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桃组词
  4. 【桃】开头能组哪些词

【桃】开头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弓荆矢

    1.同"桃弧棘矢"。

  • 2 . 弓射鸭

    1.唐孟郊《送淡公》诗之四:"笑伊水健儿,浪战求光辉。不如竹枝弓,射鸭无是非。"射鸭,一种水上游戏。竹枝弓,即桃竹弓。后因以"桃弓射鸭"指隐士的闲逸生活。

  • 3 . 弓苇戟

    1.用桃木制的弓,芦苇做的戟。旧俗用以辟邪。

  • 4 . 弓苇矢

    1.桃竹制的弓,荻苇做的箭。旧俗用以辟邪。

  • 5 .

    1.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并序:"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寻贬郎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凈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后因以"桃观"指玄都观。

  • 6 .

    1.阴阳神名。道教指人体命门脐宫神名。

  • 7 .

    1.桃子的核。《汉武故事》:"〔王母〕因出桃七枚,母自啖二枚,与帝五枚,帝留核着前,王母问曰:'用此何为?'上曰:'此桃美,欲种之。'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着子,非下土所植也。'"诗文中常用其事。

  • 8 . 核杯

    1.以桃核作的杯子。

  • 9 . 核扇

    1.桃核剖开制的容器。形如扇,故名。

  • 10 .

    1.粉红色。

  • 11 . 红柳绿

    桃花嫣红,柳枝碧绿。形容花木繁盛、色彩鲜艳的春景。

  • 12 . 红柳緑

    1.形容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色。

  • 13 . 红妆

    1.即桃花妆。

  • 14 .

    1.桃木制的弓。以辟邪。

  • 15 . 弧棘矢

    桃木做的弓,棘枝做的箭,古人认为可辟邪。

  • 16 .

    1.亦作"桃华"。 2.桃树所开的花。 3.形容女子容貌。 4.指桃花马。 5."桃花水"的省称。指春汛。 6.病名。癣的一种。

  • 17 . 花薄命

    桃花:借指女人;薄命:命多悲惨。比喻女子容貌美丽但命运不好。

  • 18 . 花春水

    1.即桃花水。指春汛。

  • 19 . 花醋

    1.醋名。

  • 20 . 花洞

    1.指桃花源。亦借指隐居之地。 2.传说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桃花洞遇仙女。后因以指仙境。 3.四川省长寿县有桃花洞,以出产棺木板料而着称,因以桃花洞代指上等棺木。

  • 21 . 花饭

    1.以梅红纸盛饭,润湿后去纸,搅拌和匀而成的一种红白相间的饭。

  • 22 . 花粉

    1.女子化妆用品。即胭脂。

  • 23 . 花夫人

    1.即息夫人。春秋时息侯的夫人息妫。楚文王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传说息妫因国灭夫亡而终日不与楚文王通言语。唐杜牧有《题桃花夫人庙》诗。

