1. 首页
  2. 组词
  3. 六组词
  4. 【六】开头能组哪些词

【六】开头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1.谓《易》干卦的六爻。 2.指太阳。神话传说日神乘车﹐驾以六龙﹐羲和为御者。 3.古代天子的车驾为六马﹐马八尺称龙﹐因以为天子车驾的代称。 4.六兄弟的美称。

  • 2 . 龙车

    1.见"六龙舆"。

  • 3 . 龙舆

    1.天子的车驾。因用六马﹐故名。

  • 4 .

    指上、下、前、后、左、右。泛指周围、各个方面:眼观~,耳听八方。

  • 5 .

    1.古乐有十二律﹐阳声阴声各六﹐阳为律﹐阴为吕。

  • 6 .

    1.古代乐音标准名。相传黄帝时伶伦截竹为管﹐以管之长短分别声音的高低清浊﹐乐器的音调皆以此为准。乐律有十二﹐阴阳各六﹐阳为律﹐阴为吕。六律即黄钟﹑大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 7 .

    1.北周警卫之制﹐设左右武贲率掌武贲之士﹐左右旅贲率掌旅贲之士﹐左右射声率掌射声之士﹐左右骁骑率掌骁骑之士﹐左右羽林率掌羽林之士,左右游击率掌游击之士﹐总称"六率"﹐由左右武伯分别统率。见《隋书·礼仪志七》。 2.唐有东宫六率﹐与十二卫分领府兵﹐所领军士各有名号:左右卫率府所领称射乘﹐左右司御率府所领称旅贲﹐左右清道率府所领称直荡。

  • 8 .

    转轮手枪的一种,转轮上有六个装子弹的孔。

  • 9 . 轮子

    1.手枪的一种。亦称"六转儿"。 2.大麦的一个品种。

  • 10 .

    1.指《吕氏春秋》中的《开春论》﹑《慎行论》﹑《贵直论》﹑《不苟论》﹑《似顺论》﹑《士容论》。 2.指宋科举考试中的六道论题。

  • 11 .

    1.匈奴单于所乘之六匹骡马。《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六骡,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汉书.霍去病传》作"六臝"。后以指入侵者的坐骑。

  • 12 .

    1.见"六骡"。

  • 13 .

    1.谓驾车之马众多。 2.秦以后﹐皇帝之车驾用六马。 3.六种类型之马。

  • 14 . 马仰秣

    六马:古代天子驾车用六匹马;仰秣:马被琴声吸引,仰头欣赏。形容乐声美妙,连马都抬起头倾听,不吃饲料。

  • 15 .

    1.中医切脉的六个部位。人的左右手腕各分寸﹑关﹑尺三脉﹐合称六脉。 2.中医对浮﹑沉﹑长﹑短﹑滑﹑涩六种脉象的总称。

  • 16 . 脉调和

    六脉:凡人左右手各有寸、关、尺三脉,合称六脉。指人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 17 .

    1.古指我国南方各少数民族。

  • 18 . 萌车

    1.古代妇女所乘的一种车。

  • 19 .

    1.古代把梦分为六类﹐根据日月星辰以占其吉凶。

  • 20 .

    1.谓作诗的六种糊涂认识。

  • 21 .

    1.六种粮食作物。

  • 22 .

    1.六种冕服。

  • 23 . 面印

    1.六面都刻有印文的一种私印。流行于南北朝。呈"凸"字形﹐印鼻端刻有一小印﹐其馀五面也刻有印文。因专用于书信﹐故在姓名下常附加"印信"﹑"启事"﹑"白笺"等字样。明清后﹐正方或长方印六面都刻有印文的﹐也称"六面印"。

  • 24 .

    1.周代分官爵为九等﹐称九命。六命为王之卿。

  • 25 .

    1.犹六幕。

  • 26 .

    1.民间的各种疾苦。

  • 27 .

    1.谓六目龟。古人视为神灵之物。

  • 28 .

