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东组词
  4. 【东】在中间组哪些词

【东】在中间组哪些词

更新:
  • 1 . 悲

    1.见"忆黄犬"。

  • 2 . 鲍里斯·戈诺夫

    剧本。俄国普希金作于1825年。权臣鲍里斯·戈东诺夫谋杀皇子,夺得皇位后受到良心谴责。修道士葛里高利伪称皇嗣,在波兰贵族支持下起兵讨伐。鲍里斯面对人民的不满,服毒自杀。

  • 3 . 朝衣

    指大臣等待被杀。

  • 4 . 不识

    指不识近邻是圣贤。

  • 5 . 拆补西

    拆掉东边去补西边。比喻临时勉强应付。

  • 6 . 拆墙补西墙

    拆倒东边的墙,以修补西边的墙。比喻临时勉强应付。亦比喻临时救急,不是根本办法。

  • 7 . 长黄河大桥

    在河南长垣和山东东明间,新兖铁路跨越黄河的大桥。长10283米。1985年建成。是中国和亚洲最长的铁路桥。

  • 8 . 朝暮西

    朝:早晨。早晨在东,晚上在西。指行踪不定。比喻变来变去,不专一。

  • 9 . 登

    1.上厕所。

  • 10 . 大江

    长江的水往东奔流而去。后借用为词牌名。多表示陈迹消逝,历史向前发展。

  • 11 . 大亚共荣圈

    日本军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企图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建立的势力区域。包括中国、朝鲜、印度支那、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当时称荷属东印度)、英属印度(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以日本为中心,排除英美等其他势力。经过全世界人民和亚洲人民的共同奋斗,这一阴谋被粉碎。

  • 12 . 丹

    在辽宁省东部、沈丹铁路终点,经鸭绿江大桥和朝鲜新义州铁路相连。1937年设安东市,1965年改丹东市。人口68.1万(1995年)。是中朝边境的重要城市,鸭绿江流域的物资集散地。以产柞蚕丝绸著名。名胜古迹有九连城、锦江山公园、五龙背温泉等。

  • 13 . 第二次

    1925年9月,陈炯明在英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支持下重占东江地区,企图夺取广州。9月28日,国民政府决定第二次东征,任命蒋介石为东征军总指挥,周恩来为总政治部主任。11月初收复东江,为国民政府统一广东奠定了基础。

  • 14 . 赌

    用做东道请客来打赌。也说赌东儿。

  • 15 . 道说西

    指乱加谈论。同“道西说东”。

  • 16 . 第一次

    1925年1月,占据广东东江地区的军阀陈炯明,在英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支持下,乘孙中山北上之机,以“救粤军总司令”名义,率部进犯广州。广东革命政府以粤、滇、桂、湘各军组成东征联军,以黄埔军校教导团和学生军为主力,于3月底击溃陈炯明主力。4月20日,滇军进驻惠州,第一次东征胜利结束。

  • 17 . 扶倒西

    扶:扶持,搀扶。比喻随他人的意志转移,自己没主见。

  • 18 . 福如

    福气象东海那样大。旧时祝颂语。

  • 19 . 高卧

    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

  • 20 . 付之

    扔在东流的水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好象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

  • 21 . 付诸

    付:交给;诸:之于。扔在东流的水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好象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

  • 22 . 赴海而死

    跳进东海淹死。形容人所下的决心极大。

  • 23 . 关出相,关西出将

    关:函谷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民风好文,多出宰相;函谷关以西的地区,民风好武,多出将帅。

  • 24 . 关地方

    日本本州岛中南部以东京、横滨为中心的地区。包括东京都和附近六个县。面积32万平方千米。在日本最大的关东平原上。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全区有城市一百三十多个。

  • 25 . 关

    1.指抗日战争胜利前,占据中国东北的日本侵略军。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军强占中国原被帝俄"租借"的"关东州"(指辽东半岛普兰店至皮口一线以南地区),并派驻军队。1919年在旅顺设关东军司令部。1945年8月被苏军和中国人民武装力量消灭。

  • 26 . 关平原

    日本最大平原。面积约16万平方千米。一般海拔200米以下。人口稠密,城市毗连,为日本经济最发达地区。

  • 27 . 关

    一种麦芽糖,用麦芽和米或杂粮制成,白色或带黄色。

  • 28 . 各奔西

    各:各自;奔:奔向。各自走各自的路,借指分手。

  • 29 . 狗西

    1.詈词。

  • 30 . 古代

    历史学上,指古代亚洲和非洲东北部各奴隶制国家。相对于欧洲(西方)而言。这些奴隶制国家主要有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波斯以及古代中国等。它们都曾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 31 . 广

