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京组词
  4. 【京】结尾能组哪些词

【京】结尾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北

    1.指建康。即今南京市。南朝宋都建康,位在当时疆土之北,因谓之北京。 2.指京口。在今江苏镇江市。京口是南朝宋的发祥地,文帝又生于其地,因称之为北京。 3.指平城。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北魏于太和十九年自平城南迁都洛阳,因称旧都平城为北京。 4.指太原府。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唐和五代的唐﹑晋﹑汉都发祥于此,因谓之北京。 5.指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因宋真宗曾经驻跸于此。 6.金天眷元年改辽上京临潢府为北京。故址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波罗城。见《金史.熙宗纪》。 7.金贞元元年迁新都于中都大兴府

  • 2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诗篇名。唐代岑参作。当时作者在边塞充当幕官。诗中描写了边塞风雪的奇特壮观,是盛唐边塞诗中的名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等名句,历来为人传诵。

  • 3 . 白玉

    1.指天帝所居之处。

  • 4 . 朝

    1.犹入京﹐赴京。

  • 5 . 宸

    1.京城,帝都。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阑干倚徧盼才郎﹐莫恋宸京黄四娘。"因系帝王所居处,亦以借称皇帝。

  • 6 . 二

    1.两座京观。京观,集中埋葬敌军尸体的大坟。 2.两篇赋的合称。详"二京赋"。 3.指西汉都城长安与东汉都城洛阳。 4.指明代北京与南京。

  • 7 . 大莫与

    莫:没有谁;京:大。指大得无法相比。

  • 8 . 纛章

    1.满语。官名。"巴雅喇纛章京"的简称。清初兵制,从每旗诸甲喇中选择精锐者,组成护军,其首领初名为纛额真。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改称纛章京。

  • 9 . 帝

    京城: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 10 . 砥

    1.犹砥原。平原。引申为坦途。

  • 11 . 东

    日本首都。包括周围二十六个市,二十三个特别区等,全称东京都,面积2155万平方千米,人口2680万(1995年)。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全国最大工商业城市、陆运枢纽和航空中心。拥有东京大学等百余所高校和众多科研机构。市内有高架电车、地铁和地下商业城,交通呈立体化。有明治神宫、东京塔等名胜。

  • 12 . 桴

    1.古代高丽人对家中小仓库之称。

  • 13 . 凤

    1.京都。

  • 14 . 贵

    1.道教语。丹田。

  • 15 . 附

    1.寄居京城。

  • 16 . 高

    1.指人工筑的高丘。

  • 17 . 镐

    1.古都名。西周国都。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沣水东岸。周武王既灭商﹐自酆徙都于此﹐谓之宗周﹐又称西都。 2.借指京都。

  • 18 . 光复旧

    光复:恢复。指收复曾被敌人侵占的祖国山河。

  • 19 . 汉

    1.指汉朝都城长安或洛阳。亦借指其他古代汉族政权的都城。

  • 20 . 华

    1.犹京华。京师。

  • 21 . 皇

    1.帝都。

  • 22 . 晋

    1.晋朝的京城。指洛阳。 2.进京,到京城。

  • 23 . 旧

    1.旧都;古都。

  • 24 . 酒

    1.见"酒经"。

  • 25 . 进

    1. 旧指到京城。如:进京赶考。

  • 26 .

    1.忧愁不绝貌。

  • 27 . 九

    1.即九原。春秋时晋大夫的墓地。 2.泛指墓地。 3.犹九泉。指地下。

  • 28 . 洛

    1.即洛阳。因其是著名古都,故称。

  • 29 . 两

    1.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周代的镐京和雒邑。 2.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汉﹑唐的长安和洛阳。 3.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宋代的开卦府和河南府。 4.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元代的大都和上都开平。 5.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北京和南京。 6.借指两汉。

  • 30 . 离

    1.即行都﹐行在。

  • 31 . 陵

    1.高大的丘陵。 2.陵寝。

  • 32 . 南

    1.古都名。唐安史之乱,玄宗奔蜀。到至德二载,收复两京,还都长安,遂将蜀郡改为成都府,建号南京。 2.古都名。契丹神册四年葺辽阳故城建东平郡。天显三年迁东丹国都于此,升为南京。 3.古都名。契丹会同元年得幽蓟十六州,升幽州为幽都府,建号南京。 4.古都名。宋大中祥符七年,因应天府为赵匡胤旧藩,建为南京。地在今河南商丘县南。建炎元年,高宗继位于南京,即此。参阅宋高承《事物纪原》卷六。 5.古都名。金天辅七年,以新得辽地南京(即燕京)六州归宋,改以平州为南京。 6.古都名。金初称北宋故都开封府为汴京