    1.指天地四方。

  • 29 .

    1.古代统治阶级所认为的六种悖逆行为。

  • 30 .

    1.佛教语。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见《大般涅盘经》卷十八。

  • 31 .

    1.雪的别称。雪花六角﹐故名。

  • 32 . 盘山脉

    中国南北走向的主要山脉之一。古称陇山。纵贯宁夏南部和甘肃东部。海拔一般在2500米以上,最高峰米缸山达2942米。

  • 33 . 盘水市

    在贵州省西部,邻接云南省,贵昆铁路经过境内。1978年设市。人口1935万(1995年)。为黔西煤田所在地,是以煤炭、电力、钢铁、化学、建筑材料等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

  • 34 .

    1.辔﹐缰绳。古一车四马﹐马各二辔﹐其两边骖马之内辔系于轼前﹐谓之軜﹐御者只执六辔。《诗.秦风.小戎》:"四牡孔阜,六辔在手。"孔颖达疏:"四马八辔,而经传皆言六辔,明有二辔当系之。马之有辔者,所以制马之左右,令之随逐人意。骖马欲入,则逼于胁驱,内辔不须牵挽,故知纳者,纳骖内辔系于轼前,其系之处以白金为觼也。"后以指称车马或驾驭车马。

  • 35 .

    1.古诸侯宫中的六女官。

  • 36 .

    1.指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 37 .

    1.古人迷信﹐以为人体有七魄﹐人死﹐除一魄守其骸骨﹐馀六魄皆沦散。

  • 38 .

    1.六种亲属。

  • 39 .

    1.我国古代创制的六种铜锡比例不同的合金配方。

  • 40 .

    1.指汉陈平为高祖刘邦所谋画的六奇计。《史记.太史公自序》:"六奇既用﹐诸侯宾从于汉。"后因以指出奇制胜的谋略。

  • 41 .

    1.古代祈祷鬼神以期消除灾异的六种祭祀。

  • 42 .

    1.自然气候变化的六种现象。指阴﹑阳﹑风﹑雨﹑晦﹑明。 2.自然气候变化的六种现象。谓朝旦之气(朝霞)﹑日中之气(正阳)﹑日没之气(飞泉)﹑夜半之气(沆瀣)﹑天之气﹑地之气。 3.谓好﹑恶﹑喜﹑怒﹑哀﹑乐六情。 4.中医术语。或指寒﹑热﹑燥﹑湿﹑风﹑火六种症候。 5.中医术语。或指人体内的精﹑气﹑津﹑液﹑血﹑脉﹐以其本为气所化﹐故名。见《灵枢经.决气》。

  • 43 .

    1.祭享天地四方的六种玉器。 2.指六种乐器。

  • 44 .

    1.见"六泉"。

  • 45 . 枪屋

    汉族的传统民居。流行于浙江嘉兴地区。为砖木结构的平房。四壁用圆木作柱,上有肩梁,结构牢固。除正房外,两侧连有偏房,因三个屋脊的两端向上翘起,犹如六杆“枪”,故名。

  • 46 .

    1.浙江省杭州西湖外湖苏堤上之六桥: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宋苏轼所建。亦指西湖里湖之六桥:环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明杨孟瑛所建。参阅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孤山三堤胜迹》。

  • 47 .

    六种亲属,究竟指哪些亲属说法不一,较早的一种说法是指父、母、兄、弟、妻、子。泛指亲属:~不认。

  • 48 . 亲不和

    指和亲族、亲戚之间的关系不好。

  • 49 . 亲不认

    形容不重天伦,不通人情,对亲属都不顾。有时也指对谁都不讲情面。

  • 50 . 亲同运

    亲族、亲戚都有共同的命运。指亲族和亲戚们的遭遇相同。

  • 51 . 亲无靠

    六亲:父、母、兄、弟、妻、子。形容很孤独,没有亲属可依靠。

  • 52 .

