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会组词
  4. 【会】在中间组哪些词

【会】在中间组哪些词

更新:
  • 1 . 八七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清算了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选出了由瞿秋白主持中央领导工作的临时中央政治局。这次会议对于挽救大革命失败所造成的危局,实现党的战略转变起了重要作用。

  • 2 . 毕业

    检验毕业生是否合格的统一考试。考试命题限于学科的基础知识部分。属水平考试,不分等第。各门学科成绩合格,即可取得毕业资格。

  • 3 . 巴塞罗那博览德国馆

    1929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中的德国馆。建于1929年。占地1250平方米。由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和几道围墙组成。主厅平面呈矩形,厅内设有玻璃和大理石隔断,纵横交错,隔而不断,有的并延伸出去成为围墙,形成既分隔又联系、半封闭半开敞的空间,使室内各部分之间、室内外之间的空间相互贯穿。建筑形体简单,不加装饰,利用钢、玻璃和大理石的本色和质感,显示着简洁高雅的气氛。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 4 . 办公

    一个部门的有关负责人举行会议讨论并处理事务的工作方式。

  • 5 . 不

    1.犹言不应,不可能。得,语助词。

  • 6 . 长衡

    1944年5月,日军集中兵力三十六万余人,向长沙、衡阳地区发动进攻,中国军队集中兵力四十万人进行抗击。5月26日起,日军分三路围攻长沙。守军因内部派系矛盾,消极避战,节节败退。6月22日起日军两次猛攻衡阳,遭守军第十军英勇抵抗。8月6日日军第三次进攻衡阳,双方展开激烈巷战,伤亡惨重。8日第十军军长突然下令投降,衡阳陷落。日军控制了粤汉、湘桂铁路。

  • 7 . 别易

    分别容易,相会却难。常用来表示不忍离别的深情或别后的无限思念。

  • 8 . 不一

    1.没有多久的时间。

  • 9 . 波茨坦

    1945年7月苏、美、英三国领导人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在德国柏林西南的波茨坦举行的首脑会议。主要讨论对德占领的原则、欧洲一些国家疆界的划分、战争罪犯的处理以及参加联合国等问题。并签订、发表《波茨坦协定》。会议期间,中、美、英三国还发表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 10 . 部长

    1.某些国家的国家权力最高执行机关。相当于我国的国务院。

  • 11 . 城市社

    也称“都市社会学”。与“农村社会学”相对。社会学分支学科。研究城市社区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社会功能、社会变迁规律及其特殊社会问题等。

  • 12 . 长沙

    1939年至1941年间,日军先后三次对长沙发动进攻,其主要战略目标是打击和削弱中国军队的实力,所以每次会战都不超过一个月。中国军民利用有利地形,节节抵抗,保存实力,消耗敌人,然后进行决战。其中尤以第三次会战最为出色,使敌军遭到很大损失。

  • 13 . 船到桥门自

    桥:桥梁。比喻事先不必多虑,问题自会得到解决。

  • 14 . 船到桥头自

    意谓事先不用着急,到时候问题总可以解决。这是在无可奈何中强作宽慰的说法。同“船到桥门自然直”。

  • 15 . 二

    1.见"二禬子"。

  • 16 . 德黑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一次国际会议。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议,商讨对德战争共同行动和战后安排及合作问题,规定美、英应于1944年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会后发表《德黑兰宣言》。

  • 17 . 道

    1.清代县级道教机构。

  • 18 . 大陆

    英属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代表会议。1774年9月5日在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1775年独立战争爆发后,第二届大陆会议于5月10日在费城召开,通过以武力对抗英国的宣言,建立由华盛顿任总司令的“大陆军”。从此大陆会议成为革命政权机构。1776年7月,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成立美利坚合众国。1781年大陆会议的作用被邦联政府所替代。

  • 19 . 二子法

    1.旧时称二禬子教所行之妖法。

  • 20 . 枞阳

    天京事变后,清军加紧围困天京(今南京)。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等将领聚会安徽枞阳,讨论破江北大营以救天京的军事计划,决定统一指挥和联合作战的方针。这次会议对太平军扭转不利战局起了重要作用。不久,太平军攻破江北大营,并取得三河大捷。

