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开头能组哪些词
- 1 . 仪器- 1.指科学技术上用于实验﹑计量﹑观测﹑检验﹑绘图等的器具或装置。 
- 2 . 仪桥- 1.桥名。故址在今四川省遂宁县。 
- 3 . 仪秦- 1.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苏秦的并称。 
- 4 . 仪禽- 1.凤凰的别称。语本《书.益稷》:"凤凰来仪。" 
- 5 . 仪渠- 1.古国名。 
- 6 . 仪容- 1.仪表;容貌。 
- 7 . 仪伞- 1.指用为仪仗的伞。 
- 8 . 仪尚- 1.战国时张仪与靳尚的并称。二人为屈原外交﹑政治主张的敌对者。 
- 9 . 仪韶- 1.宫廷乐章的美称。语本《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孔传:"韶,舜乐名。" 
- 10 . 仪舌- 1.战国辩士张仪之舌。指能言善辩的舌头。语本《史记.张仪列传》:"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 11 . 仪氏- 1.指仪狄。 
- 12 . 仪式- 指典礼秩序形式:签字仪式。 
- 13 . 仪饰- 1.古代依照礼仪制度佩带或应用的装饰物。 
- 14 . 仪适- 1.仪式;礼节。 
- 15 . 仪数- 1.礼仪规定的等级。 
- 16 . 仪司- 1.泛称地方司法机构。 
- 17 . 仪台- 1.古台名。旧址在今河南省虞城县西南。 2.泛称行礼仪的高台。 
- 18 . 仪态- 指人的容貌举止风度等:仪态万方。 
- 19 . 仪态万方- 仪态:姿态,容貌;万方:多方面。形容容貌、姿态各方面都很美。 
- 20 . 仪态万千- 仪态:姿态,容貌。形容容貌、姿态各方面都很美。 
- 21 . 仪堂- 1.鸿胪寺的别称。 
- 22 . 仪体- 1.礼仪的程序法式。 
- 23 . 仪天- 1.测候天体。 2.与天相比配。 3.宋代所用历法之一。 
- 24 . 仪同- 1.见"仪同三司"。 
- 25 . 仪同三司- 1.散官名。三司即三公。汉称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司。"仪同三司"谓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东汉殇帝延平元年,邓隲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三司之名自此始。魏晋以后,将军之开府置官属者称"开府仪同三司"。北周改开府仪同三司为开府仪同大将军。隋文帝时为散官,唐﹑宋﹑元因之,明废。 
- 26 . 仪图- 1.揣想忖度。 
- 27 . 仪望- 1.仪容;外表。 
- 28 . 仪卫- 1.仪仗与卫士的统称。 
- 29 . 仪位- 1.礼仪﹑爵位。语本《周礼.夏官.大司马》:"设仪辨位,以等邦国。"郑玄注:"仪谓诸侯及诸臣之仪。辨,别也。别尊卑之位。" 
- 30 . 仪文- 1.礼仪形式。 
- 31 . 仪物- 1.指用于礼仪的器物。语本《书.洛诰》:"仪不及物。"孔传:"威仪不及礼物。" 
- 32 . 仪贤堂- 1.南朝梁武帝礼贤讲学之处。 
- 33 . 仪相- 1.仪表容貌。 
- 34 . 仪象- 1.以为模式。 2.形象。 3.以仪器观测天象。 
- 35 . 仪刑- 1.效法。 2.为法,做楷模。 3.楷模;典范。 4.仪容,风范。 
- 36 . 仪形- 1.仪容;形体。 2.谓画其形貌。 3.效法。 4.行法规;做楷模。 5.典范;楷模。 
- 37 . 仪型- 1.同"仪刑"。 2.做楷模,做典范。 3.楷模;典范。 4.仪容。 
- 38 . 仪序- 1.礼仪的秩序。 