    1.六种供膳的禽类。《周礼.天官.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六禽﹐雁﹑鹑﹑鷃﹑雉﹑鸠﹑鸽。"郑玄注则"六禽﹐于禽献及六挚﹐宜为羔﹑豚﹑犊﹑麛﹑雉﹑雁﹐凡鸟兽未孕曰禽。"说与郑司农异。

  • 53 .

    1.古天子的宫寝有六:路寝一﹐小寝五。

  • 54 .

    1.上古天子有六军﹐六军之主将称"六卿"。 2.指六官。《书.周官》:"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夏殷亡闻焉,周官则备矣。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为六卿,各有徒属职分,用于百事。"春秋末,宋国亦设六卿之官,其官名与周稍异。《左传.哀公二十六年》:"于是皇缓为右师,皇非我为大司马,皇怀为司徒,灵不缓为左师,乐茷为司城,乐朱鉏为大司寇,六卿三族降听政,因大尹以达。"后用以泛称朝廷重臣。汉桓宽《盐铁论.刺权》:"威重于六卿,富累于

  • 55 .

    1.指汉的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

  • 56 .

    1.唐太宗征战时所骑过的六匹骏马: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飒露紫﹑青骓。贞观十一年﹐太宗作《六马图赞》(文见《全唐文》卷十)﹐使欧阳询以八分体书之﹐刻石。欧书亡﹐宋游师雄重刻六碑(见《金石萃编》卷一三九)。

  • 57 .

    1.唐宋时科举取士的六种科目。唐六科为:明经﹑进士﹑秀才﹑明法﹑明书﹑明算。唐刘肃《大唐新语.厘革》:"隋炀帝改置明(经)﹑进(士)二科。国家因隋制,增置秀才﹑明法﹑明字﹑明算,并前为六科。"宋景德天圣时﹐其六科为:一﹑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二﹑博达坟典﹐明于教化;三﹑才识兼茂﹐明于体用;四﹑详明政理﹐可使从政;五﹑识洞韬略﹐运筹决胜;六﹑军谋宏远﹐材任边寄。绍兴年间﹐又以文章典雅﹑节操方正﹑法理该通﹑节用爱民﹑刚方岂弟﹑智勇绝伦为六科。参阅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制度.六科》。 2.明清官制设有六科给事中

  • 58 .

    1.《旧唐书·杨再思传》:"易之之弟昌宗以姿貌见宠幸﹐再思又谀之曰:'人言六郎面似莲花;再思以为莲花似六郎﹐非六郎似莲花也。'其倾巧取媚也如此"。张昌宗行六﹐故云。后用为咏莲之典实。 2.宋杨继业之六子杨延昭英勇善战﹐在边防二十馀年﹐屡挫契丹兵将﹐人称杨六郎。详见《宋史》本传。

  • 59 .

    1.眼睛的别称。

  • 60 .

    1.谓黄帝﹑尧﹑舜﹑禹﹑汤﹑周武王六代的古乐。 2.泛指音乐。 3.指六种金属乐器:钟﹑镈﹑錞﹑镯﹑铙﹑铎。

  • 61 .

    1.谓古代的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和乡射礼﹑相见礼。 2.古代在确立婚姻过程中的六种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3.古享祭宗庙之礼有六:肆献祼﹑馈食﹑祠﹑禴﹑尝﹑烝。 4.诸侯朝见天子之礼有六。

  • 62 .

    1.犹六气。

  • 63 .

    1.亦作"六历"。 2.上古时的六种历法。 3.谓《大衍历》﹑《宣明历》﹑《纪元历》﹑《统天历》﹑《大明历》﹑《授时历》。

  • 64 .

    1.谓六气不和。气不和而相伤为沴。

  • 65 .

    1.古代谓六方面的政务须官府各部门联合行事。

  • 66 .

    1.指六谷。

  • 67 .

    1.指明清国子监所设之率性堂﹑修道堂﹑诚心堂﹑正义堂﹑崇志堂﹑广业堂。

  • 68 .

