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中间的成语(共4508个)
- 强龙不压地头蛇- 成语解释:比喻实力强大者也难对付当地的势力。 -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5回:“你也忒自重了,更不让我远乡之僧--也罢,这正是'强龙不压地头蛇'。” 
- 上梁不正下梁歪- 成语解释:上梁:指上级或长辈。 
 比喻在上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做坏事。- 成语出处:晋・杨泉《物理论》:“上不正,下参差。” 
- 树欲静而风不止- 成语解释:树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着。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成语出处: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九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 无事不登三宝殿- 成语解释:比喻没事不上门。 -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锋塔》:“白娘子道:‘无事不登三宝殿,去做什么?’” 
- 小不忍则乱大谋- 成语解释: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 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 心有余而力不足- 成语解释:心里非常想做;可是能力或力量不够,而无法做到。 - 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里仁》:“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 一不做,二不休- 成语解释:原意是要么不做,做了就索兴做到底。指事情既然做了开头,就索兴做到底。 - 成语出处:唐・赵元一《奉天录》第四卷:“光晟临死而言曰:‘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 有眼不识泰山- 成语解释:泰山:我国的名山;在山东省境内。 
 有眼睛;却不认得地位很高或本领很大的著名人物。-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 并行不悖- 成语解释:悖:违背;抵触。 
 两种事物同时进行;没有什么冲突。-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 兵不血刃- 成语解释:兵:兵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 
 兵器上没有沾血。指未经激烈的流血战斗就取得了胜利。- 成语出处:先秦・荀况《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义,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 大言不惭- 成语解释:满口自吹自夸的话;一点也不觉得难为情。 - 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宪问》:“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宋・朱熹注:“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 
- 道不拾遗- 成语解释:遗:丢失的东西。 
 东西掉在路上没有人捡走;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很好。也作“路不拾遗”。- 成语出处: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子产退而为政,五年,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 功成不居- 成语解释:居:承当,占有。 
 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成语出处:先秦・李耳《老子》:“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 怀才不遇- 成语解释:怀:怀藏;才:才干;才能;遇:指受到礼遇。 
 身怀才学却没有碰到赏识和重用他的人;没有施展的机会。-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眼见别人才学万倍不如他的,一个个出身通显,享用爵禄,偏则自家怀才不遇。” 
- 见死不救- 成语解释:见到别人面临死亡威胁而不去救援。 -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救风尘》:“你做的个见死不救,可不羞杀桃园中杀白马,宰乌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