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在中间组哪些词
1 . 八门五花
八门:八门阵;五花:五行阵。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2 . 百五日
1.指寒食日。
3 . 博览五车
指读书多,学识渊博。
4 . 不为五斗米折腰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5 . 尺五天
1.比喻离帝王极近。 2.指高空。比喻光明在前。
6 . 吃到五谷想六谷
1.亦作"吃到五谷想六谷"。 2.谓贪得无厌。
7 . 春秋五霸
春秋时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即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说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8 . 盗不过五女门
1.谓家有五女,教养遣嫁必致家贫,故盗不往。
9 . 大烹五鼎
烹:烧煮。古代祭礼,后用以指吃特别美味的饭食。形容生活奢华。
10 . 大五金
1.较粗大的金属材料的统称﹐如铁锭﹑钢管﹑铁板等。
11 . 第五代电子计算机
完全摆脱传统体系结构和技术的束缚,以崭新的理论和技术来开发的新型电子计算机。目前还处于研制阶段。这是一种进一步接近人脑功能的“能听”、“会说”的知识信息处理机。
12 . 第五纵队
泛指帝国主义在别国内部组织和安插的,由叛徒、内奸、破坏分子组成的反动势力。1936年至1939年西班牙内战时期,由德国、意大利法西斯军队支持的西班牙叛军,向西班牙共和国发动进攻,叛军将领摩拉宣称,已有四个纵队在进攻首都马德里,而“第五纵队”已在马德里潜伏作内应。以后,“第五纵队”就成为钻进革命队伍内部搞破坏的反动力量的代名词。
13 . 敦煌五龙
1.晋代敦煌人索靖﹑泛衷﹑张甝﹑索紾﹑索永的合称。因其俱有逸群之才,故称。
14 . 逗五逗六
1.方言。形容毛毛躁躁,无目的地瞎忙。
15 . 独脚五通
1.传说中魈类之一。
16 . 二十五老
1.指二十五位智慧的长者。典出汉刘向《说苑.尊贤》:"介子推行年十五而相荆。仲尼闻之,使人往视,还曰:'廊下有二十五俊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仲尼曰:'合二十五人之智,智于汤武,并二十五人之力,力于彭祖,以治天下,其固免矣乎!'"
17 . 二十五里骂知县
1.喻背后骂人。
18 . 二十五史
二十四史与《新元史》的合称。
19 . 二十五弦
1.见"二十五弦"。
20 . 二万五千里长征
指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见“长征 ③”(43页)。
21 . 二五耦
耦:两人耕地,比喻朋比为奸。比喻狼狈为奸。
22 . 二五眼
〈方〉①(人)能力差;(物品)质量差。 ②能力差的人。
23 . 腹载五车
比喻读书甚多,知识渊博。
24 . 公沙五龙
1.东汉公沙穆五子绍﹑孚﹑恪﹑逵﹑樊的合称。
25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我国倡导的处理社会制度不同国家相互关系的重要原则。即: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2.互不侵犯;3.互不干涉内政;4.平等互利;5.和平共处。
26 . 黑五类
1."文革"中,持极左观点的人称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为"黑五类"。
27 . 过五关
1.一种用骨牌解闷的游戏。 2.比喻战胜重重困难。
28 . 过五关,斩六将
过了五个关口,斩了六员大将。比喻英勇无比。也比喻克服重重困难。
29 . 过五关斩六将
比喻克服重重困难。这是《三国演义》中描写关羽的故事。
30 . 恨五骂六
1.泛指掷色子时咒骂坏点数的叫喊声。
31 . 红五月
1.犹言革命的五月。因"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等均在五月,故称。
32 . 呼五白
1.古代摴蒲有五白之采,因称博戏时高呼叫采为"呼五白"。
33 . 后五代
1.宋以后对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的合称。
34 . 后五日
1.五日之后。 2.指后日。
35 . 化色五仓
1.古方士修炼之术。
36 . 郇公五云体
1.唐代韦陟,袭封郇国公。陟在书牍上所署"陟"字如五朵云。时人慕之,因有此称。
37 . 假五百
1.古代对边县人民实行军事编制,设伍﹑里﹑连﹑邑四级,连之长称假五百。一称假率。
38 . 九五之位
九五:指帝位。指帝王的尊位。
39 . 九五之尊
九五:指帝位。旧指帝王的尊位。
40 .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泽:原指雨露,引申为祖业;斩:衰败。君子的祖业,经过五代就会衰败,最终断绝。
41 . 狼牙山五壮士