    别称“粤”。在中国南部、南岭以南,临南海。面积1779万平方千米。人口6788万(1995年)。明代置广东布政使司(省级),清代为广东省。省会广州。多山地丘陵,平原较少。主要河流珠江,入海处冲积成珠江三角洲。海岸曲折。绝大部分为亚热带湿润区。外向型经济发达。家用电器和制糖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中国稻米、甘蔗、花生、桑蚕茧等农产品及水果和水产品重要产区。创汇农业较重要。

  • 32 . 广

    粤剧。

  • 33 . 广音乐

    主要流行于广东一带的民间音乐。演奏时以高胡、扬琴等弦乐器为主,配以笛子、洞箫等。

  • 34 . 河狮吼

    比喻悍妒的妻子对丈夫大吵大闹。

  • 35 . 河狮子

    旧指妒悍的妇女。

  • 36 . 河狮子吼

    比喻妒悍的妻子发怒,并借以嘲笑惧内的人。

  • 37 . 河先生集

    别集名。唐代柳宗元著,刘禹锡编。宋人有各种注本。明代蒋之翘辑注《柳河东集》,评注较详。

  • 38 . 河

    1.旧指妇女妒悍的性格。

  • 40 . 海

    1.一种凶猛而珍贵的鸟。属雕类。产于黑龙江下游及附近海岛。

  • 41 . 海通宝

    1.宋时高丽铸造的钱币。

  • 42 . 海外

    东坡: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号。苏轼被贬于惠州、儋州(今海南岛儋县)其间,有人谣传他已经死去。比喻说人已死的谣传。

  • 43 . 华师范大学

    中国的高等师范学校。校址在上海。创建于1951年。1972年曾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等合并称上海师范大学。1978年合并进入的学校恢复原建制,1980年恢复原名。设有研究生院、教育科学学院等以及教育、历史学、哲学、生物、地理学等系。

  • 44 . 华野战军

    见“第三野战军”(1147页)。

  • 45 . 汉

    1.汉东珠。蚌,蚌胎,指珍珠。旧谓蚌孕珠如人怀妊,与月的盈亏有关。

  • 46 . 汉

    1.梁鼓吹曲名,南朝梁沈约作。首句为"汉东流,江之汭",故名。

  • 47 . 汉

    1.即隋珠。

  • 48 . 河

    1.栗的别称。晋王李克用于唐末任河东节度使时,曾以栗食军,故称。

  • 49 . 河

    1.指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寓言《三戒》。宗元,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 50 . 河三凤

    1.指唐代河东薛收﹑薛德音﹑薛元敬。三人都以才华闻名于世,故称。

  • 51 . 河三箧

    指亡失的书籍。

  • 52 . 坏西

    坏人。

  • 53 . 还

    1.东晋时,谢安尝辞官隐居会稽东山,后以"还东山"泛指退隐。

  • 54 . 江步兵

    1.东晋张翰的别称。翰,吴郡人。能文而放浪,时人比诸阮籍。籍曾为步兵校尉,人称阮步兵,因称翰为"江东步兵"。

  • 55 . 江独步

    江东:古指长江以南芜湖以下地区。泛指人才俊美,在一定范围内独占鳌头。

  • 56 . 江父老

    江东:古指长江以南芜湖以下地区;父老:父兄辈人。泛指家乡的父兄长辈。

  • 57 . 江三虎

    1.指宋代杨纮﹑王鼎﹑王绰。三人曾提点江东刑狱,竞相揭露举发官吏隐罪,无所宽贷,所部官吏目为"三虎"。

  • 58 . 江三罗

    1.指晩唐罗隐﹑罗邺﹑罗虬。三人皆浙江人﹐同应举﹐又以诗名相近﹐故称。

  • 59 . 京大鼓

    1. 中国曲艺的一种。源于北京以东香河、宝坻等地农民所唱的“地头调”,唱腔质朴,演员自击鼓、板站唱,另有三弦、扬琴伴奏。

  • 60 . 胶半岛海滨

    在山东省东部沿海。因在胶州湾之东,故名。海岸曲折,多岛屿。海滨多为岩滩,景色美丽。有崂山、青岛海滨浴场、田横岛、成山头、大泽山、烟台山、蓬莱阁、蓬莱水城、蓬莱仙境、刘公岛等名胜古迹。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 61 . 胶大鼓

