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的成语(共270个)
公修公德,婆修婆德
成语解释:指修德属个人,不得兼代。
成语出处:《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这烧香可是神佛儿的事情,‘公修公德,婆修婆德’,咱‘各人儿洗面儿各人儿光’,你不要,可行不得。”
项庄之剑,志在沛公
成语解释: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成语出处:李大钊《国民之薪胆》:“盖项庄之剑,志在沛公,青岛之用兵,不在报德之前仇,非在履英之盟约,殆欲借端以树兵威于我大陆,作强暴要索之先声耳。”
张公吃酒李公颠
成语解释:后有移花接木或顶缸之义。同“张公吃酒李公醉”。
成语出处:宋・李棨《北里志・张住住》:“曲中唱曰:张公吃酒李公颠,盛六生儿郑九怜。”
不痴不聋,不成姑公
成语解释:姑公:婆婆,公公。
指作为一家之主,对下辈的过失要能装糊涂。成语出处:《南史・庾仲文传》:“言‘仲文贵要异他尚书’,又云‘不痴不聋,不成姑公’。敢作此言,亦为异也。”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成语解释:传说晋朝和尚道生法师对着石头讲经,石头都点头了。比喻精通者亲自来讲解,必能透彻说理而使人感化。
成语出处:晋・无名氏《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为点头。”
不喑不聋,不成姑公
成语解释:姑公:婆婆,公公。
指作为一家之主,对下辈的过失要能装糊涂。成语出处:《释名・释首饰》:“不喑不聋,不成姑公。”
公耳忘私,国耳忘家
成语解释: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生。”
国尔忘家,公尔忘私
成语解释: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
成语出处:鲁迅《两地书》:“而当时改革的人,个个似乎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一种国尔忘家,公尔忘私的气概。”
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成语解释: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生。”
出以公心
成语解释:指考虑事情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出发点。
成语出处:刘斯奋《白门柳・夕阳芳草》第三章:“大丈夫立身行事,须出以公心。”
例行公事
成语解释:按照贯例应处理的公事;比喻走形式。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痛史》第13回:“那一种凌虐苛刻看的同例行公事一般,哪里还知道这是不应为而为之事?”
未了公案
成语解释:公案:案件,问题。
没有解决的案件或事情。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僧问:‘如何是先师未了底公案?’师便打曰:‘视祢不了,殃及儿孙。’”
公平交易
成语解释:公平合理的买卖。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68回:“公平交易,又不化他,又不抢他,何罪之有!”
秉公办理
成语解释:秉:掌握,主持。
公:公法。
根据公道办事。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7回:“本部院凡事秉公办理,从不假手旁人。”
公子哥儿
成语解释:指富贵人家只讲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子弟。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见安公子那一番举动,早知他是不通世路艰难,人情利害的一个公子哥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