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n的成语(共168个)
- 遁迹销声- 成语解释:谓隐居不出。 - 成语出处:《旧唐书・韦嗣立传》:“若任用无才,则有才之路塞,贤人君子所以遁迹销声,常怀叹恨者也。” 
- 遁天倍情- 成语解释:谓违背天然之性而加添流俗之情。一说,违背天性与真情。倍,通“背”。 - 成语出处:战国・庄子《庄子・养生主》:“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成玄英疏:“言逃遁天理,倍加俗情。” 
- 猗顿之富- 成语解释:猗顿:春秋时鲁国人,家境富裕。 
 像猗顿那样富有。泛指拥有巨额财产。- 成语出处:《韩非子・解老》:虽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而下有猗顿、陶朱、卜祝之富,犹失其民人而亡其财资也。 
- 离世遁上- 成语解释:超脱世俗,回避君上。 - 成语出处:《韩非子・八说》:“为故人行私,谓之‘不弃’;以公财分施,谓之‘仁人’;轻禄重身,谓之‘君子’;枉法曲亲,谓之‘有行’;弃官宠交,谓之‘有侠’;离世遁上,谓之‘高傲’;交争逆令,谓之‘刚材’。” 
- 鬻矛誉楯- 成语解释:谓自相矛盾,不能两立。语出《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 成语出处:语出《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 凿坏以遁- 成语解释:谓隐居不仕。语本《淮南子·齐俗训》:“颜阖,鲁君欲相之而不肎,使人以币先焉,凿培而遁之。 
 ”。- 成语出处:《淮南子・齐俗训》:“颜阖,鲁君欲相之而不肎,使人以币先焉,凿培而遁之。” 
- 凿坏而遁- 成语解释:见“凿坏以遁”。 - 成语出处:《淮南子・齐俗训》:“颜阖,鲁君欲相之而不肎,使人以币先焉,凿培而遁之。” 
- 追亡逐遁- 成语解释:见“追亡逐北”。 - 成语出处:《管子・兵法》:“器成教施,追亡逐遁若飘风,击刺若雷电。” 
- 摇首顿足- 成语解释:摇着头,跺着脚。非常懊恼或惋惜的神态。 -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5回:“摇首顿足曰:‘此人见识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必为我国之祸!” 
- 顿足搥胸- 成语解释:边跺脚边击打胸脯。形容情绪激烈的样子。 - 成语出处:《水浒传》第一○二回:“王砉顿足搥胸道:‘是我不该来看那逆种!’” 
- 抚膺顿足- 成语解释:抚膺:拍着胸膛;顿足:以脚跺地。 
 形容悲痛或悔恨的样子。-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四卷:“荆公展转寻思,抚膺顿足,懊悔不迭。” 
- 钝口拙腮- 成语解释:指口才笨拙,说话不流利。 -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80回:“好妹妹,我是钝口拙腮,可不能一句一句同你套!” 
- 牵衣顿足- 成语解释:形容极为悲痛,难以分享的样子。 - 成语出处:唐・杜甫《兵车行》: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 遁光不耀- 成语解释:遁:隐藏;耀:显耀。 
 隐去光芒,不使显耀。比喻暗中做好事,不向人们显示。- 成语出处:唐・韩愈《答窦秀才书》:辞重而清约,非计之得也。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耀。 
- 砺世摩钝- 成语解释:见“砺世磨钝”。 - 成语出处:宋・苏轼《议学校贡举状》:“一毁誉,轻富贵,安贫贱,则人主之名器爵深,所以砺世摩钝者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