    1. 曲艺的一种。流行于山东胶东半岛沿海诸县。唱腔为板腔体结构,分北、东、南三路。表演形式灵活,一般是演员击书鼓、钢板演唱,以三弦、二胡伴奏。

  • 62 . 尽付

    比喻完全丧失或前功尽弃。

  • 63 . 角巾

    角巾:古代隐士常戴的一种有角的头巾;东第:即家乡。穿着普通的衣服,回到家乡。比喻隐居不仕。

  • 64 . 角巾

    意指辞官退隐,登东归之路。后用以为归隐的典故。

  • 65 . 借

    1.《三国演义》第四九回载诸葛亮于仲冬时节作法借三日三夜东南风,助周瑜火攻破曹操大军。今多以"借东风"指利用好的形势或其他单位的先进经验来推动工作。

  • 66 . 孔雀南飞

    乐府《杂曲歌辞》名。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原为汉末民歌,经后代文人加工,收入《玉台新咏》。汉末庐江(今属安徽)小吏焦仲卿与妻刘兰芝在焦母强迫下离异,后兰芝因母兄逼她改嫁而自尽,仲卿亦殉情而死。诗歌揭露了封建礼教的黑暗,赞美了男女主人公的反抗精神。全诗三百五十余句,一千七百余字,是古代少见的长篇叙事诗。

  • 67 . 抉目

    抉:剔出;目:眼睛。指忠臣被谗诛杀。同“抉目吴门”。

  • 68 . 老

    1.多年的雇主。 2.指年长一辈的东家。相对"少东家"而言。

  • 69 . 老

    1.老东家。

  • 70 . 老西

    1.詈词。称老年人。

  • 71 . 李

    明代诗人。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今属湖南)人。天顺年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诗风清丽典雅。有《怀麓堂集》。

  • 72 . 泪河

    眼泪似向东的的河流一样。比喻人极度悲痛。

  • 73 . 拉补西

    多指欠债,借东家还西家,左支右绌。

  • 74 . 毛泽诗词集

    1996年出版。收旧体诗词六十七首。表达了作者崇高的志向,也歌颂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想像丰富,语言凝练,具有雄浑、豪放、壮美的风格。

  • 75 . 毛泽书信选集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选编。1983年12月出版。收入1920-1965年的书信三百七十二封。每封信后都注明刊印所根据的原件。大多据手稿刊印。

  • 76 . 毛泽思想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党的建设等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实

  • 77 . 毛泽文集

    毛泽东的主要著作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1993年起陆续出版。收入《毛泽东选集》以外的1921-1976年的重要文章、讲话、电报、书信、调查报告、新闻稿、谈话、讲话提纲、批示、批语等。

  • 78 . 毛泽选集

    毛泽东的主要著作集。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于1951年至1960年出版了四卷,经毛泽东校阅,收入了1925年12月至1949年9月的一百五十八篇著作。1977年4月,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出版了第五卷,收入了1949年9月至1957年11月的著作七十篇,因第五卷若干文章未经毛泽东审定,且文章的选编及注释等反映了当时“左”倾思想的影响,现已不再继续发行。一至四卷本经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修订,于1991年出版第二版,除保持原有篇目外,只在第一卷中增加了《反对本本主义》一篇。

  • 79 . 毛泽哲学批注集

    毛泽东的读书批注和读书摘录的汇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1988年出版。收入1936年11月至1965年的读书批注和摘录。毛泽东的批注与原书有关段落对照排印,保留了批读时的各种符号,批语中的讹误衍漏保持原样,在改误、去衍、补漏等符号内加以改正。

  • 80 . 毛泽著作选读

    毛泽东主要著作的读本。初编本由毛泽东著作选读编辑委员会编辑,1964年6月分甲种本和乙种本出版。新编本由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1986年8月出版,收入1921年至1965年的著作六十八篇,分上下两册。

  • 81 . 撩札西

    1.犹言舍此就彼。

  • 82 . 辽白鹤

    1.指辽东丁令威得仙化鹤归里事。

  • 83 . 辽白鸖

    1.指辽东丁令威得仙化鹤归里事。

  • 84 . 辽白豕

    辽东:地名,在今辽宁省东南辽河以东;豕:猪。比喻少见多怪。

  • 85 . 辽半岛

    中国三大半岛之一。在辽宁省南部。介于渤海和黄海之间,以鸭绿江口至营口以南的大清河口一线为北界。千山山脉斜贯,构成半岛脊梁。海岸曲折,多岛屿。南端有大连港。

  • 86 . 辽

    1.传说中的得仙化鹤之丁令威为辽东人,故称。

  • 87 . 辽归鹤

    1.指辽东丁令威得仙化鹤归里事。

  • 88 . 辽

    1.见"辽东鹤"。

  • 89 . 辽

    辽东丁令威学道成仙后,化作白鹤回到家乡去。后用来表示怀着思恋家乡的心情久别重归,慨叹故乡依旧,而人世变迁很大。

  • 90 . 辽华表

    1.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后以"辽东华表"称久别的故乡。

  • 91 . 辽

    1.三国魏管宁学行皆高,避乱辽东,"常着皂帽,布襦褲",拒绝征聘,甘守清贫。事见《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后以"辽东帽"指清高的节操。

