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客组词
  4. 【客】在中间组哪些词

【客】在中间组哪些词

更新:
  • 1 . 宾如云

    来客多得如聚集的云层。形容客人多。

  • 2 . 宾迎门

    盈门:满门。客人挤满门庭。形容家里客人非常多。

  • 3 . 宾盈门

    指来客很多。

  • 4 . 朝高流

    朝:朝廷;流:品级。旧指职位高而声执势显赫的人物。

  • 5 . 楚

    1.指屈原的辞赋。

  • 6 . 对挥毫

    比喻文思敏捷。毫,毛笔。

  • 7 . 反为主

    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

  • 8 . 估

    1.乐府西曲歌名。南朝齐武帝始作此歌,后世多有仿作,又名《贾客乐》。内容为描写商人谋利与享乐的情景。参阅《乐府诗集》卷四八。

  • 9 . 犯罪

    受刑事法律保护而被犯罪行为侵害的社会关系。不同于犯罪对象。如贪污罪的犯罪客体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其犯罪对象则是贪污所得的公共财产。犯罪客体不同,罪名也就不同。如盗窃库房中的电线,其犯罪客体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所以是盗窃罪;而盗窃正在用于通讯的电线,其犯罪客体则是公共安全方面的正常通讯活动,所以是破坏通讯设备罪。

  • 10 . 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一定的对象。包括物、权利人和义务人的行为(包括作为与不作为)、智力成果(如著作、发明)。

  • 11 . 贩水

    1.指贩卖妇女的人贩子。

  • 12 . 冯谖孟尝君

    散文篇名。载《战国策》,篇题后人所加。齐贫士冯谖为孟尝君门客,奉命到薛地收租,他却焚毁借契、免除租税,孟尝君为之不悦。后孟尝君免官还薛,受到欢迎,才领悟到冯谖的用心。冯谖又设计使各国争迎孟尝君,迫使齐王重新任命孟尝君为相。文中冯谖将孟尝君的三个安身之处比喻为“狡兔三窟”,后沿用为成语。

  • 13 . 给

    1.果木名。金桔的别称。

  • 14 . 顾盈门

    盈:满。形容来买东西的人很多。

  • 15 . 红尘

    旧时比喻尘世虚幻或在官场追名逐利的无聊生涯。

  • 16 . 孤悬

    犹言孤悬浮寄。形容孤立而没有依托。

  • 17 . 过

    1.来客的签到簿。

  • 18 . 海乘槎

    1.浮海通天的传说。出自晋张华《博物志》卷十:"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查上﹐多赍粮﹐乘槎而去。"

  • 19 . 会

    1.会客的屋子。

  • 20 . 谏逐

    散文篇名。战国末期秦李斯作。秦王发现韩国间谍利用为秦开掘水渠企图耗费秦的国力,下令驱逐在秦任官的外国人。当时任秦客卿的楚人李斯上书秦王,列举秦历代任用外国人所取得的业绩,并陈说“逐客”的害处,秦王遂取消此令。篇中大量运用铺陈排比手法,辞采华丽,富有说服力。

  • 21 . 蛟

    1.海苔的别名。

  • 22 . 借报仇

    帮助别人报仇。

  • 23 . 酒阑

    阑:尽。酒席完毕,客人归去。

  • 24 . 久思归

    久客:长期客居在外。指长期客居在外,想回归故乡。

  • 25 . 留

    1.指翩翩然﹑令人留连难舍的舞袖。语出《楚辞.大招》:"长袂拂面,善留客只。"

  • 26 . 留

    1.夏季五日三次下雨之称。

  • 27 . 留

    1.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发展为词牌名。双调,有九十八字﹑九十四字两体,见《词谱》卷二六。 2.古兵器名。一种头端有倒钩的长枪。

  • 28 . 旅渡船

    一般用于运送旅客及其随身携带物品的渡船。只设坐席。有的同时运送非机动车和小型机动车辆。

  • 29 . 旅列车

    铁路上运送旅客及行李、包裹、邮件的列车。在中国,一般由座车、行李车、邮政车等连挂编成。运程较长的还配挂餐车和卧车。按运行速度分为特别快车、快车、普通旅客列车。按运行范围,有国际旅客列车、直通旅客列车、市郊旅客列车等。

  • 30 . 木大冢

    1.春秋时越王勾践父允常的坟墓。

  • 31 . 木

    1.旧时对久居深山的野人之称。

  • 32 . 木

    1.传说中的鸟名。

  • 33 . 木

    1.宋苏轼《虔州八境图》诗之八:"回峰乱嶂郁参差,云外高人世得知。谁向空山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诗。"王十朋注引赵次公曰:"《寰宇记》所载上洛山多木客,乃鬼类也,形似人,语亦似人。而徐铉小说载鄱阳山中有木客,自言秦时造阿房宫采木者也,食木实,遂得不死,时就民间饮酒,为诗一章云:'酒尽君莫酤,壶倾我当发。城市多嚣尘,还山弄明月。'"后因以"木客诗"谓山居野人所吟之歌诗。

