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假组词
  4. 【假】结尾能组哪些词

【假】结尾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禀

    1.谓俸给及借贷。

  • 2 . 半真半

    一半真情,一半假意。不是完全真实的。

  • 3 . 拜

    1.拜授临时官爵。

  • 4 . 病

    1.因病请假;因病请的假。

  • 5 . 补

    1.谓借典故以增饰文彩。

  • 6 . 比

    1.互相亲近﹑帮助。

  • 7 . 被

    1.借用。

  • 8 . 不

    1.不借用。 2.不需要;不凭藉。 3.确实;真的。

  • 9 . 掺

    1.在真的东西里面混入假的东西。

  • 10 . 搀

    1.把假的混杂在真的里面或把质量差的混杂在质量好的里面。

  • 11 . 病休

    1.因病休息的假期。

  • 12 . 参

    1.销假。

  • 13 . 朝

    1.朝廷官员不能上朝而请的假。

  • 14 . 不自满

    不自满,不自大。

  • 15 . 当真

    1.信以为真。

  • 16 . 产

    1.在职妇女在分娩前后按有关规定享受的休假。

  • 17 . 长

    1.长期借予。

  • 18 . 超

    1.超过假日的期限。

  • 19 . 冬

    1.即寒假。

  • 20 . 春

    1.学校于春季放的假。多在三月末四月初。

  • 21 . 辞无所

    辞:文词;假:利用。写文章时用词有所创新,没有因袭前人。形容文章自成一家,有独特的风格。

  • 22 . 抵

    1.抵赖宽容。

  • 23 . 贷

    1.借贷。

  • 24 . 赐

    1.经皇帝批准而给与假期。

  • 25 . 打

    指打击制造、出售假冒 劣商品的行为。

  • 26 . 登

    1.犹言仙去。对帝王死去的讳称。

  • 27 . 敌不可

    指不可宽容敌人。

  • 28 . 恩

    1.谓帝王所给的假期。

  • 29 . 调

    1.用假的换去真的。

  • 30 . 度

    过假日:~村ㄧ去海边~。

  • 31 . 番

    1.轮流放假。

  • 32 . 放

    在规定的日期停止工作或学习:放了三天假ㄧ国庆节~两天。

  • 33 . 告

    请假:他家里有事,想告两天假。

  • 34 . 服

    1.丧假。

  • 35 . 古

    1.古朴醇美。

  • 36 . 浮

    1.虚浮不实。

  • 37 . 附

    1.依附假托。

  • 38 . 赴

    1.销假赴职。晋陶潜有《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途口》诗。

  • 39 . 给

    1.准予休假。

  • 40 . 寒暑

    1. 寒假和暑假。

  • 41 . 寒

    学校中冬季的假期,在一二月间。

  • 42 . 骄

    1.骄傲虚伪。

  • 43 . 还

    1.犹销假。

  • 44 . 婚

    1. 国家给予结婚者的法定假期。如:婚假三天。

  • 45 . 谎

    1.假托理由请假。

  • 46 . 降

    1.降格﹐降临。

  • 47 . 兼

    1.兼任﹐暂代官职。

  • 48 . 矫

    1.作假;行诈。

  • 49 . 节

    1.因过节而放的假期。 2.指节日和假日。

  • 50 . 浸

    1.假令,假如。语出《庄子.大宗师》:"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郭象注:"浸,渐也。"成玄英疏:"假令阴阳二气,渐而化我左右两臂为鸡为弹,弹则求于鸮鸟,鸡则夜候无时。"后多用为逐渐的意思。

  • 51 . 寖

    1.逐渐。

  • 52 . 举

    1.借贷。

  • 53 . 藉

    1.假借。

  • 54 . 矜

    1.骄矜虚伪。

  • 55 . 开

    1.销假。

  • 56 . 宽

    〈书〉宽贷;宽恕。

  • 57 . 空

    1.佛教语。谓事物均具备自性空无和幻相宛然两个方面。

  • 58 . 赉

    1.给予假期。

  • 59 . 廪

    1.《汉书.循吏传.龚遂》:"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颜师古注:"假谓给与。"后因以"廪假"指谷物的借贷。

  • 60 . 赁

    1.租借。

  • 61 . 来

    1.来;来到。

  • 62 . 满

    1.自满自大。

  • 63 . 例

    ①依照规定放的假,如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 ②婉辞,指月经或月经期。

  • 64 . 烈

    1.指害人的疫病。《诗.大雅.思齐》:"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郑玄笺:"烈﹑假,皆病也;瑕,已也。"马瑞辰通释:"'烈'即'疠'之叚借;'假'当为'蛊',蛊﹑假亦一声之转。"一说指严重的虫灾。高亨注:"于省吾《诗经新证》:'烈,猛也;假,借为蛊(汉《唐公房碑》作疠蛊不遐)巫蛊也。'亨按:于读假为蛊,可从。但蛊乃害虫的总名……瑕,借为'徦',至也。此二句言:故在文王时,既无疾疫为害,虫灾亦不发生。"

