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七组词
  4. 【七】开头能组哪些词

【七】开头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方十齐

    1.泛指中医的各种方剂。齐,方剂。

  • 2 . 肥八瘦

    1.形容胖瘦不一。

  • 3 .

    1.佛教语。谓释迦牟尼及其先出世的六佛。即过去劫中三佛毗婆尸﹑尸弃﹑毗舍浮和现在劫中四佛拘留孙﹑拘那含﹑迦叶和释迦牟尼。诸经中名号微异,系转译之讹。见《七佛经》﹑《法苑珠林》卷八。

  • 4 . 符六诏

    1.谓多次发布命令。符,兵符。诏,诏书。

  • 5 .

    1.传说辅助黄帝的七个人:风后﹑天老﹑五圣﹑知命﹑窥纪﹑地典﹑力墨(亦作力牧)。见旧题晋陶潜《集圣贤群辅录》上。

  • 6 .

    1.指五谷和桑﹑麻。

  • 7 .

    1.七处伏兵;七处埋伏。

  • 8 . 高八低

    形容道路不平坦。

  • 9 .

    1.南朝梁陶弘景撰《真诰》二十卷,分为《运题象》﹑《甄命授》﹑《协昌期》﹑《稽神枢》﹑《阐幽微》﹑《握真辅》﹑《翼真检》七篇。后因以"七诰"泛称道教经典。

  • 10 . 个八个

    1.计较,争辩。 2.勾搭;勾结。 3.形容说话含混不清。

  • 11 . 个头八个胆

    1.形容胆大不怕死。

  • 12 . 根火柴

    短篇小说。王愿坚作。1958年发表。长征途中,暴雨倾泻在大草原上。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把党证和夹在党证里的七根火柴交给战友,请他转交给党组织。言毕,安然地闭上了眼睛。那位战友追上队伍,为战士们点燃了篝火,然后将余下的六根火柴和党证交给了指导员。作品细节描写感人,表现了革命战士的高尚品格。

  • 13 .

    1.星官名。属天市垣,共七星。

  • 14 . 病八痛

    泛指各种各样的病痛。

  • 15 . 不堪

    1.三国魏嵇康不满当时执政的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集团的山涛推荐他做选曹郎,他表示拒绝,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列陈自己不能出仕的原因,"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后来诗文中把"七不堪"作为疏懒或才能不称的典故。

  • 16 .

    1.相传三国魏曹植七步成诗,后常以"七步"形容才思敏捷。

  • 17 . 步八叉

    相传曹植七步成诗,温庭筠凡八叉手而赋成八韵,后因以“七步八叉”形容才思敏捷。

  • 18 . 步成诗

    称人才思敏捷。

  • 19 . 步成章

    称人才思敏捷。同“七步成诗”。

  • 20 . 步诗

    诗篇名。三国魏曹植作。相传魏文帝曹丕欲加害其弟曹植,命他七步之内作一诗,否则处死。曹植应声成诗,诗为:“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后惭愧,赦免了曹植。

  • 21 . 步之才

    形容才思敏捷。

  • 22 .

    1.亦作"七彩"。 2.七色。

  • 23 .

    1.见"七采"。

  • 24 . 残八败

    1.形容残败不堪。

  • 25 . 策五成

    1.传说春秋末越大夫范蠡向其师计然学谋略七,用其五佐越即获成功,故云。

  • 26 .

    1.七种作交易媒介用的宝物。

  • 27 . 长八短

    形容高矮、长短不齐。也指不幸的事。

  • 28 .

    1.《孝经.谏诤》:"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郑玄注:"七人谓三公及左辅﹑右弼﹑前疑﹑后丞。"唐玄宗注:"争谓谏也。"后以"七臣"泛指谏臣。 2.七种人臣。即法臣﹑饰臣﹑侵臣﹑谄臣﹑愚臣﹑奸臣﹑乱臣。 3.七位人臣。

  • 29 .

    1.指日﹑月及五星。

  • 30 . 成八脉

    1.十分之七八。

  • 31 .

    1.古代指二十岁。 2.指身躯。人身长约当古尺七尺,故称。

  • 32 . 尺躯

    1.一般成人的身躯。借指男子汉,大丈夫。

  • 33 . 尺之躯

    躯:身体。成年男子的身躯。

  • 34 . 冲门

    1.中医学名词。指消化系统中七个冲要之门。

  • 35 .

    中国古代社会丈夫离弃妻子的七种借口,即不顺父母、无子、淫僻、嫉妒、恶疾、多口舌、窃盗。

  • 36 . 穿八洞

    形容破旧不堪。

  • 37 . 穿八烂

    形容破烂不堪。

  • 38 . 疮八孔

    窟窿多。比喻经济上负债累累。

  • 39 .

    1.即七体。

  • 40 . 次量衣一次裁

    比喻事先的调查研究工作做得十分充足。

  • 41 .

