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网
  2. 成语词典
  3. 拼音索引
  4. D
  5. dun

dun的成语(共168个)

  • 浑浑沌沌

    hún hún dùndùn

    成语解释:混杂、不分明的样子,也指糊涂无知的样子,形容迷糊,不清醒。

    成语出处:先秦・孙武《孙子・势》:“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 混混沌沌

    hùn hùn dùndùn

    成语解释: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53回:“仍然不知稼穑艰难,混混沌沌的过日子。”

  • 抑扬顿挫

    yì yáng dùn cuò

    成语解释:抑:降低;挫:转折。
    形容声音高低起伏;节奏分明;和谐悦耳。一般指音乐、朗诵。有时也指文学作品。

    成语出处:宋・张戎《岁寒堂诗话》卷上:“而子建诗,微婉之情,洒落之韵,抑扬顿挫之气,固不可以优劣论也。”

  • 成败利钝

    chéng bài lì dùn

    成语解释:利:锋利;顺利;钝:不锋利;不顺利。
    指事业的成功或失败;顺利或挫折。泛指处事的各种情况和结果。也作“成败得失”。

    成语出处:三国・蜀 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自相矛盾

    zì xiāng máo dùn

    成语解释: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矛:古时用来进攻的锐器;盾:古时用来防身的盾牌。

    成语出处:《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 顿开茅塞

    dùn kāi máo sè

    成语解释:头脑本来像被茅草堵塞住;忽然被打开了。比喻因受启发而忽然心思开朗;明白了道理或消除了疑团。

    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 茅塞顿开

    máo sè dùn kāi

    成语解释:茅:茅草;塞:堵塞。
    茅草塞路;突然开通了。形容原来心里好像被茅草堵塞着;现在一下开窍了。比喻立刻理解明白。

    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 温柔敦厚

    wēn róu dūn hòu

    成语解释:原指态度温和;朴实厚道。后也泛指待人温和宽厚。温柔:温和柔顺;敦:诚恳。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经解》:“入其国,其教不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 遁世离群

    dùn shì lí qún

    成语解释:犹言避世独处。

    成语出处:《元史・隐逸传序》:“后世之士,其所蕴蓄或未至,而好以迹为高,当邦有道之时,且遁世离群,谓之隐士。”

  • 拙口钝腮

    zhuō kǒu dùn sāi

    成语解释:比喻嘴笨,没有口才。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3回:“二哥,你和我一般,拙口钝腮,不要惹大哥热擦。”

  • 遁世离俗

    dùn shì lí sú

    成语解释:谓隐居而屏绝世俗往来。

    成语出处:《楚辞・九章・悲回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汉・王逸注:“申徒狄也,遇暗君遁世离俗,自拥石赴河,故言抗迹也。”

  • 顿纲振纪

    dùn gāng zhèn jì

    成语解释:整顿朝纲,重振法纪。

    成语出处:《资治通鉴・周显王四十八年》:“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胡三省注:“顿,谓整顿。”

  • 肥遁鸣高

    féi dùn míng gāo

    成语解释:退隐避世,自以为清高。

    成语出处:清・刘鄂《老残游记》第六回:“昨儿听先生鄙薄那肥遁鸣高的人,说道:‘天地生才有限,不宜妄自菲薄。’”

  • 珠盘玉敦

    zhū pán yù dūn

    成语解释:见“珠盘玉敦”。

    成语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骍毛白马,珠盘玉敦,陈辞乎方明之下,祝告于神明者也。”

  • 豁然顿悟

    huò rán dùn

    成语解释:同“豁然大悟”。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贾豁然顿悟,曰:‘翁不知贾奉雉即某是也。’翁大骇,走报其家。”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