  • 34 . 墨骚人

    墨客:文人;骚人:诗人。泛指文人。

  • 35 . 迁骚人

    迁客: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吏;骚人:诗人。贬黜流放的官吏,多愁善感的诗人。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

  • 36 . 凭书请,奉贴勾人

    1.犹言照章办事。

  • 37 . 清

    1.票友,非职业的戏曲演员。

  • 38 . 清相公

    1.旧时依附于官僚富贵人家帮闲凑趣的文人。

  • 39 . 请送礼

    宴请客人,馈赠礼物。

  • 40 . 人来

    指礼节性的应酬往来。也指来往客人很多。

  • 41 . 人来

    指礼节性的应酬往来。也指来往客人很多。同“人来客去”。

  • 42 . 泉

    1.晋张华《博物志》卷九:"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后因以"泉客珠"泛指珍珠。

  • 43 . 却疏士

    却:拒绝;疏:疏远;客:外来人;士:读书人。比喻囿于地方观念,不用外来的人,也不用有才能的人。指妒贤嫉能。

  • 44 . 双层

    车体有上下两层客室,能容纳较多旅客的铁路客车。车底架成鱼腹形,两层间设楼梯。重心较高,运行中平稳性稍差。适用于中、短途的旅客运输。

  • 45 . 双动力大

    一种双能源的无轨电车。在无轨电车上装有柴油机或蓄电池组,当通过十字路口或不容许架设架空触线的路段时,由驾驶员操作使集电杆脱离架空触线,改用内燃机或蓄电池组驱动行驶。

  • 46 . 市场

    在市场上用于交换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如各种消费品、生产资料、劳动力、技术、信息、证券、外汇、房地产、产权、旅游和通信服务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

  • 47 . 诉讼

    诉讼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刑事诉讼中,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犯罪,犯何种罪,是否需要处刑以及如何处刑。在民事诉讼中,即诉讼标的,指原告请求法院通过审判加以保护的法律关系或权益。在行政诉讼中,指原告请求法院通过审判保护行政法规所确认的合法权益。

  • 48 . 惜好义

    指好客仗义。

  • 49 . 下逐

    秦始皇曾下过逐客令,要驱逐从各国来的客卿。泛指主人赶走不受欢迎的客人。

  • 50 . 仙

    1.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兔耳花﹑兔子花。叶色浓绿,略呈心脏形,丛生,质厚,叶背红色。花有红﹑白﹑深紫等色。供观赏。

  • 51 . 喧夺主

    1.客人占了主人的地位﹐或外来的﹑次要的事物占了原有的﹑主要的事物的地位。

  • 52 . 小

    1. 容量一般不超过八个座位的小型轻便客车。

  • 53 . 諠夺主

    客人占了主人的地位,或外来的、次要的事物占了原有的、主要的事物的地位。

  • 54 . 徐霞游记

    明代徐霞客著。原稿散佚,后经季梦良等编次,于1776年刊刻出版。是一部以日记体裁为主的地理名著,存有日记一千零五十天及专题论文和诗文。描述内容涉及地貌、地质、水文、气候、动植物、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城镇聚落、民族风俗等。是世界上第一部广泛系统地记载和探索喀斯特地貌的巨著。

  • 55 . 一不烦二主

    一位客人不用劳烦两位主人接待。比喻一件事情由一个人全部承担,不用找别人帮忙。

  • 56 . 一不烦两家

    1.谓一人全部承担或始终成全其事,不必另托他人。

  • 57 . 一不犯二主

    1.同"一客不烦两家"。

  • 58 . 一弗烦两主

    1.同"一客不烦两家"。

  • 59 . 迎

    1.黄山名松。在黄山南部玉屏楼东,文殊洞顶。松破石而长,枝干苍劲,形态优美,寿逾千年,为黄山十大名松之冠。一枝长丫低垂文殊洞口。恰似好客的主人伸手迎接四面八方来客,故名。现常绘成图画,悬挂出入处以示欢迎客人。

  • 60 . 郢

    1.格调高雅的诗文作品。

  • 61 . 郢

    1.指曲高和寡的乐曲。

  • 62 . 主体与

    主体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指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对象。自然界和社会中成为人的实践和认识对象的那些部分才成为客体。人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 63 . 载

    1. 公共汽车满载乘客的数量。

  • 64 . 知

    1.寺院接待宾客处。

  • 65 . 逐

    秦始皇曾下令驱逐从各国来的客卿。后指主人赶走不受欢迎的客人为下逐客令。

  • 66 . 主观与

    ①主观指人的意识;客观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物质世界或人的认识对象。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改造客观。 ②主观指人的认识不从实际出发,如主观性、主观主义;客观指人的认识从实际出发,如客观介绍。

  • 67 . 主颠倒

    比喻事物轻重大小颠倒了位置。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