抗日战争时期,在狼牙山抗击日军、建树壮烈业绩的五位八路军战士。1941年9月25日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奉命在河北易县西部的狼牙山阻击日伪军的进攻,掩护地方机关及群众转移。全连苦战一天,完成了掩护任务。为掩护连队撤退,第六班班长马宝玉带领四名战士,把敌人引上悬崖。他们打退敌人四次冲锋,毙伤日军九十余人,最后弹尽路绝,誓不投降,砸坏枪支,跳下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英勇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负伤遇救,人们誉称他们为“狼牙山五壮士”。
42 . 满蒙五路换文
1913年袁世凯政府与日本达成的秘密协议。主要内容为:日本取得四洮、开海、长洮三铁路的借款权及洮承、吉海两铁路的借款优先权;日本支持袁世凯政权。这一换文便利了日本对东北和内蒙古的侵略。
43 . 铭诸五内
五内:五脏,指内心。深深刻在内心深处,永远不会忘记。
44 . 蛮攀五经
1.方言。谓蛮横不讲理﹐却硬拉一些大道理来掩护自己。
45 .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比喻事物体积或规模虽小,具备的内容却很齐全。
46 . 铭感五内
比喻内心非常感激。
47 . 墨分五色
中国画技法术语。用调节墨色的浓淡干湿的方法以取得描绘形象的生动效果。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所谓“五色”,或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黑。语有不同而意则均指墨色的丰富变化。
48 . 目迷五色
五色:各种颜色。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49 . 闹五魁
1.明清科举考试时庆祝五经魁首揭榜的一种活动。
50 . 七策五成
1.传说春秋末越大夫范蠡向其师计然学谋略七,用其五佐越即获成功,故云。
51 . 南五祖
1.指道教全真道所尊的南方五位祖师,即北宋张用成(号紫阳)﹑石泰(号杏林)﹑南宋薛道光(号紫贤)﹑陈楠(号翠虚)和白玉蟾(号海琼子),与道教全真道的创立者北五祖相对而称。参阅明王圻《续文献通考》。
52 . 七五三
1.一种锣鼓调。
53 . 七相五公
所举皆汉代公卿,后泛指众多的文武大臣。
54 . 跑五方
1.旧时一种迷信,几个人扮了鬼卒,开了花脸,拿着钢叉,往各处奔跑,算是驱逐野鬼的意思。
55 . 破败五鬼
1.五鬼是星命家所称恶煞之一,遇之不利,故称。
56 . 日诵五车
一天诵读好多书。五车,形容书多。
57 . 破家五鬼
1.喻败家子。五鬼,恶煞之一。
58 . 撁五挂四
1.谓接连不断。
59 . 七宝五味粥
1.旧俗农历十二月八日,佛教寺院取香谷及果实等煮成粥,用以供佛并送与门徒。
60 . 七贵五侯
1.泛指权贵显宦。
61 . 前五代
1.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加隋代﹐世称前五代﹐别于唐宋间的后五代。
62 . 前五子
1.指明嘉靖﹑隆庆时期文学家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和宗臣等五人。参阅《明史.文苑传三》。
63 . 三一回五一回
1.犹言三番五次。
64 . 起五更
1.起得很早;早起。
65 . 人五人六
装模作样,假正经。
66 . 人五人六儿
1. 装模作样,假正经。
67 . 牵五挂四
指接连不断。
68 . 三台五马
三台:原指星名,这里指尚书、御史、谒者;五马:用五匹马驾车,指太守。原指居三台或太守之位。后比喻达官显宦。
69 . 三汤五割
泛指烹饪之事。也指各种肴馔。同“三汤两割”。
70 . 三百五篇
1.指《诗经》。《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71 . 全唐五代词
词总集名。今人张璋、黄fd62编。八卷。一、二、三卷为唐词,四、五、六卷为五代词,七卷为敦煌词,八卷为无名氏及仙鬼词。共收一百七十余人的二千五百余首词。汇集古今有关词调考证、词作本事、评语及考辨作者真伪的按语等,颇有参考价值。
72 . 三山五岳
五岳: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泛指名山或各地。
73 . 三老五更
相传古代统治者设三老五更,以尊养老人。
74 . 如堕五里雾中
好象掉在一片大雾里。比喻陷入迷离恍惚、莫名其妙的境地。
75 . 三表五饵
1.汉代贾谊陈献的防御匈奴的办法。以立信义﹑爱人之状和好人之技为"三表";以赐之盛服车乘﹑盛食珍味﹑音乐妇人﹑高堂邃宇府库奴婢和亲近安抚为"五饵"。见《新书.匈奴》。
76 . 三差五错
泛指差错。常指意外的事故。
77 . 三朝五日
指三、五天。
78 . 三番五次
番:遍数。一再,多次。
79 . 三反五反运动
