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的成语(共284个)
兵荒马乱
成语解释:兵、马:指战争;荒:荒乱。
指社会秩序极端不安定。形容战时社会动荡不安;混乱的情景。成语出处:明・李唐宾《梧桐叶》第四折:“不然,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
兵强马壮
成语解释:兵力强盛;马匹肥壮。形容军队实力强;富有战斗力。有时也比喻其他的队伍力量强大。
成语出处:《新五代史・杂传十三・安重荣传》:“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兵连祸结
成语解释:兵:指战争;结:相连。
指战争连年不断;灾祸持续相结。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匈奴传下》:“汉武帝选将练兵,约赍轻粮,深入远戍,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馀年。”
兵临城下
成语解释:临:来临。
军队已来到城墙下面。比喻遭到围困。成语出处:元・无名氏《马陵道》:“有一日兵临城下,将至濠边。”
兵不厌诈
成语解释:诈:蒙骗。
用兵作战可以经常使用伪装;以迷惑对方。在兵法中被称作诈。比喻在作战时战胜敌人;要靠谋略。成语出处:先秦・韩非《韩非子・难一》:“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草木皆兵
成语解释:木:树;皆:全;都是。
野草和树木都像是兵士。比喻军队败退时心虚;把草木都看成为是敌兵。亦形容极度惊恐时发出多疑的错觉。成语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25回:“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感。”
赔了夫人又折兵
成语解释:赔:蚀本;折:亏损。
比喻想算计别人;反而遭受双重损失。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5回:“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兵贵神速
成语解释:贵:可贵;神速:特别迅速。
用兵以行动特别迅速为贵。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郭嘉传》:“太祖将征袁尚……嘉表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兵不血刃
成语解释:兵:兵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
兵器上没有沾血。指未经激烈的流血战斗就取得了胜利。成语出处:先秦・荀况《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义,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按兵不动
成语解释:按:止住。
控制住军队;暂不行动;泛指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常用以表示持观望态度而不行动。成语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召类》:“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后反……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纸上谈兵
成语解释: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
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成语出处:老舍《四世同堂》:“书生只喜欢纸上谈兵,只说而不去实行。”
强将手下无弱兵
成语解释:有本领的将领手下没有懦弱的兵。比喻好的领导必然能带出好的部属。
成语出处:宋・苏轼《题连公壁》:“俗语云:‘强将手下无弱兵’,真可信。”
兵来将敌,水来土堰
成语解释:敌:对抗;堰:拦河坝。
敌人来了派将军抵挡,大水来了用土去掩盖。比喻针锋相对,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成语出处:元・无名氏《云台门》第一折:“兵来将敌,水来土堰,兄弟也,你领兵就随着我来,不可延迟也。”
骄兵必败
成语解释:骄兵:恃强轻敌的军队。
恃强轻敌的军队必定失败。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魏相传》:“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
师老兵疲
成语解释:老:衰竭;疲:疲乏。
指用兵的时间太长,兵士劳累,士气低落。成语出处:《魏书・许谦传》:“慕容无道,侵我疆场,师老兵疲,天亡期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