    1.见"六韬"。

  • 69 .

    中国古代兵书。旧题西周吕望(姜太公)撰。据后人考证,约成书于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间。现存六卷,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共六十篇。论述了政治与战争、作战、治军等问题,以及古代军队指挥机构和步、车、骑兵种的战法及协同战术。

  • 70 . 韬三略

    《六韬》、《三略》:都是古代的兵书。后泛指兵书、兵法。

  • 71 .

    1.六种字体。(1)指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汉书.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2)指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草书。唐张怀瓘有《六体论》。 2.指六书。 3.《尚书》的六种文体。 4.《易》卦的六爻。 5.人的头﹑身和四肢。 6.晋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其制图之标识体例有六:一﹑分率﹐计里画方;二﹑准望﹐辨正方位;三﹑道里﹐道路相距之里数;四﹑高下;五﹑方邪;六﹑迂直。后三者皆道路夷险曲折之别。秀图今

  • 72 .

    1.汉代纬书﹐附会五帝传说和《史记.天官书》太微宫内有五星曰五帝座之文﹐谓天帝有六﹐即天皇大帝与五方之帝﹐是谓"六天"。 2.谓人死后所居之六天宫。 3.道教谓上天分为六。 4.佛经有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又称夜摩天)﹑兜率陀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见《楞严经》卷八。

  • 73 .

    1.汉制﹐刺史班行六条诏书﹐以考察官吏。《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颜师古注引《汉官典职仪》云:"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祅祥讹言。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

  • 74 .

    1.唐科举考试﹐进士﹑明经科都有帖经试。凡十帖﹐中六帖即可通过帖经考试﹐故称"六帖"。参阅《通典.选举三》﹑宋程大昌《演繁露.六帖》。参见"帖经"。

  • 75 .

    1.谓上下四方无不通畅。 2.佛教语。谓六种神通力:神境智证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证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证通(亦云天耳通)﹑他心智证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即宿命智证通﹐亦云宿命通)﹑漏尽智证通(亦云漏尽通)。神足通﹐谓其游涉往来非常自在;天眼通﹐谓得色界天眼根﹐能透视无碍;天耳通﹐谓得色界天耳根﹐听闻无碍;他心通﹐谓能知他人之心念而无隔碍;宿命通﹐谓知自身及六道众生宿世行业而无障碍﹔漏尽通﹐谓断尽一切烦恼得自在无碍。前五通﹐凡夫亦能得之﹐而第六通﹐唯圣者始得。 3.谓通解六试题。

  • 76 . 通四辟

    指上下四方和春秋四时。

  • 77 . 通四达

    犹四通八达。形容交通极便利。也形容通向各方。

  • 78 .

    1.即六吕。阴律六﹐以铜为管﹐故名。

  • 79 .

    1.指夏启﹑商汤﹑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穆王。 2.指周之文王﹑武王﹑成王﹑厉王﹑宣王﹑幽王。 3.指战国齐﹑楚﹑燕﹑韩﹑魏﹑赵六国之王。

  • 80 .

    1.指臣下六种微妙幽隐之事。 2.古代研究人体病变原理的术语。《素问》有《六微旨大论篇》﹐姚止庵题解云:"天有六气﹐人有三阴三阳﹐上下相应﹐变化于是乎生﹐疾病于是乎起;其旨甚微﹐故曰六微旨大论也。"因以"六微"指医道。

  • 81 .

    1.六种纬书。即《易纬》﹑《尚书纬》﹑《诗纬》﹑《礼纬》﹑《春秋纬》﹑《乐纬》。 2.指五脏(心肝肺肾脾)及胆。

  • 82 .

    1.即《易》卦之六爻。 2.谓君﹑臣﹑父﹑子﹑夫﹑妇。

  • 83 .

    1.苦﹑酸﹑甘﹑辛﹑咸﹑淡。

  • 84 .