  • 24 . 花癸水

    1.谓妇女月经来潮。

  • 25 . 花笺纸

    1.即桃花纸。

  • 26 . 花菊

    1.一种粉红色的菊花。

  • 27 . 花浪

    1.犹桃花汛。 2.传说河津桃花浪起,江海之鱼集聚龙门下,跃过龙门的化为龙,否则点额暴腮。见辛氏《三秦记》。后遂以比喻春闱。

  • 28 . 花脸

    1.谓女子美如桃花的面容。

  • 29 . 花流

    1.即桃花水。指春汛。

  • 30 . 花流水

    形容春日美景。也比喻男女爱情。

  • 31 . 花马

    1.名马。毛色白中有红点的马。

  • 32 . 花米

    1.指糙米。因米粒红衣未经舂去,故称。

  • 33 . 花面

    1.指隋文帝宫中的一种梳妆样式。 2.泛指美人容貌。 3.谓饮酒后面呈桃红色。

  • 34 . 花命

    1.旧指女子薄命。

  • 35 . 花年命

    1.犹桃花命。

  • 36 . 花缥

    1.即桃花绶。

  • 37 . 花茜醋

    1.桃花醋。

  • 38 . 花泉

    1.泉名。在江苏扬州城内原清代盐政署中。其水清澈,用于泡茶,味美色佳。参阅清麟庆《鸿雪因缘图记.桃泉煮茗》。

  • 39 . 花人面

    形容女子貌美。亦借指意中人。同“人面桃花”。

  • 40 . 花色

    1.粉红色。

  • 41 . 花扇

    传奇剧本。清代孔尚任作。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相恋,阉党阮大铖为收买侯方域,愿出资使侯、李结合,为两人拒绝。阮依附大学士马士英,迫害侯、李,侯被迫出走。清兵攻陷南京,侯、李在栖霞山相会,相约出家。

  • 42 . 花石

    1.石名。以石色粉红而得名。 2.公元十三世纪初中亚人对中国人的称谓。

  • 43 . 花绶

    1.汉代九卿二千石系印的绶带。

  • 44 . 花水

    1.亦作"桃华水"。即春汛。 2.草果名。 3.词牌《诉衷情》的异名。因前蜀毛文锡词有"桃花流水漾纵横"而得名。

  • 45 . 花太阳

    1.艳阳春光。

  • 46 . 花潭

    1.水潭名。在安徽泾县西南,唐李白曾游于此。

  • 47 .

    1.亦作"桃版"。 2.即桃符板。

  • 48 .

    1.见"桃板"。

  • 49 .

    1.桃木作的杖。后用以驱鬼邪。

  • 50 .

    1.长柄勺。

  • 51 .

    1.地名。在今安徽省贵池县。

  • 52 .

    1.同"桃棓"。

  • 53 .

    1.鸟名。即鹪鹩。 2.桃树上的蠹虫。

  • 54 .

    1.一种用银朱和藤黄合研成粉末的颜料。色如樱桃。又称珊瑚粉。

  • 55 .

    1.即桃枝簟。

  • 56 .

    1.传说中的树名。

  • 57 . 都山

    1.传说中的山名。

  • 58 .

    1.食桃树的蠧虫。

  • 59 .

    1.桃花蕾。

  • 60 .

    ①旧时挂在大门上用以压邪的桃木板。上面画有神荼、郁垒二神或题着二神名字。 ②五代时在桃木板上书写联语,后因以为春联的别称: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 61 . 符板

    1.见"桃符"。

  • 62 .

    1.用桃木制的戈。古人用以辟邪。

  • 63 .

    1.晋王献之爱妾桃叶之妹。 2.借指歌妓或所爱恋的女子。

  • 64 .

    1.泛指美女。

  • 65 .

    1.用桃木刻制的木偶。旧俗置以辟邪。 2.比喻任人摆布的傀儡。

  • 66 . 花潭水

    比喻友情深厚。

  • 67 . 花坞

    1.地名。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以盛产木版年画而著名。 2.地名。在安徽省和县西四﹑五里。传为唐张籍读书处。

  • 68 . 花心木

    1. 一种乔木(Swietenia mahogani),有耐久的淡黄褐色至粉红色的木材,通常硬度适中,易于加工,琢磨可得到高度光泽,因其结构分子和重叠纹理区别明显,而能刻出很多动人的图像,广泛用于细木工家具和精制工艺品。

  • 69 . 花星

    1.旧时迷信以为命理为各星所制。桃花星为凶星,主淫荡。

  • 70 . 花雪

    1.春雪。

  • 71 . 花浔

    1.犹桃花源。

  • 72 . 花汛

    1.即春汛。仲春时冰泮雨积,江河潮水暴涨,又值桃花盛开,故谓之桃花汛。

  • 73 . 花岩

    1.山岩名。在今湖北省安陆县,为唐李白读书处。

  • 74 . 花盐

    1.盐的一种。色如桃花,俗名红盐。产于甘肃张掖。

  • 75 . 花眼

    1.情眼,指多情的眼神。

  • 76 . 花雨

    1.唐李贺《将进酒》诗:"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后因用"桃花雨"指暮春飘飞的桃花。 2.指春雨。 3.形容桃花马大汗淋漓的样子。

  • 77 . 花源

    陶渊明《桃花源记》,描写一个渔人从桃花林尽头处入一山洞,见秦代避乱者后裔聚居其间,生活安适。后因以“桃花源”指避世隐居处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 78 . 花源记

    散文篇名。东晋陶渊明作。采用虚构的形式,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同时也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 79 . 花运

    指男子得到女子的特别爱恋。泛指好运气。

  • 80 . 花纸

    1.纸名。纸质薄而韧,可糊风筝或作窗纸等用。

  • 81 . 花粥

    1.旧俗寒食节的食品。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作粥。呈桃花色,称"桃花粥"。

  • 82 . 花妆

    1.见"桃花妆"。

  • 83 .