  • 33 . 滦

    1.元上都的别称。因近滦河,故称。

  • 34 . 梅勒章

    1.亦称"梅勒额真"。亦称"梅楞章京"。 2.满语。清代八旗官名。顺治十七年后改称副都统。

  • 35 . 梅楞章

    1.见"梅勒章京"。

  • 36 . 莫之与

    莫:没有什么,没有谁;京:大。大得没有能跟它相比的。形容极大。

  • 37 . 陪

    1.背向洛阳。陪﹐通"倍"。 2.即陪都。

  • 38 . 牛录章

    1.见"牛录额真"。

  • 39 . 秦

    1.指秦国首都咸阳。

  • 40 . 迁

    1.犹迁都。

  • 41 . 囷

    1.粮仓。

  • 42 . 上

    1.古代对国都的通称。 2.古都名。渤海以王都忽汗城为上京龙泉府。故址在今黑龙江宁安县西南东京城。 3.古都名。契丹会同元年(公元938年)改皇都为上京临潢府。故址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 4.古都名。金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以京师会宁府为上京,故址在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

  • 43 . 三

    1.古代都市西京﹑东京﹑北京的合称。唐以雍州为西京,河南为东京,太原为北京。 2.古代都市西京﹑东京﹑北京的合称。宋以大名为北京,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

  • 44 . 神

    1.帝都;首都。 2.犹仙都。

  • 45 . 嵩

    1.洛阳的别称。因嵩山在其东南,故称。

  • 46 . 四

    1.唐代以长安(中京)﹑洛阳(东京)﹑太原(北京)﹑凤翔(西京)为四京。 2.宋代以开封府(东京)﹑河南府(西京)﹑应天府(南京)﹑大名府(北京)为四京。 3.辽代以临潢府(上京)﹑辽阳府(东京)﹑析津府(南京)﹑大同府(西京)为四京。

  • 47 . 天

    1.谓京都。 2.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南京为天京。

  • 48 . 吴

    1.即今之南京。

  • 49 . 西

    1.古都名。(1)西汉都长安﹐东汉改都洛阳﹐因称洛阳为东京﹐长安为西京。(2)隋炀帝建洛阳为东京﹐因称长安为西京。(3)唐显庆二年﹐以洛阳为东都﹐因称长安为西都﹐一称西京﹐天宝元年﹐定称西京﹐至德二载﹐改称中京。(4)唐至德二载收复两京﹐还都长安﹐因凤翔是两京未复时肃宗之驻地﹐改凤翔郡为凤翔府﹐建号西京﹐上元元年﹐废京号。(5)南诏王寻阁劝时﹐以太和(指羊苴咩城)为西京﹐至世隆称帝﹐改称中都。(6)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四月李存勖即帝位于魏州﹐以魏州为东京兴唐府﹐以即位前的晋王旧都太原府为西京﹐十一月复唐旧制改

  • 50 . 王

    1.王都,帝都。

  • 51 . 五

    1.指唐代的中京长安﹑东京洛阳﹑西京凤翔﹑南京成都﹑北京太原。 2.指唐时渤海的上京龙泉府﹑中京显德府﹑东京龙原府﹑南京南海府﹑西京鸭渌府。 3.指辽的上京临潢府﹑东京辽阳府﹑中京大定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 4.指金的上京会宁府﹑东京辽阳府﹑北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南京开封府。

  • 52 . 仙

    1.指京城。

  • 53 . 咸

    1.原指秦代京城咸阳。后人常用以借指长安。

  • 54 . 许

    1.即许都。今河南许昌。

  • 55 . 瑶

    1.繁华的京都。 2.玉京,天帝所居。泛指神仙世界。

  • 56 . 邺

    1.邺都。汉末,曹操为魏王,定都于此。

  • 57 . 燕

    1.北京市的别称。因市区在春秋战国时为燕国国都而得名。 2.山名。即山西省管涔山。

  • 58 . 遗

    1.前朝旧都城。

  • 59 . 尹

    1.治理京畿。 2.指京畿长官。

  • 60 . 禺

    1.即禺强。

  • 61 . 玉

    1.道家称天帝所居之处。 2.泛指仙都。 3.指帝都。

  • 62 . 章

    官名。清代多用以称军职或各衙门办理文书的官员。

  • 63 . 中

    1.指围堑中央的堡垒。京,人工筑起的高丘。 2.古代都城名。

  • 64 . 周

    1.周之京城。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