    1.指六书。 2.六种文字﹐即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鸟书。

  • 85 . 问三推

    指反复审讯。

  • 86 .

    1.《易》卦爻位名。六﹐谓阴爻;五﹐第五爻。六五指卦象自下而上的第五爻为阴爻。 2.谓六王(夏启﹑商汤﹑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穆王)和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 87 .

    1.六种乐舞。谓黄帝之《云门》﹑尧之《咸池》﹑舜之《大韶(?)》,禹之《大夏》﹑汤之《大濩》﹑武王之《大武》。 2.六种乐舞。谓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

  • 88 .

    1.谓国君所必须勉力从事的六事。 2.宋代于江陵府﹑真州﹑海州﹑汉阳军﹑无为军﹑蕲州之蕲口所设之六处官方茶叶贸易机构。也称六榷务。

  • 89 .

    1.谓岁﹑时﹑日﹑月﹑星﹑辰。 2.六币。 3.酿酒所需之六物。《礼记.月令》:"﹝仲冬之月﹞乃命大酋,秫稻必齐,曲糵必时,湛炽必絜,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毋有差贷。"孔颖达疏:"兼用六物者,秫稻一,曲糵二,湛炽三,水泉四,陶器五,火齐六也。物,事也,谓作酒之人用此六事作酒。"《吕氏春秋.仲冬》:"兼用六物。"高诱注:"六物,秫﹑稻﹑曲﹑糵﹑水﹑火也。"后亦以指酒。 4.佛教之制﹐比丘(受过具足戒的男僧)必备的衣具有六:一﹑僧伽黎(大衣)﹐二﹑郁多罗僧(中衣)﹐三﹑安陀会

  • 90 .

    1.秦汉皇帝除传国玺之外﹐尚有六玺﹐皆白玉制﹐螭虎纽﹐用武都紫泥封:一﹐皇帝行玺﹐用于封国;二﹐皇帝之玺﹐用于赐诸王侯;三﹐皇帝信玺﹐用于发兵;四﹐天子行玺﹐用于召大臣;五﹐天子之玺﹐用于策封外国君主;六﹐天子信玺﹐用于祭天地鬼神。其后﹐自晋至隋﹐用制屡变而其名不改。唐又增神玺﹑受命玺﹐为八玺;武则天时改诸玺曰宝。参阅《后汉书.武帝纪上》"丙午﹐赤眉君臣面缚奉高皇帝玺绶"李贤注引汉蔡邕《独断》﹑《宋书.礼志五》。

  • 91 . 仙桌

    1.一种较八仙桌小﹑较四仙桌大的方桌。

  • 92 . 先生

    1.指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司马光。也指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张栻﹑朱熹等六人。

  • 93 .

    1.谓六吕。古乐声调的名称。

  • 94 . 弦琵琶

    1.见"六弦琴"。

  • 95 . 弦琴

    弦乐器,有六根弦。一手按弦,一手拨弦。也叫吉他。

  • 96 .

    1.周制:王城之外百里以内﹐分为六乡﹐每乡设乡大夫管理政务。 2.王莽时仿周制﹐于长安西都置六乡。

  • 97 .

    1.传说辅佐黄帝的六臣:蚩尤﹑大常﹑奢龙﹑祝融﹑大封﹑后土﹐分掌天地四方。 2.佛教语。指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见《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

  • 98 .

    1.周宗庙的六种祭祀。

  • 99 .

    1.亦作"六象"。 2.指凤的形象。

  • 100 .

    1.六个行列。 2.指唐代尚书省下属的吏﹑礼﹑户﹑工﹑刑﹑兵六部。泛指朝廷官吏。

  • 101 .

    1.指战国时韩﹑赵﹑魏﹑燕﹑齐﹑楚六国。 2.唐代以郑﹑陕﹑汴﹑绛﹑怀﹑魏六州﹐为形势重要之地﹐称为"六雄"。唐开元中﹐将境内自京都及都督都护府以外﹐以近畿为四辅﹐其余州县依其地理条件﹑户口多寡﹐分为六雄﹑十望﹑十紧及上中下各种等级。

  • 102 .

