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郭组词
  4. 【郭】开头能组哪些词

【郭】开头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景飞仙

    1.《太平广记》卷十三引晋葛洪《神仙传.郭璞》:"郭璞字景纯……殡后三日,南州市人见璞货其平生服饰,与相识共语,非但一人。敦(王敦)不信,开棺无尸。璞得兵解之道,今为水仙伯。"后以"郭景飞仙"谓郭璞得道成仙。郭景为郭景纯的省称,即郭璞。

  • 2 . 巨埋儿

    1.《太平御览》卷四一一引汉刘向《孝子图》:"郭巨……甚富。父没,分财二千万为两,分与两弟,己独取母供养……妻产男,虑养之则妨供养,乃令妻抱儿,欲掘地埋之。于土中得金一釜,上有铁券云:'赐孝子郭巨。'巨还宅主,宅主不敢受,遂以闻官,官以券题还巨,遂得兼养儿。"后世因以"郭巨埋儿"为事亲至孝之典。

  • 3 . 况穴

    1.见"郭家金穴"。

  • 4 .

    1.本指戏剧行当中的丑角。 2.指木偶。

  • 5 . 郎子

    1.指郭郎。

  • 6 .

    1.后汉郭太﹑李膺的并称。 2.唐郭子仪﹑李光弼的并称。

  • 7 .

    1.《史记.滑稽列传》:"东郭先生久待诏公车,贫困饥寒,衣敝,履不完。行雪中,履有上无下,足尽践地,道中人笑之。"后因以"郭履"形容处境窘迫。

  • 8 . 洛带

    1.古代革带名。

  • 9 .

    1.外城的门。

  • 10 .

    南宋琴家。字楚望,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以琴知名,终身未仕,被视为浙派创始人。曾与张岩门将南宋大臣韩b029胄祖传古谱和民间传谱合编为《琴操谱》十五卷、《调谱》四卷。所作琴曲《潇湘水云》抒发对故国的眷恋之情。另有《泛沧浪》、《飞鸣吟》等,均流传于世。

  • 11 . 沫若

    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参与组织创造社。1923年回国。曾参加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旅居日本,其间从事中国古代史、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抗战期间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建国后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著有诗集《女神》,历史剧《王昭君》、《屈原》、《棠棣之花》、《蔡文姬》及散文、小说、历史、考古学著作等。有《郭沫若全集》。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者。

  • 12 .

    晋代学者、文学家。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西晋末,避乱到江南。后任大将军王敦记室参军,因劝阻王敦谋反,被杀。死后追赠弘农太守。长于卜筮、天文、训诂学,著有《尔雅注》、《方言注》等。文学作品以《江赋》和《游仙诗》最有名。明人辑有《郭弘农集》。 【郭璞(274-324)】晋代学者、文学家。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西晋末,避乱到江南。后任大将军王敦记室参军,因劝阻王敦谋反,被杀。死后追赠弘农太守。长于卜筮、天文、训诂学,著有《尔雅注》、《方言注》等。文学作品以《江赋》和《游仙诗》最有名。明人辑有

  • 13 .

    1.护城河。

  • 14 . 雀儿

    1.五代后周太祖郭威微贱时的别称。

  • 15 . 任远

    心理学家。广东汕头人。曾留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后任复旦大学教授、副校长,在该校创办心理学系。1933年任浙江大学校长。1946年起定居香港。反对本能论,认为一切行为皆由学习得来。主要著作有《人类的行为》、《行为主义》等。

  • 16 .

    1.后汉郭太﹑申屠蟠的并称。二人隐居不仕,终免宦官反党锢之祸。

  • 17 . 守敬

    元代天文学家、水利学家和数学家。字若思,顺德邢台(今属河北)人。曾任都水监、提调通惠河漕运事、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兼知太史院事等。精通水利和历算。为编历,创制和改进简仪、仰仪、高表、景符等天文观测仪器;重新测定黄赤道交角;提出三次内插法和球面直角三角形解法;与王恂、许衡等编制《授时历》。

  • 18 .

    1.指城墙和道路。

  • 19 . 顺时

    1.元代杂剧演员郭顺卿,别号顺时秀。歌喉动听,世称郭顺时。

  • 20 .

    1.螃蟹爬行貌。亦指蟹爬行时的声音。 2.借指蟹。 3.颤抖貌。

  • 21 . 泰碑铭

    1.《后汉书·郭太传》:"〔郭太卒,〕四方之士千余人,皆来会葬。同志者乃共刻石立碑,蔡邕为其文,既而谓涿郡卢植曰:'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后因以"郭泰碑铭"称内容真实﹑感情真挚的碑文。

  • 22 . 泰船

    1.《后汉书.郭太传》:"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家世贫贱……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按,《后汉书》作者范晔以父名泰,避讳改作"郭太"。后因以"郭泰船"为伴同名流泛舟的典故。

  • 23 . 泰巾

    1.见"郭巾"。

  • 24 .

