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的成语(共159个)
卓识远见
成语解释:卓:高超;识:见识。
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成语出处:邓小平《发展中日关系要看得远些》:“去年我们两国领导人在东京作出了一个具有卓识远见的决策,就是把中日关系放在长远的角度来考虑,来发展。”
不识丁
成语解释:同“不识一丁”。明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彼所重王剧、王勔、苏味道者,一以钩党取族,一以模棱贬窜,区区相位,何益人毛发事,千古肉食不识丁,人举为谈柄,良可笑也。
”。故封识
成语解释:原来封存的标记。
慧眼识英雄
成语解释:慧眼:佛教所说的“五眼”之一,今泛指敏锐的眼力。
称赞人善于识别人才。身后识方干
成语解释:比喻一个人才,生前无人赏识,死后才被重视。
成语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放眼古今多少恨,可怜识后识方干。”
有眼不识荆山玉
成语解释:荆山:山名,此山产宝玉,据传和氏璧就出自此山。
比喻眼力差,识别不出贤人或珍品。成语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一回:我西门庆一时昏昧,不听你之良言,辜负你之好意。正是有眼不识荆山玉,拿着顽石一样看。过后方知君子,千万饶恕我则个。
识其一不识其二
成语解释:了解事物的一方面,不了解还有另一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成语出处:战国・庄子《庄子・天地》:识其一不识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
知二五而未识于十
成语解释:形容只知道某一方面,而不知道综合全面地看。
成语出处:南朝・梁・刘峻《辩命论》:“同知三者,定乎造化,荣辱之境,独曰由人。是知二五而未识于十。”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成语解释:吕洞宾,唐京兆府人,名岩,在终南山得道,为八仙之一。全句是说狗不能分辨人的好坏,竟咬了吕洞宾。比喻好心没好报,反惹不愉快。
成语出处: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彩霞咬著牙,向他头上戳了一指头,道:『没良心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知机识变
成语解释:机:时机。
指能了解、掌握时机,识别、适应时局的变化。成语出处:《旧唐书・尉迟敬德等传》:“史臣曰:‘皆谓猛将谋臣,知机识变,有唐之盛,斯实赖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