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的成语(共270个)
-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成语解释: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大公无私- 成语解释:一心为公;没有私心。也指处理事情公平正确;不偏袒任何一方。 - 成语出处:清・龚自珍《论私》:“矜其同官曰:某甲可谓大公无私也已。” 
-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成语解释: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 - 成语出处:《武王伐纣平话》下卷:“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钓来!’” 
- 丑媳妇免不得见公姑- 成语解释:公姑:公婆。 
 比喻害怕见人而不得不见人。- 成语出处:清・张岱《与祁世培》:“丑媳妇免不得见公姑,缅焉呈面,公姑具眼,是妍是丑,其必有以区别之也。” 
- 丑媳妇少不得见公婆- 成语解释:比喻害怕见人而不得不见人。 -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97回:“常言道:‘丑媳妇少不得见公婆。’只得脱袍解带,免冠徒跣,跪于门外。” 
-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成语解释:比喻双方争执,各说自己有理。 - 成语出处:朱自清《公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井水不犯河水。” 
- 公私两便- 成语解释:对公家私人都便利。 - 成语出处:《晋书・阮种传》:“若人有所患苦者,有宜损益,使公私两济者,委曲陈之。” 
- 公报私仇- 成语解释:借公事来报私仇;是一种很卑劣的行径。 -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今日又将我家人收留谋死了他,正好公报私仇,却饶不得!” 
- 公而忘私- 成语解释:为了公事而不考虑自己的私利。 - 成语出处:汉・贾谊《治安策》:“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 公正无私- 成语解释:公道正直;没有私心。 - 成语出处:荀况《荀子・赋》:“公正无私,反见从横。” 
- 公平无私- 成语解释:办事公平,没有私心。 - 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法令至行,公平无私。” 
- 假公济私- 成语解释:假:借;济:补益;助。 
 假借公家的名义来谋取个人利益。-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他假公济私,我怎肯和他干罢了也呵!” 
- 奉公守法- 成语解释:奉:奉行;遵守;公:公务。 
 奉行公事;遵守国家规定的法令制度;不违法徇私。形容行为端庄、规矩。-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 
- 克己奉公- 成语解释:克己:克制自己的私欲;奉公:以公事为重。 
 指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为公。-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 
- 背公向私- 成语解释:指损公肥私,违法求利。 - 成语出处:《宋书・百官志下》:“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背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