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网
  2. 成语词典

在中间的成语(共321个)

  • 忘家

    guó ěr wàng jiā

    成语解释:见“国而忘家”。

    成语出处:汉・贾谊《陈政事疏》:“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 ruǎn ěr duǒ

    成语解释:比喻无主见。容易轻信别人的话的人。

  • 不同谋

    liù ěr bù tóng móu

    成语解释:原意是三个人知道就不能保守秘密。后也比喻轻信传闻的话没有益处。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六耳不同谋。且去,来日来。”

  • 射东风

    mǎ ěr shè dōng fēng

    成语解释:同“马耳东风”。宋 苏轼《书晁说之考牧图后》诗:“世间马耳射东风,悔不长作多牛翁。
    ”。

  • 不传道

    liù ěr bù chuán dào
  • 眼观四路,听八方

    yǎn guān sì lù , ěr tīng bā fāng

    成语解释: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

    成语出处:清・文康《新儿女英雄传》:“强盗的本领,讲的是观六路,耳听八方。”

  • 忘家,公尔忘私

    guó ěr wàng jiā , gōng ěr wàng sī

    成语解释:为了国家忘了自己的家,为了公事忘了私事。形容一心为国为公。

    成语出处:《汉书・贾谊传》: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 眼见为实,听为虚

    yǎn jiàn wéi shí , ěr tīng wéi xū

    成语解释:亲眼看到才算是真实的,听来的传闻是靠不住的。

    成语出处:汉・刘向《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 眼观四面,听八方

    yǎn guān sì miàn , ěr tīng bā fāng

    成语解释: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

    成语出处:清・文康《新儿女英雄传》:“强盗的本领,讲的是观六路,耳听八方。”

  • 股肱

    gǔ gōng ěr mù

    成语解释: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股肱:比喻辅佐帝王的大臣;耳目:亲信。
    比喻得力助手和亲信。

    成语出处:《尚书・益稷》:“臣作朕股肱耳目。”

  • 利行

    nì ěr lì xíng

    成语解释:犹言忠言逆耳利于行。谓忠诚正直的话虽然不顺耳,但有益于行为。

    成语出处:《旧唐书・王晙传》:“臣蒙天泽,叨居重镇,逆耳利行,敢不尽言。”

  • 之言

    guò ěr zhī yán

    成语解释:听来的传言不值得认真对待。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回:常言道:过耳之言,不可听信。

  • 侧目

    qīng ěr cè mù

    成语解释:倾耳:侧过耳朵倾听;侧目:斜眼而看。
    侧着耳朵听,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的样子。

    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一》: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

  • 盗钟

    sāi ěr dào zhōng

    成语解释: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盖掩盖不了的事情。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 偷钟

    yǎn ěr tōu zhōng

    成语解释:掩:遮蔽,遮盖。
    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