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察组词
  4. 【察】开头能组哪些词

【察】开头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1.侦察捕捉。

  • 2 .

    清白;高洁: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3 . 而明

    谓在细枝末节上用心,而自以为明察。

  • 4 . 为明

    察察:分析明辨;明:精明。形容专在细枝末节上显示精明。

  • 5 .

    《吕氏春秋》篇名。“察传”即明察传闻之意。文中认为传闻中的事物往往有似是而非之处,应加以审察、深思和验证,否则将铸成大错,甚至导致国亡身死。文章多用寓言故事为论据,生动有趣。

  • 6 .

    1.谓审察言辞的真伪虚实。

  • 7 .

    1.考核官吏的大典。明制对官吏六年考核一次,清改为三年。

  • 8 .

    1.观察长度。

  • 9 .

    1.审察判断。

  • 10 .

    1.经过考察研究而作出决定。

  • 11 . 尔汗盐湖

    中国最大盐湖。由察尔汗等两个干盐湖以及达布逊湖和南、北霍鲁逊湖等九个表层有卤水的盐湖组成的大盐湖区,面积5856平方千米。在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中南部。石盐沉积厚度一般在30米左右,最厚达60余米。钾盐储量在世界上仅次于死海。

  • 12 . 访

    观察和访问,以弄清实际情况:察访民情。

  • 13 .

    1.观察情况。

  • 14 .

    1.观察,考察。

  • 15 .

    1.监察御史的别称。

  • 16 . 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1933年5月,冯玉祥等与共产党人合作组成的抗日队伍。1933年春,日本侵略军攻占热河,向河北、察哈尔进犯。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吉鸿昌(共产党员)、方振武等以部分西北军旧部为基础,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冯玉祥任总司令。同盟军抗击日伪军进犯,先后收复不少失地,部队从几千人发展到十余万人。8月,在蒋介石的破坏和威胁下,冯玉祥离开张家口,吉鸿昌、方振武等宣布成立抗日讨贼军,继续在热河、长城一带抗击日伪军和国民党军的夹攻,至9月底失败。

  • 17 . 哈尔省

    旧省名。1914年设察哈尔特别区,1928年改设省。1952年撤销,并入河北省和山西省。

  • 18 .

    1.蒙古语。指白颜色。

  • 19 .

    1.犹审核;审察。

  • 20 .

    1.见"察慧"。

  • 21 .

    1.亦作"察惠"。 2.聪明有智慧。

  • 22 . 己知人

    指情理之中的事情,察度自己,就可知之别人。

  • 23 .

    1.察看分辨。

  • 24 . 见渊鱼

    渊:深潭。能看清深水中的鱼。比喻为人过于精明。

  • 25 . 见渊鱼者不祥

    1.古代谚语。明察太过,知道别人隐私者不祥。

  • 26 .

    《吕氏春秋》篇名。“察今”为明察当今形势之意。文中认为法令制度的颁布实施要随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不能拘泥于古法。语言流畅,多用比喻,“刻舟求剑”等成语即出于本文。

  • 27 . 今知古

    指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它总是循着时间的先后逐渐演变而成的。观察它的现在,可以推知它的本来面目。

  • 28 .

    1.察看警戒。

  • 29 .

    1.考察推究。

  • 30 .

    汉代选官制度。始于武帝时,由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合格即任以官职,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秀才等。是士大夫仕进的主要途径。

  • 31 .

    看出;发现: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我们的意思。

  • 32 .

    1.实地调查。

  • 33 .

    1.观察;考察;为了解情况而细看。

  • 34 .

    1.谓调查,考察,追究。

  • 35 .

    1.苛察刻薄。

  • 36 .

    1.考察;观察。 2.审阅。

  • 37 . 里津

    见“伏尔加格勒”(133页)。

  • 38 . 里津保卫战

    苏俄国内战争期间保卫察里津的战斗。1918-1919年,南线红军在斯大林等指挥下,连续三次击退白军对察里津的围攻,从而保证了对中央地区的粮食供应。

  • 39 .

    1.谓苛察地治理。

  • 40 .

    1.明察的官吏。

  • 41 .

