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的成语(共122个)
槌仁提义
成语解释:抛弃仁义。
成语出处: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周方槌仁提义,废礼绝乐,欲以一人私臆,扫百代名教而空之。”
大仁大勇
成语解释:形容为人仁义且勇敢。
成语出处:曹靖华《采得百花酿蜜后》:在‘大夜弥天’的年代,他本着大仁大勇的精神,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蹈仁履义
成语解释:遵循仁义之道。
成语出处:《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论安老爷这个人蹈仁履义,折矩周规,不得不谓之醇儒。”
含仁怀义
成语解释:谓有仁义之德。
成语出处:汉・刘向《说苑・辨物》:“故麒麟麕首牛尾,圆顶一角,含仁怀义。”
渐仁摩义
成语解释:渐:浸润;摩:磨砺。
用仁义感化教育百姓。成语出处:《汉书・董仲舒传》: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见仁见知
成语解释:泛指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同一对象所持看法各异。清魏源《游山后吟》之六: “臧谷忘羊孰歧视,役情于外皆堪耻。
安得太上忘悲喜,安得见仁见知遗听视! ” ●《易·系辞上》: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道: 规律。
性: 本性。
知: 同 “智”。
古人认为,阴阳之道,无所不包,复杂而多变,往往对同一个问题,由于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见解也不相同。狼戾不仁
成语解释:狼戾:贪婪、凶狠;不仁:暴虐不人道。
形容凶狠残暴,没有人性。成语出处:《汉书・严助传》:闽越王狼戾不仁,杀其骨肉。
麻痺不仁
成语解释: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没有感情。
沐仁浴义
成语解释:谓受仁义的熏陶。
成语出处:清・吴定《示诸生书》:“自《宋史》创立道学之徒,以尊濂、洛、关、闽诸贤,一时从其游者,罔非沐仁浴义,暗然为心性之谋,何其盛也。”
谦恭仁厚
成语解释:指态度谦逊恭谨,为人忠诚老实。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8回:“今日见宋江谦恭仁厚,愈加钦敬。”
仁人义士
成语解释:有德行并信守节义的人。
成语出处:明・方孝孺《云敝赞》:“古之仁人义士,视刀锯如饮食。”
仁柔寡断
成语解释:谓柔弱而缺乏主见。
成语出处: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其孱弱少用如此,是则仁柔寡断之主,汉献、唐昭之俦耳!”
仁言利溥
成语解释:见“仁言利博”。
成语出处: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后汉光武二十》:“仁人之言,其利溥如此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