  • 21 . 此处不留人,有留人处

    指这里不可居留,自会有可居留的地方。

  • 22 . 道头

    说个开头就知道结果。形容思维敏捷、悟性好。同“道头知尾”。

  • 23 . 大

    1.大会战。垓﹐垓下。刘邦曾率韩信等围项羽于垓下﹐羽败死。后因以"会垓"谓会战。

  • 24 . 等

    1.见"等忽儿"。

  • 25 . 点头

    ①形容机灵乖觉。 ②表示允可、赞许。

  • 26 . 电话

    (不在一个地方的人)利用电话装置举行的会议。

  • 27 . 电视

    1. 通过电视举行的会议。

  • 28 . 多

    什么时候;几时。a)用在疑问句里,问时间:你是~来的?b)指某一时间或任何时间:在工作中他~也没叫过苦ㄧ现在还不敢说定了,~有空~去。

  • 29 . 发迎

    1.犹迎亲。

  • 30 . 封建社主义

    号称“社会主义”而代表没落封建贵族利益的社会思潮。流行于19世纪中叶英、法等国。以法国维尔纽夫巴尔热蒙等为代表。他们提出资本主义社会工人贫困是因为封建王朝被推翻的缘故,认为封建专制政权才能“拯救世界”。

  • 31 . 古田

    1929年12月28-30日在福建上杭古田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会议根据中央的精神,总结了红四军建军以来的经验,批判了各种错误思想,确立了以无产阶级思想建设人民军队的原则。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问题的决议,选出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古田会议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是中国人民军队建军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 32 . 风云

    风云:指难得的好机会;会合:遇合。比喻有能力的人遇上好机会。

  • 33 . 附辞

    1.谓使文辞前后联贯﹐使各段含意合于全篇主旨。

  • 34 . 附穿凿

    将无关之事硬扯在一起牵强地解释。

  • 35 . 国民经济和社发展计划

    国家对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的主要活动、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所作的规划和安排。是指导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有长期计划(十至二十年)、中期计划(一般为五年)、年度计划。中国从1953年起至1995年共制订和执行了八个五年计划。

  • 36 . 公

    1.公众议事和集会的厅堂。

  • 37 . 高峰

    指高级领导人的会议。

  • 38 . 构甄释

    构:组成;会:聚合;甄:审查鉴定;释:解释。将众说汇集到一起进行比较考核,择善而从。指妥善地进行解说。

  • 39 . 工业社

    也称“产业社会学”。社会学分支学科。运用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工业制度和工业化及工业与社会的关系。

  • 40 . 桂柳

    1944年9月,日军集中兵力十万余人,向桂林、柳州地区进攻。中国军队以九个军的兵力抗击。11月11日,日军攻占桂林、柳州。12月2日进占贵州独山,进逼四川。另一路日军在11月24日占领南宁,并于12月10日与由越南进入广西的日军在绥渌会师,打通了由华北纵贯大陆至印度支那的陆上交通线。

  • 41 . 河里淹死是水的

    1.比喻越是有本领的人,越容易因疏忽大意而遭到失败。

  • 42 . 国

    美国国会所在地。在华盛顿市中心。原是一座海拔约25米的高地,因1793年在上面修建了国会大厦而得名。国会大厦是美国参、众两院办公处,故国会山亦常被当作美国参、众两院的代名词。

  • 43 . 国纵火案

    1933年2月德国纳粹党为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而策划的阴谋事件。2月27日晚,希特勒党徒放火焚烧国会大厦,却嫁祸于共产党,掀起迫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狂潮。希特勒以此为借口操纵国会,取消宪法保障,后又通过《授权法》,取得独裁权力。

  • 44 . 国家社主义

    企图利用资产阶级国家进行社会改良的思想。19世纪出现于德、法等国。主要代表有法国路易·勃朗、德国拉萨尔等。主张依靠资产阶级国家帮助建立工人生产合作社,以和平实现社会主义。

  • 45 . 后难期

    期:盼望。以后难以盼到再有见面的机会。

  • 46 . 后无期

    期:时间。以后何时相会还没有一定的日期。

  • 47 . 后有期

    期:时间。以后有见面的时候(用在分别时安慰对方)。

  • 48 . 华盛顿

    1921-1922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国际会议。美、英、法、意、日、葡、比、荷、中九国代表参加会议。签订了三个条约:(1)美、英、法、日《四国公约》,规定各缔约国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并宣告英日同盟失效;(2)美、英、日、法、意《五国公约》,规定五国海军主力舰的比例;(3)《九国公约》,是帝国主义共同掠夺中国的条约,打破了战后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这次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完成了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49 . 际风云

