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网
  2. 成语词典

在中间的成语(共283个)

  • 不动

    àn bīng bù dòng

    成语解释:按:止住。
    控制住军队;暂不行动;泛指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常用以表示持观望态度而不行动。

    成语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召类》:“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后反……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 必败

    jiāo bīng bì bài

    成语解释:骄兵:恃强轻敌的军队。
    恃强轻敌的军队必定失败。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魏相传》:“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

  • 师老

    shī lǎo bīng pí

    成语解释:老:衰竭;疲:疲乏。
    指用兵的时间太长,兵士劳累,士气低落。

    成语出处:《魏书・许谦传》:“慕容无道,侵我疆场,师老兵疲,天亡期至。”

  • 简政

    jīng bīng jiǎn zhèng

    成语解释:精减人员;紧缩机构。

    成语出处:《南史・陈暄传》:“徐陵为吏部尚史,精简人物。”

  • 必胜

    āi bīng bì shèng

    成语解释:哀兵:由受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
    一说“哀;悯也”。怜惜和慈爱士卒。①指因受欺侮而怀着激愤情绪为正义而战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反引申为由横遭侵凌残害而悲愤满腔的国家和民族;能奋起抗战;必获胜利。②慈爱士卒而得人心者胜。

    成语出处:先秦・李耳《老子・德经》第69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三国・魏 王弼注:“抗,举也;加,当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胜。”

  • 不祥

    jiā bīng bù xiáng

    成语解释:指再好的用兵都是不吉利的。

    成语出处:先秦・李耳《老子》:“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之恶也。”

  • 之计

    huǎn bīng zhī jì

    成语解释:缓:延缓。
    指作战时延缓对方进兵的计策。借指使事态暂时缓和同时积极设法应付的策略。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9回:“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

  • 蟹将

    xiā bīng xiè jiàng

    成语解释:古代神怪小说里海龙王手下的兵将。比喻敌人的爪牙或不中用的大小喽罗。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东海龙王敖广急忙起身,与龙子龙孙、虾兵蟹将出宫。”

  • 遣将

    diào bīng qiǎn jiàng

    成语解释:调动军队;派遣将领;或是调动、安排人力。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写书教太师知道,早早调兵遣将,剿除贼寇报仇。”

  • 相接

    duǎn bīng xiāng jiē

    成语解释:兵:武器。
    短兵:指刀、剑等一类短小武器。
    用刀、剑等一类短小武器近距离地面对面搏斗。形容敌我相近;战斗激烈。也比喻进行针锋相对的激烈斗争。

    成语出处:战国・楚 屈原《楚辞・九歌・国殇》:“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 百万

    xióng bīng bǎi wàn

    成语解释:雄:威武雄壮。
    人数众多、威武雄壮的军队。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1卷:“九里山前怨气缠,雄兵百万命难延。”

  • 买马

    zhāo bīng mǎi mǎ

    成语解释:招收士兵;购买战马。形容组织扩充力量。

    成语出处:明・汤显祖《牡丹亭・虏谍》:“限他三年内招兵买马,骚扰淮阳地方,相机而行,以开征进之路。”

  • 富国

    qiáng bīng fù guó

    成语解释:使兵力强大,国家富足。

    成语出处:清・王韬《上当路论时务书》;“西国之所以讲强兵富国者,率以尚器为先。”

  • 秣马

    lì bīng mò mǎ

    成语解释: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杯酒释

    bēi jiǔ shì bīng quán

    成语解释:释:解除。
    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将领的兵权。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成语出处: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