- 39 . 仪训- 1.仪礼﹑训诫。 
- 40 . 仪迓- 1.谓排列仪仗以迎客。 
- 41 . 仪衍- 1.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与公孙衍的并称。 
- 42 . 仪仪- 1.仪态整肃貌。 
- 43 . 仪廙- 1.三国魏丁仪丁廙兄弟的合称。二人有才名。 
- 44 . 仪舆- 1.皇后﹑妃嫔所乘的肩舆。其制依次稍有别。 
- 45 . 仪宇- 1.仪容;器量。 
- 46 . 仪羽- 1.仪禽。凤凰的别称。 2.比喻美德善行可为人表率。语本《易.渐》:"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孔颖达疏:"其羽可用为物之仪表,可贵可法也。" 
- 47 . 仪掾- 1.泛称地方掌刑律的属官。 
- 48 . 仪则- 1.法则。 
- 49 . 仪章- 1.仪节。 
- 50 . 仪仗- 古代用于仪卫的兵仗。指帝王、官员出行时护卫所持的旗、伞、扇、兵器等。现指国家举行大典或迎接外国首脑时护卫所持的武器,也指游行队伍前列所举的旗帜、标志等。 
- 51 . 仪仗队- ①军队中执行礼仪任务的分队。由陆、海、空三军人员共同组成或由单一军种人员组成。通常在迎送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队高级将领或举行重大庆典时使用,是国家或军队的最高礼仪。 ②举行重大庆典活动时,手执旗帜、标语等行进在队伍最前面的分队。 
- 52 . 仪轸- 1.战国时纵横家张仪陈轸的并称。 
- 53 . 仪正- 1.仪鸾司大使的别称。明初设仪鸾司,正职称大使,不久废,改置锦衣卫,因以代称锦衣卫长官。 
- 54 . 仪止- 1.仪表举止。 
- 55 . 仪制- 1.礼仪制度及其具体规定。 2.仪态,形制。 3.官名。明清属礼部。 
- 56 . 仪质- 1.姿容;风度。 
- 57 . 仪钟- 1.指音制标准的乐钟。 
- 58 . 仪躅- 1.轨迹,法度。 
- 59 . 仪注- 1.指测天的法式。 2.制度;仪节。 
- 60 . 仪状- 1.仪容形状。 
- 61 . 仪缀- 1.威仪,外观。 
- 62 . 仪准- 1.法度标准。 
- 63 . 仪比- 1.比拟;比匹。 
- 64 . 仪表美- 人的仪态、风度、容貌等的美。是心灵美的自然流露。不同时代、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审美习惯,仪表美也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不同的仪态、风度表现了各自的个性,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在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为五讲四美三热爱运动的“四美”之一。 
- 65 . 仪表堂堂- 仪表:人的外表,风度;堂堂:仪容庄严大方的样子。形容人的容貌端正。 
- 66 . 仪宾- 1.明代对宗室亲王﹑郡王之婿的称谓。 
- 67 . 仪部- 1.明初礼部所属四部之一。 2.用为对礼部主事及郎中的别称。 
- 68 . 仪采- 1.仪表风采。 
- 69 . 仪操- 1.仪容节操。 
- 70 . 仪曹- 1.官名。掌礼乐制度。始置于三国魏,晋沿之。南朝时为祠部属官。北魏为仪曹尚书,北齐仪曹属殿中尚书。隋置礼部,兼代前代祠部﹑仪曹之职。炀帝时改礼部员外郎为仪曹郎,唐初又改仪曹郎为礼部员外郎。参阅《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五》。 2.唐以后礼部郎官的别称。 3.用以泛称地方上掌管礼仪的属官。 