    1.古代对傀儡子的俗称。

  • 25 .

    1.外城边沿。

  • 26 . 隗宫

    1.战国燕昭王为礼待郭隗所建的馆舍。见《战国策.燕策一》﹑《史记.燕世家》。后因以为贤人聚集之所。

  • 27 . 隗金

    1.《文选.鲍照<放歌行>》:"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李善注:"《上谷郡图经》曰:'黄金台,易水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之士。'"后因以"郭隗金"为以重金礼聘贤士之典。

  • 28 . 隗请始

    1.《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欲招贤士,以报齐仇。往见郭隗。隗曰:"今王诚欲致士,请先从隗始。"后因以"郭隗请始"为贤良之士自荐的典故。

  • 29 . 隗台

    1.燕昭王为招贤强国,于易水东南筑台,置千金于上,以招贤士,旁有"小金台",相传即"郭隗台"。于是四方贤良,争趋归燕。后因以"郭隗台"指招良纳贤之处。

  • 30 . 隗尊

    1.燕昭王礼聘郭隗,筑宫台而尊事之。见《战国策.燕策一》。后因以"郭隗尊"指帝王招揽贤良之士的典实。

  • 31 .

    北宋画家。字淳夫,温县(今属河南)人。1068-1077年间为图画院艺学,后迁待诏。擅画山水,早年较细腻工巧,晚岁则转为雄壮爽健。与子郭思合著《林泉高致》,是重要的山水画论著。有《早春图》等存世。

  • 32 . 细侯

    1.东汉郭伋,字细侯。扶风茂陵人。历任渔阳太守﹑颍川太守﹑并州太守,有政绩,所至县邑,老幼欢迎。《后汉书.郭伋传》:"﹝建武十一年调伋为并州牧﹞伋前在并州,素结恩德,及后入界,所到县邑,老幼相携﹐逢迎道路。所过问民疾苦……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后因以"郭细侯"借指有政绩者。

  • 33 . 小川

    诗人。河北丰宁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任丰宁县县长。建国后曾任中宣部文艺处副处长、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曾与人合用笔名“马铁丁”发表思想杂谈。著有长诗《将军三部曲》、《雪与山谷》,诗集《鹏程万里》、《昆仑行》等。

  • 34 .

    1.见"郭家金穴"。

  • 35 .

    1.陵邑。 2.城邑。

  • 36 .

    1.见"郭泰船"。

  • 37 . 子仪

    唐代大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安禄山叛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叛将史思明。肃宗即位后,任关内河东副元帅,配合回纥兵先后收复长安、洛阳。因功升中书令,又进封汾阳郡王。代宗时说服回纥统治者与唐联兵,以拒吐蕃。德宗即位,尊为尚父,罢兵权。

  • 38 .

    1.见"郭泰碑铭"。

  • 39 . 汾阳

    1.指唐名将郭子仪。安史之乱平息以后,郭子仪功封汾阳王,故称。

  • 40 .

    作家。福建莆田人。当过教师。后主编《铁鸟之群》、《现代儿童》等杂志。建国后曾任《福建文学》副主编、福建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福建分会主席。著有散文集《山溪和海岛》、《早晨的钟声》,童话集《红菇的旅行》,长篇童话诗《月亮的船》等。

  • 41 .

    1.外城。

  • 42 .

    1.布谷鸟的别称。布谷鸣声如呼"郭公",故称。 2.傀儡。

  • 43 . 公砖

    1.见"郭公砖"。

  • 44 . 伋待期

    1.《后汉书.郭伋传》载:郭伋任并州牧,有一次到西河美稷,有数百儿童骑着竹马来欢迎他,并问他什么时候返回再经过,到时还要来迎送。郭伋告诉他们返回日期,后来提前一天到达,就在郊外住了一夜,待期到第二天才入市。后以"郭伋待期"为重守约信之典实。

  • 45 . 家金穴

    1.《后汉书.皇后纪上.光武郭皇后》:"况(郭后弟况)迁大鸿胪,帝数幸其第,会公卿诸侯亲家饮燕,赏赐金钱缣帛,丰盛莫比,京师号况家为金穴。"后以"郭家金穴"喻豪富之家。

  • 46 .

    三国时曹操谋士。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初投袁绍,后归曹操,任司空军师祭酒。多谋善断。官渡之战前,分析袁绍有十败,曹操有十胜,断定曹操必胜。后曹操采纳他缓攻退军之计,使袁绍诸子内讧加剧,一举轻取冀州(治今河北柏乡县北)。又建议曹操远征辽东,击破乌桓。对统一北方有所贡献。

  • 47 .

    1.古代良牛名。

  • 48 .

    1.东汉名士郭太字林宗。品学为时所重。"尝于陈梁闲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见《后汉书·郭太传》。后亦称"郭泰巾"﹑"郭巾"。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