    1.周天子的禁卫军。 2.泛指天子的禁卫军或精锐的部队。

  • 42 . 搭八

    1.见"七打八"。

  • 43 . 搭八扯

    形容说话漫无边际,没有中心。纠缠;乱搭腔。同“七搭八搭”。

  • 44 . 搭八搭

    形容说话漫无边际,没有中心。纠缠;乱搭腔。

  • 45 . 打八

    1.犹言七八成。

  • 46 .

    1.佛教指地﹑水﹑火﹑风﹑空﹑见﹑识七种周遍一切的要素。其中前"五大"为色﹑声等境,"见大"为眼﹑耳等根,"识大"为视﹑听等识。

  • 47 . 大八

    1."七大八小"的歇后语,指妾。

  • 48 . 大八小

    ①大小不一。 ②零落的样子。 ③妻妾众多。

  • 49 . 大夫

    1.爵位名。秦二十等爵中的第七级。

  • 50 . 大家

    1.明李绍称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为古文七大家。明李绍《苏文忠公集序》:"古今文章,作者非一人,其以之名天下者,惟唐昌黎韩氏﹑河东柳氏﹑宋庐陵欧阳氏﹑眉山二苏氏及南丰曾氏﹑临川王氏,七大家。"又有人增宋苏洵为八大家。

  • 51 . 大洲

    1.指地球上的七块大陆及其附近岛屿,即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 52 . 代先灵

    1.七代祖先。泛指历代祖先。

  • 53 .

    1.记载死者殓葬时辰及七七期内冲犯的单子。

  • 54 . 担八挪

    指一再耽搁拖延。

  • 55 .

    1.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人苏祗婆善弹琵琶,于北周武帝时随突厥皇后入朝,传述龟兹乐律理论。详《隋书.音乐志中》。

  • 56 . 倒八歪

    指十分凌乱不整齐。

  • 57 . 倒八歪斜

    1.形容坐态不端正。

  • 58 .

    1.指武功的七种德行。 2.指文治的七种德行。 3.指诗歌的七种特性。 4.隋唐时舞名。又乐曲名。

  • 59 . 德舞

    1.唐舞名。唐初有《秦王破阵乐曲》,至贞观七年太宗制《破阵乐舞图》,后令魏征﹑虞世南等改制歌词,更名《七德》之舞。"七德"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七件事。

  • 60 .

    1.特指公羊家所谓孔子作《春秋》寓褒贬的七个等级,即州﹑国﹑氏﹑人﹑名﹑字﹑子。 2.泛指七个等级。

  • 61 .

    1.佛教语。即远行地。菩萨十地之七。在此阶位,菩萨远离三界生死烦恼,成就方便智慧,证得无相空寂。亦称已作地。相当于小乘罗汉果的阶位。见《大智度论》卷七五。《华严经.十地品》:"菩萨摩诃萨修此妙行,如是方便慧现前故,名为入七地……深智慧定心,具行六地巳;一时生方便,智慧入七地。"

  • 62 . 颠八倒

    形容十分凌乱。

  • 63 .

    1.七部儒家经典。汉代提倡"孝治",宣扬宗法封建思想,贵族子弟先授《论语》﹑《孝径》,连同《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合称七经或七典。

  • 64 .

    1.古乐律高低音域,自黄钟至中吕,称七调。

  • 65 . 跌八撞

    1.跌跌撞撞。形容走路脚步不稳。

  • 66 . 洞八孔

    形容特别破烂的样子。

  • 67 . 端八正

    1.形容十分妥帖。

  • 68 . 短八长

    1.犹言是非好歹。

  • 69 . 断八续

    ①形容散乱,不相照应。 ②断接之处甚多。形容十分破烂。

  • 70 .

    1.辞赋名篇。汉枚乘作。《文选.枚乘<七发>》李善题解:"《七发》者﹐说七事以起发太子也﹐犹《楚词.七谏》之流。"后有不少仿作,如傅毅《七激》﹑张衡《七辩》﹑崔驷《七依》﹑马融《七广》﹑王粲曹植《七启》﹑徐干《七喻》﹑张协《七命》等,形成一种辞赋体裁,称为"七体",简称"七"。

  • 71 .

    1.语出《书.牧誓》:"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孔传:"伐谓击刺,少则四五,多则六七,以为例。"后以"七伐"指四处征伐。

  • 72 . 返丹

    传说中的一种丹药,有增功保健的功效。

  • 73 . 返还丹

    传说中气功修练的一种方法。

  • 74 . 返九还

    1.谓以火炼金,使金返本还原,成为仙丹。道教以"七"代表火,以"九"代表金。

  • 75 . 返灵砂

    道家所谓能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形容可以挽救危险和死亡的办法。

  • 76 .

    1.中医指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七种方剂。

  • 77 . 男八婿

    形容子、婿众多。同“七子八婿”。

  • 78 . 年战争

    18世纪欧洲的一次国际性战争。以英国、普鲁士和汉诺威为一方,法国、奥地利、俄国、西班牙等为另一方。1756年战争开始,英、法两国主要在海上和殖民地进行战争,而普鲁士与俄、奥主要在欧洲中部进行战争。1763年战争结束,英国成为海上霸主和殖民强国,普鲁士则崛起为欧洲大陆强国。

  • 79 . 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

  • 80 .