    1.犹举廉。汉朝选用官吏的一种方法,由郡国荐举廉洁之士,经过考察,任以官职。

  • 42 .

    1.明察体谅。

  • 43 .

    1.诊脉。

  • 44 .

    1.《列子.说符》:"晋国苦盗。有郄雍者,能视盗之貌,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晋侯使视盗,千百无遗一焉。"后因以"察眉"谓察看人的面容便知道实情。

  • 45 .

    1.聪明敏捷。

  • 46 .

    1.谓考察采纳。

  • 47 .

    1.审理判决。

  • 48 . 三访四

    指爱打听调查别人的事情。

  • 49 .

    1.观察颜色。 2.观察脸色。

  • 50 .

    1.察觉过失。

  • 51 .

    1.明察识别。

  • 52 .

    1.明察之士。 2.特指名辩家。

  • 53 . 世俗每月统记传

    近代第一个中文刊物。月刊。1815年8月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创办。雕版印刷。宣传基督教教义为主,全部赠阅。1821年停刊,共出七卷。

  • 54 .

    1.古代专指为官府侦探民间情况。

  • 55 .

    1.考察;视察。 2.仔细看,查看。 3.官职名。监察御史的别称。

  • 56 .

    1.犹查收。

  • 57 .

    1.谓校正勘定他人书写的文字。

  • 58 .

    1.犹言体察谅解。

  • 59 .

    1.观察窥伺。

  • 60 .

    1.观察窥探。

  • 61 .

    1.审察听取。 2.犹探听;打听。

  • 62 .

    1.官名。观察推官的省称。宋苏轼有《自径山回得吕察推诗用其韵招之宿湖上》。

  • 63 .

    1.明察细微。

  • 64 .

    1.考察讯问。

  • 65 .

    1.侦察知悉。

  • 66 .

    1.明察的相臣。

  • 67 .

    1.访察,了解。

  • 68 .

    1.察举。

  • 69 .

    1.审察言论。

  • 70 . 言观色

    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 71 . 言观行

    指考察其言行以知人。

  • 72 . 颜观色

    观察别人的脸色,以揣摩其心意。

  • 73 .

    1.审查;检查。

  • 74 .

    1.清代官吏有过失交部议罚,轻者叫做"察议"。

  • 75 .

    1.审理狱讼案件。

  • 76 . 渊鱼

    1.见"察见渊鱼者不祥"。

  • 77 .

    1.唐监察御史的官署名。 2.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简称察院,清因之。御史出差在外,其驻节的衙署亦称察院;京师巡城御史称五城察院。 3.明代官职名。巡按察院的简称。明于各省置巡按御史一人,专以察吏安民,职权与汉刺史相似。因为巡按全衔为"巡按某处监察御史",故称为"巡按察院",简称"察院"。 4.院试的考场。察院是各道御史的衙门,各省学政最初多由御史出任,所以院试的考场叫察院。

  • 78 .

    1.审阅。

  • 79 .

    1.明察允许。

  • 80 .

    1.官职名。三国吴设置的负责监视吏民的职官。《三国志.吴志.孙休传》:"是岁使察战到交址调孔爵﹑大猪。"裴松之注:"察战,吴官名号,今扬都有察战巷。"《晋书.五行志上》:"六年十月,石头小城火,烧西南百八十丈。是时嬖人张布专擅国势,多行无礼,而韦昭﹑盛冲终斥不用,兼遣察战等为内史,惊扰州郡,致使交址反乱,是其咎也。"一说"察战"为人名。清沈涛谓《三国志》无书官而不书人姓名例。参阅沈涛《铜熨斗斋随笔》卷五。

  • 81 .

    1.注意,关注。 2.多作公文用语。犹查照。请对方注意文件内容,或按照文件内容办理。

  • 82 .

    1.观察了解。

  • 83 .

    1.宋代方言。当世无双,独一无二之意。

  • 84 .

    1.探子;官府的密探。

  • 85 .

    1.审察。

  • 86 .

    1.详审而明辨。

  • 87 .

    1.明察善辩。 2.指古代的"察士"和"辩者"。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