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的成语(共270个)
秉公无私
成语解释:秉:掌握,主持。
指做事公道不搀杂私念。成语出处:清・钱采《说岳全传》第73回:“以明天地鬼神,秉公无私,但有报应轻重远近之别耳。”
先公后私
成语解释:先以公事为重,然后考虑私事。
成语出处: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忧公忘私者必不然,但先公后私即自办也。”
至公无私
成语解释:至:极,最;公:无私。
公正到极点,丝毫没有私心。成语出处:汉・马融《忠经・天地神明》:“忠者,中也,至公无私。”
公平合理
成语解释:指处理事情公正符合情理。
成语出处:毛泽东《三大运动的伟大胜利》:“只要美国政府愿意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不再如过去那样用种种可耻的方法破坏和阻挠谈判的进行,则朝鲜的停战谈判是可能成功的。”
公正廉洁
成语解释:指廉洁奉公,不循私情。
成语出处:清・昭槤《啸亭杂录・金元史》:“劾其贪酷诸款,而后又言其公正廉洁、惜名器、重士节诸语。”
点滴归公
成语解释:点滴:比喻细微的东西。
指公家的东西都要交给公家。成语出处:郭沫若《洪波曲》第八章:“那要算是数目最大而且最容易舞弊的一件,却是点滴归公。”
公车上书
成语解释:公车:汉代官署名。
指举人进京应试。特指入京会试的士人上书言事。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东方朔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干奏牍。”
公不离婆
成语解释:老公不离开老婆。形容关系密切。
成语出处: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什物》:“《合纵记》剧:自古道:‘公不离婆,秤不离砣。’《梦笔生花弦索乐府》:‘水不离波,秤不离砣。’”
公私分明
成语解释:公家的与私人的界限十分清楚。
成语出处: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要敢说真话,反对说假话,不务虚名,多做实事;要公私分明,不拿原则换人情。”
公道自在人心
成语解释:公道:公正的道理;自:自然。
公正的道理自然存在于众人心里。成语出处:陆士谔《续孽海花》第60回:“骑在马上,自言自语道:‘公道自在人心,也不枉我的一番心力了。’”
景公求雨
成语解释:祈求龙王降雨的迷信活动。比喻统治者体恤民情,顺应民意。
成语出处:春秋・齐・晏婴《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于是景公出野暴露。三日,天果大雨,民尽得种时。”
天公不做美
成语解释:天不成全美事。多指要进行的事情因刮风下雨而受到了影响。
成语出处: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第13回:“偏偏天公不做美,疾风凄雨,彻夜飘零,把这般普天同庆的大喜事,未免减色三分。”
公私两利
成语解释:见“公私两济”。
成语出处:《文献通考・征榷四》:“惟有于耍闹坊场之地,听民酝造,纳税之后,从便酤卖,实为公私两利。”
公有公理,婆有婆理
成语解释:公:称丈夫的父亲。
比喻双方争执,各说自己有理。成语出处:鲁彦《西安印象》:“议论纷纷,莫衷一是,然又引经据典,公有公理,婆有婆理。”
公而忘私,国而忘家
成语解释: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
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但自古道:‘公而忘私,国而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