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的成语(共132个)
彬彬有礼
成语解释:彬彬:原为文采与质朴兼备貌。
形容文雅而有礼貌。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83回:“唤出他两个儿子,兄先弟后,彬彬有礼。”
礼乐崩坏
成语解释:礼:社会道德、行为的规范;乐:教化的规范;崩:败坏。
形容社会纲纪紊乱,动荡不安。成语出处:宋・陆游《书郭崇韬传后》:“庄宗虽出夷狄,又承天下大乱,礼乐崩坏之际,然顾典礼人情,亦难其事。”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成语解释:比喻礼物虽然微薄,却情谊深重。
成语出处:吴强《红日》第15章:“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大家不要客气,吃一点!”
遇文王施礼乐,遇桀纣动干戈
成语解释:文王:周文王;桀:夏桀;纣:商纣。
指碰到好人以礼相待,遇到坏人以武相待。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第48卷:“遇文王兴礼乐,遇桀纣呈干戈。”
礼尚往来
成语解释:尚:注重。
在礼节上要注重有来有往。后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对你就怎么样。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顶礼膜拜
成语解释:顶礼:头、手、足五体俯伏在菩萨足下叩拜;膜拜:举手加额;长跪而拜。
原是佛教最高的敬礼方式;表示恭敬和畏服。后来形容对人崇拜恭敬到了极点。成语出处:清・吴趼人《痛史》第20回:“这句话传扬开去,一时哄动了吉州百姓,扶老携幼,都来顶礼膜拜。”
礼贤下士
成语解释:礼:以礼相待;对待有礼貌;贤:指贤士;有美德、有才能的人;下:谦居于别人之下;以示对人尊敬;士:旧指有知识学问的人。
对贤者以礼相待;对学者非常尊敬。旧时形容封建君主或官员尊敬和 重视人才。成语出处:北宋《新唐书・李勉传》:“其在朝廷,鲠亮谦介,为宗臣表,礼贤下士有终始,尝引李巡、张参在幕府。”
分庭抗礼
成语解释:庭:庭院;抗:对等;相当;抗礼:行平等的礼。
古时宾客和主人相见;分别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以平等地位相待。后比喻对方以平等或对等的关系相处;不分上下。有时比喻互相对立或搞分裂、闹独立。成语出处:庄周《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
礼义廉耻
成语解释:有礼节;讲道义;尚廉洁;知羞耻。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规范。
成语出处:管仲《管子・牧民》:“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先礼后兵
成语解释: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通;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回:“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以礼相待
成语解释:礼:仪礼;应有的礼节;待:对待;接待。
用应有的礼节来对待别人。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宋江以礼相待,用好言抚慰。”
慢腾斯礼
成语解释:见“慢条斯理”。
成语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13回:“既是明天一黑早要复命的,怎么还你们慢腾斯礼的呢?”
慢条斯礼
成语解释:见“慢条斯理”。
成语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30回:“一个风火事,还象寻常慢条斯礼儿的。”
繁文缛礼
成语解释:繁:杂而多;文:仪式;缛:繁重。
过分繁琐的仪式或礼节。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成语出处:唐・元稹《王永太常博士制》:“朕明年有事于南郊,谒清宫,朝太庙,繁文缛礼,予心懵然。”
礼先一饭
成语解释:见“礼先壹饭”。
成语出处:清・钱谦益《答王于一秀才论人》:“以仆礼先一饭,为识路之老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