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的成语(共122个)
宽仁大度
成语解释:大度:气量大,能容人。
为人宽厚,心胸豁达。成语出处:汉・班固《汉书・高帝记》:“宽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成语解释: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成语出处:《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买卖不成仁义在
成语解释:虽然买卖没有做成,彼此间的感情还存在。
成语出处:梁斌《红旗谱》第一卷:“嫌人家来做买卖,买卖不成仁义在,打倒人家干吗?”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成语解释:乐,喜爱。仁者乐山,指有仁德的人安于义理而厚重笃实,有如山的稳定不移,所以喜爱山。智者乐水,指有智慧用来比喻人因为性情、喜好的不同,所成就的事功也有差异。
成语出处:论语雍也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下一字音洛。○乐,喜好也。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也。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程子曰:“非体仁知之深者,不能如此形容之。”有智慧的人欣赏流水悠然自得的姿态,他的心灵也如同水一般清莹透澈。仁者的心如同山岳的万古坚贞,绝不因一时的利害和荣辱,而动摇自己的意志。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成语解释:指对待同一问题,其见解因人而异,各有道理。
成语出处:语出《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莫信直中直,须防人不仁
成语解释:直:公正,正直。
不能简单地相信别人很正直,而应当提防他存心不良。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5回:“石秀自肚里暗忖道:‘莫信直中直,须防人不仁。’我几番见那婆娘常常的只顾对我说些风话,我只以亲嫂嫂一般相待。”
你不仁,我不义
成语解释:你不讲仁义道德,我也就不道义了。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回:“他无仁,我无义。公子必欲免祸,非行大事不可。”
伯仁由我而死
成语解释:伯仁:晋代周颙的字。
指对别人的死亡负有某种责任。成语出处:《晋书・周颙传》:“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成语解释:乐:爱好。
智者爱好水,仁者爱好山。比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好。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居仁由义
成语解释:内心存仁,行事循义。
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尽心》:“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仁同一视
成语解释:犹言一视同仁。
成语出处:《元典章・诏令一・成宗立皇太子诏》:“於戏!庆衍无疆,既正名于国,本仁同一视,尚均福于黎元。”
仁义之师
成语解释:师:军队。
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亦作“仁义之兵”。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一五回:“吾欲兴仁义之师,伐无道之主,汝安敢逆吾意!”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十九回:“君候起仁义之师,吊民伐罪,四海引领而望,孰不归心?”
假仁纵敌
成语解释:讲不该讲的仁义,做出不该做的事情,给自己招致祸患。
奉扬仁风
成语解释:奉扬:颂扬;仁风:施行仁政如同风行。
旧时用作颂扬德政。成语出处:《晋书・袁宏传》:“时闲皆集,安欲以卒迫试之,临别执其手,顾就左右一扇而授之曰:‘聊以赠行。’宏应声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此黎庶。’”
观过知仁
成语解释: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里仁》:“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