    遭逢到好的际遇。

  • 50 . 家庭社

    社会学分支学科。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学说、观点和方法,研究家庭的起源、发展、结构、功能和变迁及其相应的婚姻制度的演变形态。

  • 51 . 机成本

    指为执行一种投资方案而不执行另一种可行方案所损失的利益或收入。如一笔资金可投资于设备,也可投资于证券,则投资于证券所预期的收益,就是选择投资于设备这一决策的机会成本。计算机会成本是为了在若干可行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时提供效益比较信息。

  • 52 . 机主义

    利用机会或情况的技巧、策略或实践,特别是很少顾及原则或最后结果。

  • 53 . 基督教社主义

    把基督教教义涂上社会主义色彩的社会思潮。流行于19世纪的英国等国。代表人物有英国莫里斯、金斯莱等。他们认为只要实行基督教的“博爱”、“互济”等教义,就能使劳动人民摆脱社会灾难。

  • 54 . 基尔特社主义

    一译“行会社会主义”。20世纪初在英国出现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代表人物有潘蒂、霍布逊等。他们否认国家的阶级性,主张和平地用行会社会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 55 . 讲坛社主义

    以“社会主义”作为幌子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19世纪60-70年代起开始在德国流行。因其代表人物瓦格纳、施穆勒等多为大学教授,他们在大学讲坛上宣扬这一思想,故名。他们主张在不触动资本家利益的条件下,逐步实现“社会主义”。

  • 56 . 教学校

    1.天主教或基督教(新教)教会所设立和控制的学校。最早出现于中世纪的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大都是教会办的。现在某些国家中大量的初等﹑中等和高等学校仍受教会控制。鸦片战争以后,英美等国通过教会曾在中国设立大﹑中﹑小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1年接管了外资津贴学校,收回了教育主权。

  • 57 . 教育社

    运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教育的关系问题的学科。主要探讨教育与整个社会的关系,班级与社会的关系,学校教育与社会不平等的关系,教育与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变迁的关系等。

  • 58 . 井冈山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在宁冈砻市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会师。两军会师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兼红四军军委书记,陈毅任政治部主任。

  • 59 . 开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一次国际会议。1943年11月22-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会议,决定联合对日作战。会后发表《开罗宣言》,坚持日本无条件投降,将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全部归还于中国,使朝鲜独立。

  • 60 . 科学社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关于阶级斗争,特别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它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论证了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并提出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整个过渡时期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也叫科学共产主义。

  • 61 . 聚精

    会:集中。原指君臣协力,集思广益。后形容精神高度集中。

  • 62 . 扩大

    1.除原有成员外吸收有关人员参加的会议。

  • 63 . 可以意,不可言传

    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没法用话具体地表达出来。指道理奥妙,难以说明。有时也指情况微妙,不便说明。

  • 64 . 洛川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是实行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这次会议为实现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以及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可靠的政治思想基础。

  • 65 . 洛迦诺

    1925年在瑞士洛迦诺召开的国际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签订了最后议定书和七个条约,总称“洛迦诺公约”。内容包括:德、比、法、英、意相互保证维持《凡尔赛和约》规定的德法、德比之间的领土现状;德国与比、波、法、捷分别签订条约,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法国与波、捷分别签订防备德国进攻的互助条约。

  • 66 . 空想社主义

    也称“乌托邦社会主义”。不现实的改造人类社会的社会主义思潮。盛行于19世纪初的英、法等国。主要代表为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他们尖锐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生产体系提出,但他们又幻想通过宣传、感化资产阶级和示范试验来实现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许多进步思想后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该词又常与“空想共产主义”通用。

  • 67 . 两界

    1.即会子。南宋通行于南方部分地区的纸币。因其易污损﹑伪造,故以三年为一界,限量发行,到期以新币换旧币。后因通货膨胀,一界之中通行两界之币,遂有此称。

  • 68 . 六阳

    中医诊脉,有手三阳、足三阳六脉,六阳脉都集中在头部,故俗称头为“六阳会首”。

  • 69 . 离多

    离别的时候多,在一起的时间少。

  • 70 . 马恩河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一次会战。1914年英国、法国联军同德国军队在巴黎附近的马恩河地区进行会战。英法联军击退了德军的进攻,保卫了巴黎,使德军迅速灭亡法国的企图破灭。