  • 92 . 辽丘陵

    在辽宁省东部。千山山脉自东北向西南斜贯,地势逐渐降低,由海拔1000米降至200米以下,延伸入海,为辽东半岛脊梁。

  • 93 . 辽

    比喻知识浅薄,少见多怪。

  • 94 . 辽

    渤海三大海湾之一。在渤海东北部,秦皇岛和长兴岛(辽东半岛西侧岛屿)联线以北。最大水深32米。有辽河等注入。中国冬季冰期最长的海区。沿岸有秦皇岛、葫芦岛、营口等港口。

  • 95 . 辽之豕

    辽东:地名,在今辽宁省东南辽河以东;豕:猪。比喻少见多怪。

  • 96 . 马耳

    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

  • 97 . 买买西

    指买各种物品。

  • 98 . 南金

    南方的金石,东方的竹箭。比喻优秀的人才。

  • 99 . 南北西

    指四方、到处、各地或方向;也指到处飘泊,行踪不定。

  • 100 . 泼西

    1.詈词。犹坏家伙。

  • 101 . 你我西

    指分手离去。

  • 102 . 齐野语

    齐东:齐国的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孟子蔑视农民,认为他们说的话没有根据,听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

  • 103 . 齐

    1.指齐东野语。

  • 104 . 拿拿西

    1.形容做事慌张而没有条理。

  • 105 . 蒲鲁主义

    19世纪中期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以法国蒲鲁东为代表。反对资本主义剥削,但又想保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敌视一切国家、组织和权威,主张建立“无政府”社会。

  • 106 . 日月西

    比喻远隔两地,不能相聚。

  • 107 . 秋收

    秋天收获,冬天存储。泛指常规的农事活动。

  • 108 . 牵犬

    1.见"牵黄犬"。

  • 109 . 山半岛

    中国三大半岛之一。在山东省东部。突出在黄海和渤海间。地处胶莱河以东,又称胶东半岛。地形以丘陵为主,南部有崂山。海岸曲折,多港湾。青岛、威海、烟台为著名良港。

  • 110 . 山梆子

    1.地方戏曲腔调或剧种名。据说是秦腔传入山东以后所形成。流行于山东西部及河南﹑河北部分地区。剧目﹑唱腔同山东的平调﹑莱芜梆子等相互影响。

  • 111 . 山大学

    中国的综合性大学。校址在济南。创建于1901年,初名山东大学堂。后校名和校址多次变更和迁移。一度停办。1951年和华东大学合校,称山东大学。设有经济学院、化学学院等以及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系。

  • 112 . 山快书

    曲艺曲种。流行于山东和华北、东北各地。起源于山东济宁等地,原名“武老二”,专演梁山英雄武松故事。1951年定名“山东快书”。演员以铜板或竹板击拍,以较快节奏念诵唱词。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传统曲目多为英雄除暴安良故事。

  • 113 . 山琴书

    1.曲艺的一种。起源于山东西南部的农村,流行于山东及华北﹑东北的部分地区。以唱为主,间有说白。伴奏乐器有扬琴﹑坠琴等。

  • 114 . 山丘陵

    山东省中部和东部的低山丘陵。除泰山、崂山等海拔在1000米以上,大多海拔在500米左右。间有盆地和平原。东有山东半岛,突出于黄海、渤海间。

  • 115 . 山山相,山西出将

    1.古谓崤山﹑华山以西地区多出名将,崤山﹑华山以东地区多出宰相。

  • 116 . 山

    1.《汉书.贾山传》:"臣闻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羸?疾,扶杖而往听之,愿少须臾毋死,思见德化之成也。"后因以"山东诏"为诏书的美称。

  • 117 . 墙

    1.避世不仕者。

  • 118 . 清

    在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清代帝王陵墓。因与西陵相对,故称东陵。共有帝陵五座,即顺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丰定陵、同治惠陵,还有皇太极后昭西陵,慈禧、慈安定东陵等后陵十五座以及妃嫔、王公、公主陪葬墓一百三十多座。始建于1661年。裕陵地宫已对外开放,慈禧陵墓于1928年曾被盗掘。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19 . 三十年河,三十年河西

    三十年前风水在河的东面,而三十年后却在河的西面。比喻世事变化,盛衰无常。

  • 120 . 十字军

    1096-1291年间西欧天主教会、世俗封建主和意大利富商对地中海东岸地区进行的侵略性远征。前后共八次。远征军以拯救被“异教徒”(穆斯林)占领的耶路撒冷圣地为借口,士兵衣服上缝有十字标志。1099年十字军占领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王国等国家。1187年耶路撒冷被埃及苏丹萨拉丁收复。1291年十字军在东方最后一个据点阿克城丧失,标志十字军东侵的最终失败。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