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先后发出了《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和《关于反贪污斗争必须大张旗鼓地去进行的指示》,随之开展的运动,简称三反运动。随着三反运动的深入,在国家机关、部队和国营企业等单位中一批严重的贪污盗窃案件被揭露的同时,又揭露出部分资产阶级违法的大量事实。1952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城市中限期展开大规模的坚决彻底的“五反”斗争的指示》,在全国工商业者中开展了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运动,简称五反运动。
80 . 三方五氏
1.太平天国避"皇"及"上帝"讳,称三皇五帝为三方五氏。
81 . 三坟五典
三坟:指伏羲、神农、黄帝的书;五典:指少昊、颛顼、高辛、唐、虞的书。相传为我国最早的古籍。
82 . 三风五气
三风: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作风;五气:官气、暮气、阔气、傲气、娇气。指一些工作人员的作风和习气。
83 . 三纲五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84 . 三环五扣
形容捆绑结实。
85 . 三荒五月
1.指春夏之交青黄不接时期。
86 . 三皇五帝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原为传说中我国远古的部落酋长。后借指远古时代。
87 . 三回五次
指多次。
88 . 三回五解
1.犹三番五次。
89 . 三荤五厌
泛指荤腥食物。
90 . 三江五湖
①指东南方的三条江与太湖流域一带的湖泊。 ②江河湖泊的泛称。
91 . 三令五申
令:命令;申:表达,说明。多次命令和告诫。
92 . 三年五载
三、五:表示大概数量;载:年。指多年。
93 . 三酿五齐
1.泛指醇酒。
94 . 三上五落
1.谓动作忽上忽下。
95 . 三牲五鼎
原形容祭品丰盛。现形容食物丰富美好。
96 . 三尸五鬼
比喻奸佞之臣。
97 . 三五蟾光
1.农历十五夜的月光。
98 . 三五成群
几个人、几个人在一起。
99 . 三五传柑
1.古时农历正月十五夜近臣侍饮,贵戚有以黄柑相遗赠之俗,谓之"传柑"。见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100 . 三五门
1.晋时部分地区实行五丁抽三的兵役制度,南北朝时因称必须服役的人家为"三五门"。
101 . 三五七言诗
1.诗体的一种。一首中杂用三﹑五﹑七言为句。始创于唐李白《三五七言》诗:"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杨齐贤题解:"古无此体,自太白始。"
102 . 三五夕
1.同"三五夜"。
103 . 三五夜
1.农历十五日夜晚。
104 . 三五月
1.指农历十五夜的月亮。多特指中秋月。
105 . 三五之隆
1.三皇五帝之盛世。
106 . 三侠五义
原名《忠烈侠义传》。清代长篇小说。题“石玉昆述”。一百二十回。主要写包拯在南侠展昭等帮助下锄奸除暴、公正断案的故事,以及展昭等三侠、白玉堂等五义及其他侠士除暴安良,协助颜查散剪除叛藩襄阳王党羽的经过。后俞樾改写了第一回,将书名改为《七侠五义》。
107 . 三下五除二
珠算口诀。形容做事及动作干脆利索。
108 . 三阳五会
1.中医术语。
109 . 三阳五输
1.同"三阳五会"。
110 . 三贞五烈
封建社会用来赞誉妇女的贞烈。同“三贞九烈”。
111 . 三智五猜
比喻用尽心思,多方猜测。
112 . 伸手不见五指
形容光线非常暗,看不见四周围的事物。
113 . 十围五攻
兵力超过敌人十倍就可以包围它,超过五倍就可以攻击它。
114 . 十五时
1.《淮南子.天文》分一日一夜为十五时,名称是: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食﹑隅中﹑正中﹑小还﹑餔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车﹑黄昏﹑定昏。参见"十二时"。
115 . 十恶五逆
指种种不可赦免的大罪。
116 . 十变五化
指变化多端。
117 . 上咸五,下登三
1.意谓汉德浩荡,等同五帝,而居三王之上。或谓汉德不及五帝而胜于三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方将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鸾﹐扬乐颂﹐上咸五﹐下登三。"裴骃集解引韦昭曰:"咸同于五帝﹐登三王之上。"司马贞索隐引李奇曰:"五帝之德﹐汉比为减;三王之德﹐汉出其上。故云'减五登三'也。"后引作"上咸五﹐下尊三"﹐用以形容自命不凡﹐目空一切。
118 . 识二五而不知十
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
119 . 十分惺惺使五分
1.见"十分惺惺使九分"。
120 . 十风五雨
十天一刮风,五天一下雨。形容风调雨顺,气候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