    1.唐代宫廷的七种辇车。

  • 81 . 扭八歪

    形容不端正。

  • 82 . 女池

    1.池名。在今陕西城固县北。相传汉项伯死后,他的七个女儿为他取土筑坟所造成,故名。

  • 83 .

    1.七言排律的省称。

  • 84 .

    1.见"七盘"。

  • 85 .

    1.七篇文章。特指《孟子》。该书七篇,故称。

  • 86 . 拼八凑

    指把零碎的东西拼凑起来。引申为胡乱凑合。

  • 87 . 贫八富

    1.见"七贫七富"。

  • 88 .

    1.亦作"七贫八富"。 2.形容贫富变化无常。

  • 89 . 品茶

    1.七个等级的茶。 2.金曾规定,七品官以上,其家方许饮茶。见《金史.食货志四》。后因称茶叶为"七品茶"。

  • 90 . 品黄堂

    1.对县令的美称。

  • 91 . 品琴堂

    1.封建时代对县令的美称。因县令官阶一般为七品,故云。

  • 92 . 平八稳

    十分稳定,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 93 . 破八补

    形容衣物非常破旧。

  • 94 .

    1.道家谓人有七魄,各有名目。第一魄名尸狗,第二魄名伏矢,第三魄名雀阴,第四魄名吞贼,第五魄名非毒,第六魄名除秽,第七魄名臭肺。见《云笈七签》卷五四。

  • 95 . 魄悠悠

    形容因惊恐过度而失神。

  • 96 .

    也称“做七”。旧时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人死后,每隔七天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死者,依次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故称。

  • 97 . 八八

    ①犹言差不多。 ②犹言零零碎碎,各式各样。

  • 98 . 事变

    即“卢沟桥事变”(107页)。

  • 99 .

    1.相传禹一饭七起以迎贤士。《艺文类聚》卷十一引《鬻子》:"﹝禹﹞一馈而七起﹐曰:'吾不恐四海之士留于道路也﹐恐其留吾门也。'是以四海之士皆至。"北齐刘昼《新论.诫盈》:"夏禹一馈而七起﹐周公一沐而三握发﹐食不遑饱﹐沐不及晞。"后用以称礼贤下士。

  • 100 . 起八落

    1.多次上下升降。形容麻烦不堪。

  • 101 .

    1.七出。

  • 102 .

    1.谓迁往七陵居住。

  • 103 . 桥问题

    著名古典数学问题之一。在哥尼斯堡的一个公园里,有七座桥将普雷格尔河中两个岛及岛与河岸连接起来(如图)。问是否可能从这四块陆地中任一块出发,恰好通过每座桥一次,再回到起点?欧勒于1736年研究并解决了此问题,他把问题归结为如下右图的“一笔画”问题,证明上述走法是不可能的。

  • 104 . 巧板

    玩具。用正方形薄板或厚纸裁成形状不同的七小块,可以拼成各种图形。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被称为“唐图”。

  • 105 . 巧图

    1.即七巧板。

  • 106 .

    ①七个孔:吾闻圣人心有七窍。 ②特指人的头部七孔,即两眼、两耳、两鼻腔、一口:七窍流血。

  • 107 . 窍玲珑

    形容聪明灵巧。相传心有七窍,故称。

  • 108 . 窍流血

    七窍:指人头上的七个孔,即两眼、两耳、两鼻孔和口。口鼻等处往外流血。

  • 109 . 窍冒火

    形容气愤到极点。同“七窍生烟”。

  • 110 . 窍生烟

    七窍:口和两眼、两耳、两鼻孔。气愤得好象耳目口鼻都要冒出火来。形容气愤到极点。

  • 111 .

    1.见"七纵七禽"。

  • 112 . 擒孟获

    公元225年,西南少数民族首领孟获起兵反叛,蜀汉丞相诸葛亮发兵征抚,采取攻心策略,七次生擒孟获,七次放还,使之心悦诚服,归顺蜀汉。

  • 113 .

    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 114 . 青八黄

    指钱财。

  • 115 .

    1.明代以六部尚书﹑左右都御史为七卿。见《明史.七卿年表》。

  • 116 .

    指人的七种感情或情绪。其说不一,如《礼记·礼运》以喜、怒、哀、惧、爱、恶、欲为七情;《普济方》以喜、怒、忧、思、悲、恐、惊为七情。

  • 117 . 情六欲

    泛指人的喜、怒、哀、乐和嗜欲等。

  • 118 .

    1.即七出。

  • 119 .

    1.佛教语。谓一切众生轮回趋向的七个地方。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仙和阿修罗。《楞严经》从六趣中的天趣分出仙趣,故成"七趣"。《楞严经》卷九:"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沈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

  • 120 .

    1.指道州(今湖南道县)东郊之潓泉﹑淔泉﹑汸泉等七个泉。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