  • 65 . 弄虚作

    耍花招欺骗人。

  • 66 . 年

    1.寒假。学校放寒假常始于阴历年底终于年初,故又称年假。 2.过年期间放的假。

  • 67 . 批

    1. 批准假期。如:战备时期一律不批假。

  • 68 . 撇

    1.装假。

  • 69 . 乞

    1.借贷。 2.请托。

  • 70 . 容

    1.谓宽容让人。

  • 71 . 轻

    1.宽容。

  • 72 . 请

    1.因事或因病请求准许休假。

  • 73 . 求

    1.求借。

  • 74 . 饶

    1.犹宽容。

  • 75 . 权

    1.谓暂时代理其职。

  • 76 . 丧

    1. 因有丧事而请的假。

  • 77 . 赏

    1.对朝廷给假的敬称。

  • 78 . 暑

    1.学校夏季的假期,一般在公历七八月间。

  • 79 . 上

    1.上升,登天。

  • 80 . 摄

    1.谓摄皇帝与假皇帝。西汉平帝崩,无子,立宣帝玄孙婴为皇太子,号曰孺子。安汉公王莽摄位,改元居摄,先称"摄皇帝",继称"假皇帝"。

  • 81 . 升

    1.见"升遐"。

  • 82 . 授衣

    1.唐国学每年九月的假期。

  • 83 . 通

    1.互相借用。 2.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严格说,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但习惯上也通称假借。包括同音通假,如借"公"为"功",借"骏"为"峻";双声通假,如借"祝"为"织",借"果"为"敢";叠韵通假,如借"崇"为"终",借"革"为"勒"。古书多用通假字;今简化汉字也常常采用,如借"谷"为"谷",借"吁"为"吁"。

  • 84 . 式

    1.古代官员的一种例假。

  • 85 . 事

    1. 因私事或其他个人原因请的假。如:请一天事假。

  • 86 . 私

    1.私自借用。

  • 87 . 天

    1.上天授与。

  • 88 . 田

    1.唐时太学﹑国子学的假期名称。因农事忙而放假,故名。

  • 89 . 相

    1.互相凭借。 2.互相借用。

  • 90 . 奚

    1.何止。

  • 91 . 无

    1.谓本即纯真,无借虚饰。 2.犹不须。

  • 92 . 陷

    1.犯有过失。假﹐通"瑕"。

  • 93 . 续

    1.假期满后继续请假。

  • 94 . 严

    1.期限严格的假期。

  • 95 . 销

    1.请假期满后向主管人员报到。

  • 96 . 孝

    1.封建时代,居父母丧者,在一定期限内免征劳役赋税,称"孝假"。

  • 97 . 虚

    1.假的﹐不真实的。 2.假借﹐假托。

  • 98 . 休

    1.谓度假。 2.假日。

  • 99 . 旬

    1.唐宋官员十日一休假称"旬假"。唐白居易有《郡斋旬假始命宴呈座客示郡寮》诗。

  • 100 . 谒

    1.请假。

  • 101 . 依

    1.谓暂时按照。

  • 102 . 优

    1.宽容;宽待。 2.优待照顾。

  • 103 . 作

    1.指言行举止不真诚,不真实。 2.制造假的,冒充真的;真的里头搀假的;好的里头搀坏的。

  • 104 . 真真

    指真假难辨。

  • 105 . 造

    1.制造赝品或假象。

  • 106 . 在

    1.在假期中。 2.指告假,请假。

  • 107 . 鄣

    1.古代指国家控制出租山泽田园,以收取税利的制度。

  • 108 . 昭

    1.向神祷告,昭示其诚敬之心以达于神。《诗.大雅.云汉》:"大夫君子﹐昭假无赢。"毛传:"假﹐至也。"马瑞辰通释:"言诚能昭假于天﹐其感应之理无有赢差者。"又《周颂.噫嘻》:"噫嘻成王﹐既昭假尔。"一说﹐明告。高亨注:"昭﹐明也。假﹐读为嘏﹐告也。"又一说﹐招请。见郭沫若《读了关于<周颂.噫嘻篇>的解释》。

  • 109 . 装虚作

    1.犹言弄虚作假。

  • 110 . 擢

    1.犹驾御。

  • 111 . 装

    1. 装出假象,掩盖本相;赴宴时矜持客套,不多吃。如:你的饭量我还不知道吗,你就别装假了。

  • 112 . 鬷

    1.亦作"?嘏"。亦作"?嘏"。 2.谓祭祀时精诚上达于神。鬷,通"奏";假,通"格",至,致。 3.引申为祭祀。

  • 113 . 奏

    1.举奏升堂之乐。《诗.商颂.那》:"汤孙奏假﹐绥我思成。"郑玄笺:"假﹐升……汤孙大甲又奏升堂之乐弦歌之。"一说﹐假为"徦"之假借;徦﹐至也。"奏假"乃祭者致神之谓。见马瑞辰通释。

  • 114 . 做

    1.弄虚作假。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