  • 71 . 联席

    不同的单位、团体为了解决彼此有关的问题而联合举行的会议。

  • 72 . 民主社主义

    改良主义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生于欧洲。认为通过资产阶级民主,就能把权力交给广大人民,把资本主义国有化和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当作社会主义。

  • 73 . 庐山

    1959年7月2日至8月1日在庐山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原定议题是总结1958年“大跃进”以来党的工作经验教训,继续纠正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左”倾错误。7月14日,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信,陈述了他对1958年以来党的工作的基本估计,并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过程中的工作错误提出了批评意见。23日,毛泽东在会上错误地批判了彭德怀的信,认为这是资产阶级动摇性,是右倾性质。会议实际进程转向,错误地开展了反对彭德怀“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的斗争。全党的工作也由纠“左”转到反右。

  • 74 . 美国国大厦

    美国19世纪复古主义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在华盛顿。中央主体建筑建于1792-1828年,1855-1864年扩建中央穹顶和两翼。建筑总长约200米,进深37~100米不等。中央穹顶直径33米,自穹顶底座至顶上自由女神像高60米。

  • 75 . 伦理社主义

    把唯心主义伦理思想当作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学说。19世纪末流行于德、意、俄等国。代表人物有柯亨等。他们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观念,认为社会主义的目标就是一种脱离阶级和现实的“道德完美”。

  • 76 . 能写

    指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 77 . 能言

    道:说,讲。形容口齿伶俐,很会说话。

  • 78 . 南昌

    1939年3月,日军向南昌发动总攻。中国守军进行顽强抵抗。27日,日军猛攻南昌,守军与敌巷战后奉令撤退。4月,中国军队发起反攻,5月5日攻克南昌车站,与日军展开白刃战。日军在空军和炮兵支援下凭坚据守,中国军队久攻不下,于9日奉命停止反攻。

  • 79 . 没理

    1.无可奈何,没有办法。

  • 80 . 没作理

    1.同"没理会处"。

  • 81 . 没做理

    1.犹言没理会处。

  • 82 . 难者不者不难

    害怕难的人学不会,会做的人不感到难。

  • 83 . 那

    1.称过去或将来的某个时间。

  • 84 . 哪

    1.问过去或将来的时间。 2.泛指以后的时间。

  • 85 . 能掐

    能用手指掐算。指有未卜先知的本事。

  • 86 . 能诗

    赋:古文体。指善于写诗作赋。

  • 87 . 能说

    形容很会讲话。

  • 88 . 切理

    犹切理厌心。指切合事理而令人心满意足。

  • 89 . 人大

    1."人民大会堂"的省称。

  • 90 . 人口社

    社会学分支学科。运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人口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影响人口问题的社会文化因素等。

  • 91 . 融贯通

    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 92 . 融通浃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 93 . 人民大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址。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西侧。1959年建成。总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内由万人大会场、五千人宴会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楼三部分组成。正门面对天安门广场,门顶上镶嵌着中国国徽。建筑造型雄伟壮丽,具有民族风格。

  • 94 . 人民代表大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体,国家的根本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显著的优点。

  • 95 . 三级

    中世纪欧洲国家的一种等级代表会议,通常在国家发生重要事件时由国王召开,参加者有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三个等级的代表。法国的三级会议于1302年首次召开。1789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为解决财政危机被迫再次召开三级会议,导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 96 . 社集团购买力

    一定时期内国家机关、团体、部队、学校和企业、事业等单位购买公用消费品的货币额。社会购买力的组成部分。主要用于购买办公用品、职工劳动保护福利用品、书报杂志、文娱体育用品等。

  • 97 . 社角色

    即“角色 ②”(1205页)。

  • 98 . 社教育

    指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青少年、儿童和成人实施的教育。中国社会教育的任务是: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提高青少年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实施机构有文化馆(站)、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影剧院、广播电台、电视台等。

  • 99 . 社阶层

    西方社会学家将社会成员按照某一个或几个标准,如财富、权力、知识、职业或声望之类,区分为各种层次,其中任何一个等级,即为一个阶层。

  • 100 . 社救济

    国家和社会以多种形式对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残疾等原因而无力维持基本生活的灾民、贫民提供救助。包括提供必要的生活资助、福利设施,急需的生产资料、劳务、技术、信息服务等。