    1.见"桃花"。

  • 84 . 华水

    1.见"桃花水"。

  • 85 .

    1.汉代西域国名。

  • 86 .

    1.见"桃弧棘矢"。

  • 87 . 棘矢

    1.见"桃弧棘矢"。

  • 88 .

    1.桃木制的桨,借指船。

  • 89 .

    1.桃汁。旧时用以祭祀蚕神,辟百邪。

  • 90 . 僵李代

    原比喻兄弟友爱相助,后转用为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同“李代桃僵”。

  • 91 .

    1.桃树树皮上所含的一种脂胶,中医用来治痢疾,工业上可做粘合剂原料。

  • 92 . 金娘

    1.草花名。产广东。似梅花而瓣微尖,似桃而色更红。八九月实熟。花实皆入药。

  • 93 .

    1.桃花纷纭的小道。

  • 94 .

    1.桃木桩,旧时用以辟邪。

  • 95 .

    1.道教指下元神。

  • 96 . 来李答

    比喻互相酬赠。

  • 97 .

    1.桃邑﹑莱山的并称。桃邑在今山东汶上县东北三十五里之桃乡。莱山在今山东莱芜县。春秋鲁孟僖子家臣谢息,为孟孙氏守郕邑有功,于是以桃莱两地授予谢息。事载《左传·昭公七年》。后用为效忠主上而获封赏的典故。

  • 98 . 莱难悟

    1.《后汉书.冯衍传上》"无桃莱之利"唐李贤注:"谢息得桃邑莱山,故言'无桃莱之利'也。但为'莱'字似'枣',文又连'桃',后学者以'桃枣'易明,'桃莱'难悟,不究始终,辄改'莱'为'枣'。衍集又作'菜',或改作'乘',展转乖僻为谬矣。"后遂以"桃莱难悟"喻深奥难懂。

  • 99 .

    1."桃花浪"的省称。

  • 100 .

    ①桃花与李花: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②《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者,夏得阴其下,秋得其实。”后因以“桃李”比喻所栽培的门生或所教的学生:桃李盈门|桃李满天下|桃李门墙。

  • 101 . 李遍天下

    桃李:桃树和李树,比喻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

  • 102 . 李不言,下自成蹊

    蹊:小路。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 103 . 李不言,下自成行

    古谚语。比喻实至名归。

  • 104 . 李成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省语。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 105 . 李春风

    比喻学生受到良师的谆谆教诲。

  • 106 . 李节

    1.桃李开花的时候,指农历二三月间。

  • 107 . 李精神

    形容妖艳娇媚的神态。

  • 108 . 李满天下

    桃李:指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

  • 109 . 李门墙

    门墙:指师门。指他人的学生或所栽培的后辈。

  • 110 . 李年

    桃李花争艳的年纪。比喻女子的青春时期。

  • 111 . 李蹊

    1.比喻吸引众人奔趋的地方。

  • 112 . 李人

    1.指佳人,美人。

  • 113 . 李色

    1.比喻红润的脸色。

  • 114 . 李无言,下自成蹊

    古谚语。比喻实至名归。

  • 115 . 李源

    1.指吴中武陵源。

  • 116 . 李月

    1.桃李开花的月份。泛指春天。

  • 117 . 李争辉

    桃花和李花竞相开放。用以形容春色美丽。

  • 118 . 李争妍

    桃花和李花竞相开放。用以形容春色美丽。

  • 119 . 李之教

    指老师的教诲。

  • 120 . 李之馈

    原指互赠礼品,后引申指送礼,贿赂。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