    1.《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的位置。爻分阴阳﹐每卦之爻变动无定﹐故爻位称虚。 2.上下四方。

  • 103 .

    指猪、牛、羊、马、鸡、狗,也泛指各种家畜、家禽:五谷丰登,~兴旺。

  • 104 . 畜不安

    六畜:牛、马、羊、猪、鸡、狗。牲畜也不得安宁。形容骚扰得很厉害。

  • 105 . 畜道

    1.指佛教所称六道中的畜生道。

  • 106 . 畜兴旺

    六畜:牛、马、羊、猪、鸡、狗。指各种牲畜、家禽繁衍兴旺。

  • 107 .

    1.指六艺或六经。 2.谓周代的小学﹑东学﹑南学﹑西学﹑北学﹑太学。见《大戴礼记.保傅》。 3.唐国子监设六馆﹐亦称"六学"。

  • 108 .

    1.唐制﹐中书省舍人六员﹐分押尚书六曹﹐佐宰相判案。见《新唐书.百官志二》。后因以"六押"为中书舍人之别称。

  • 109 .

    1.谓六牙白象。佛教谓象柔顺而有力。"六牙"表示六种神通。菩萨自兜率天降生,即化乘六牙白象入胎。见《瑞应本起经》卷上。亦为普贤菩萨的坐骑。见《法华经·普贤劝发品》。

  • 110 . 牙白象

    1.见"六牙"。

  • 111 .

    1.六种美德:仁﹑知﹑信﹑直﹑勇﹑刚。 2.谓六言诗。每句均为六字的诗。

  • 112 . 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也写有六言诗,但都不传。这种诗体不很流行。今所见六言诗以汉末孔融所作为最早。

  • 113 .

    1.《九章算术.方程》:"今有五雀六燕集称之衡:雀俱重﹐燕俱轻;一雀一燕交而处﹐衡适平;并燕雀重一斤。问燕雀一枚各重几何?"因以"六燕"为铨叙用典。

  • 114 .

    1.中医十二经脉中﹐有手三阳﹑足三阳(阳明﹑太阳﹑少阳)六经脉﹐谓之六阳。见《灵枢经·经脉》。六阳经脉皆聚于头部﹐故亦称头为六阳或六阳会首、六阳魁首。 2.古以天气为阳﹐地气为阴﹐十一月至来年四月为阳气上升之时﹐合称六阳。

  • 115 . 阳会首

    中医诊脉,有手三阳、足三阳六脉,六阳脉都集中在头部,故俗称头为“六阳会首”。

  • 116 . 阳魁首

    1.见"六阳会首"。

  • 117 . 阳首级

    1.见"六阳会首"。

  • 118 .

    1.见"六幺令"。

  • 119 . 幺令

    1.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六幺》﹑《绿腰》。幺是小的意思﹐因此调羽弦最小﹐节奏繁急﹐故名。其词为双调九十四字﹐仄韵。 2.曲牌名。南北曲均有此曲牌。南曲属仙吕入双调﹐字数与词牌不同﹐用作过曲。北曲属黄钟宫者﹐字数与词牌或南曲都不同;属仙吕宫者﹐字数与词牌相同﹐句读略异;都用在套曲中。京剧亦有《六幺令》﹐系吹打曲牌﹐无唱词﹐多用于官员上朝﹑回府时。

  • 120 .

    1.《易》卦之画曰爻。六十四卦中﹐每卦六画﹐故称。如﹐干卦之﹐坤卦之。爻分阴阳﹐"-"为阳爻﹐称九;"--"为阴爻﹐称六。每卦六爻﹐自上而上数:阳爻称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阴爻称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易·系辞上》:"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孔颖达疏:"言六爻递相推动而生变化,是天﹑地﹑人三才至极之道。"后因以指占卜。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