  • 101 . 社科学

    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一般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的范畴(语言学等除外),在有阶级的社会里是有阶级性的。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教育学、文艺学、史学、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等。

  • 102 . 社控制

    也称“社会约制”。指通过社会力量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的过程。既指整个社会或社会中的群体、组织对其成员行为的指导、约束或制裁,也指社会互动中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监督和相互批评。

  • 103 . 社劳动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社会性质。与“私人劳动”是一对矛盾。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产品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但社会分工又使商品生产者互相依赖,商品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的需要而是用来交换,并在商品出售后才表现为社会劳动。

  • 104 . 社利益

    也称“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对。社会整体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要。如社会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的条件,人们公共生活的福利事业,发展精神文明的条件等。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利益是人民群众的利益。

  • 105 . 社

    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和现象呈现的美。与自然美合称现实美。包括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环境美等。它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因此人的美在社会美中占有中心地位。

  • 106 . 社民主党

    又称“社会党”、“工党”等。主张社会民主主义的政党。大多起源于19世纪末工人运动,1889年与一些社会主义工人团体一起组成第二国际。后第二国际分裂为左、中、右三派。左派联合组成第三国际,改称为共产党。中派和右派仍用原名,组成社会主义工人国际,但已成为资产阶级在工人运动中的代理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社会民主党又组成社会党国际,是一支有重要影响的政治力量。

  • 107 . 社青年

    1.也叫待业青年。既不上学也未就业的青年。

  • 108 . 社群体

    若干社会成员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并按照某种互助方式结合起来的人类基本共同体。基本特征是:(1)有较稳定的群体结构和一定的行为规范;(2)成员间相互依赖,频繁互动;(3)有一定的目标和成员间的分工、协作;(4)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有一种共同的归属和认同感。

  • 109 . 社

    与“自然人”相对。在社会学中指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完整意义上的人。通过社会化,使自然人在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

  • 110 . 社沙文主义

    口头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的沙文主义,即资产阶级侵略性的民族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内的机会主义首领,宣称进行战争是为了保卫民族自由和生存,从而支持这一帝国主义战争,堕落为社会沙文主义者。

  • 111 . 社审计

    ①也称“民间审计”。由有关政府部门或会计职业团体审核批准的注册会计师或社会审计组织所进行的受托审计。审计者与被审单位是合同委托关系。社会审计的内容有:审查企业会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宜中的审计事务等。 ②也称“社会责任审计”。指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所进行的审计。包括审查企业活动对社会环境、污染、生态、公共安全、职工就业、社会教育和福利、产品(服务)价格和质量、广告宣传的正确性等所应负的责任。

  • 112 . 社思潮

    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以动态形式相对集中地表现人们的理想愿望和利益要求的倾向。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特殊的群体意识。先进的社会思潮是某一历史时期时代精神的动态表现。

  • 113 . 社贤达

    指不属任何党派而具有广泛社会声望的人士。

  • 114 . 社现象

    在人们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某种事物的表象。是客观事物的外部联系和事物本质的多方面的具体表现。作为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反映,它具有丰富和复杂多变的基本特征。

  • 115 . 社协商对话

    在中国,指领导和群众之间、这部分群众和那部分群众之间,通过对话来沟通情况,交换意见,平等协商,以便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不同的社会利益和矛盾。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

  • 116 . 社心理

    自发的不系统不定型的社会意识。包括知、情、意,表现为动机、意愿、情趣、信念、风俗、习惯、传统、思维方式等。是感性因素为主的初级社会意识。特点是蓦来倏逝,大起大落。有集团、阶层、阶级、职业、民族、时代等社会心理。

  • 117 . 社心理学

    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产生于20世纪初的英美等国。主要研究课题有社会知觉、社会动机、人际吸引、人际沟通、人际相互作用、社会化、社会促进作用、社会影响、态度与态度改变、侵犯行为、利他精神、群体心理特征等。

  • 118 . 社形态

    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即一定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思想意识形态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人类社会历史上已经出现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五种基本的社会形态。

  • 119 . 社

    从社会整体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19世纪中叶产生于西方。主要代表为法国孔德和英国斯宾塞。19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主要研究:(1)社会领域的客观规律,以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预测社会变迁发展的趋势;(2)因人们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各种行为规范;(3)社会问题和社会变迁等。

  • 120 . 社意识

    见“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