- 71 . 仪测- 1.测度。 
- 72 . 仪车- 1.皇后﹑妃﹑嫔所乘的车驾。其制依次稍有别。 
- 73 . 仪床- 1.犹言灵床。 
- 74 . 仪从- 1.仪卫随从。 
- 75 . 仪刀- 1.皇帝仪仗中所用的刀。历代形制不一。 
- 76 . 仪导- 1.导引,开路的仪仗。 
- 77 . 仪的- 1.目标;目的。 
- 78 . 仪狄- 1.传说为夏禹时善酿酒者。 2.用为酒的代称。 
- 79 . 仪典- 1.礼法;仪式。 
- 80 . 仪度- 1.浑天仪的度数。用以测日月星辰的行度。 2.礼仪法度。 3.仪容风度。 
- 81 . 仪法- 1.亦作"仪法"。 2.礼仪法度。 
- 82 . 仪范- 1.礼法,礼仪。 2.仪容,风范。 3.作为典范。 4.典范,表率。 
- 83 . 仪方- 1.古时端午节倒贴于柱上以避蛇虫的字样。 
- 84 . 仪凤- 1.凤凰的别称。语本《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 2.晋宫中楼名。 3.指元代管理乐工的机构仪凤司。 4.南京城门名。 
- 85 . 仪服- 1.礼服。 
- 86 . 仪干- 1.仪容体格。 
- 87 . 仪观- 1.仪表。 
- 88 . 仪官- 1.泛称掌礼仪的官。 
- 89 . 仪轨- 1.礼法规矩。 
- 90 . 仪号- 1.礼仪与名号。 
- 91 . 仪衡- 1.测度衡量。 2.指观测仪器。 
- 92 . 仪皇- 1.娥皇,舜妃。仪,通"娥"。 
- 93 . 仪锽- 1.指用为仪仗的斧钺。 
- 94 . 仪锽氅- 1.仪仗名。似旌而以仪锽为竿。 
- 95 . 仪锽斧- 1.见"仪锽"。 
- 96 . 仪迹- 1.犹言灵迹。 
- 97 . 仪极- 1.宇宙的极则;自然的规律。语本《易.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 98 . 仪驾- 1.皇太后﹑皇后的仪仗。 
- 99 . 仪检- 1.礼仪;规矩。 
- 100 . 仪剑- 1.仪卫所持之剑。亦借指仪卫中之捧剑者。 
- 101 . 仪节- 1.礼法;礼节。 2.谓仪礼的程序形式。 
- 102 . 仪禁- 1.礼仪的约束。 
- 103 . 仪景- 1.指月亮。仪,通"娥"。娥,嫦娥。 
- 104 . 仪静体闲- 形容女子态度文静,体貌素雅。 
- 105 . 仪举- 1.仪容举止。 
- 106 . 仪矩- 1.仪法规矩。 
- 107 . 仪康- 1.仪狄杜康的并称。古代传说中,二人以善酿著名。 
- 108 . 仪坤- 1.唐代为未祔庙皇后所立的祀庙名。 2.称皇后庙的祀乐。 
- 109 . 仪礼- 1.礼仪,礼节。 
- 110 . 仪令- 1.法令。 
- 111 . 仪漏- 1.即漏刻。因漏刻是计时的仪器,故名。 
- 112 . 仪律- 1.法规。 
- 113 . 仪鸾- 1.指仪鸾殿。 2.官署名。五代梁称仪鸾院,置仪鸾院使,掌卤簿仪仗。宋称仪鸾司,属卫尉寺,掌管祀郊庙﹑出巡﹑宴会等所用帐幕。 
- 114 . 仪鸾殿- 1.宫殿名。隋大业间有野雀飞集宝城朝堂前,有人为奉承皇帝,诈称鸾凤来临,因于其地建仪鸾殿。 
- 115 . 仪鸾司- 1.宋代宫廷掌仪礼的官署。管皇帝祠郊庙﹑出巡﹑宴会和内廷供帐等事务。明初亦设有仪鸾司,职掌则异于宋,不久罢,改置锦衣卫。参阅《明史·职官志五》。 
- 116 . 仪马- 1.庙中的偶马。 2.皇帝仪卫中用作导引的马。 
- 117 . 仪貌- 1.形容;外貌。 
- 118 . 仪门- 1.明清官署﹑邸宅大门内的第二重正门。 
- 119 . 仪庙- 1.宗庙。 
- 120 . 仪幕- 1.指赞理地方政务的幕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