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在中间的成语(共321个)
- 充耳不闻- 成语解释:充:塞住;闻:听。 
 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听别人的意见或劝告。- 成语出处:清・李渔《奈何天・闹封》:“边陲告急,司转运者,充耳不闻。” 
- 杜耳恶闻- 成语解释:塞住耳朵不愿听。 - 成语出处:《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中》:“怀忠抱直之人,虚心谒见;便佞诡随之说,杜耳恶闻。” 
- 掩耳盗铃- 成语解释:掩:遮盖;盗:偷。 
 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欺欺人。- 成语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 掩耳盗钟- 成语解释:亦作“掩耳盗锺”。捂住耳朵偷钟。比喻自己欺骗自己。语出《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 
 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怳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成语出处:语出《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怳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 目击耳闻- 成语解释: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 成语出处:《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 目睹耳闻- 成语解释:睹:看见;闻:听见。 
 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成语出处:《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 遮人耳目- 成语解释:玩弄手法,掩盖真相。 -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73回:“又何尝有什么丑处!可见装点造作总难遮人耳目。” 
- 面红耳赤- 成语解释:脸和耳朵都红了。形容因羞愧、窘迫、激动或发怒而脸色涨红的样子。 - 成语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第29卷:“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头红耳赤;子文却三仕三已,略无喜愠。” 
- 附耳射声- 成语解释:谓传闻异辞,捕风捉影。 - 成语出处:清・钱谦益《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公神道碑》:“陵谷迁移,忘注芜没,郢书燕说,附耳射声。” 
- 赁耳佣目- 成语解释:指借助于所见所闻。 - 成语出处:清・钱谦益《覆徐巨源书》:“流浪壮齿,记滥俗学,侵寻四十,赁耳佣目,乃稍知古学之由来。” 
- 挖耳当招- 成语解释:人家用手挖耳朵,却以为是在招唤自己。比喻希望达到目的的心情非常迫切。 -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那吴衙内记挂着贺小姐,一夜卧不安稳。早上贺司户相邀,正是挖耳当招。” 
-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成语解释:六路:指上、下、四方;八方: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 
 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 成语出处:清・石玉昆《续小五义》第三回:“魏真道爷可算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正与雷英动手。” 
- 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成语解释: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 - 成语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 抓耳挠腮- 成语解释:又抓耳朵又搔腮帮子。形容高兴焦急等的样子。(挠、抓:搔)。 -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大郎听罢,气得抓耳挠腮没有是处。” 
- 酒酣耳热- 成语解释:酣:酒喝得痛快。 
 酒喝得正痛快;耳朵发热。形容酒兴正浓。- 成语出处:三国・魏 曹丕《与吴质书》:“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