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的成语(共809个)
- 三三两两- 成语解释:三个两个地在一起。形容人数不多。 - 成语出处: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四・娇女诗》:“行不独自去,三三两两俱。” 
- 不三不四- 成语解释:不像这也不像那。即不像样子;不伦不类。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样子。 -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可见元宵之夜,趁着喧闹丛中干那不三不四勾当的,不一而足。” 
- 半夜三更- 成语解释:三更:旧时一夜分为五更;半夜子时为三更;即夜十一点至凌晨一点。 
 零点前后,也泛指深夜。- 成语出处: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三折:“这船上是什么人,半夜三更,大呼小叫的。” 
- 此地无银三百两- 成语解释:比喻想要隐瞒、掩盖真相;因手法拙劣;反而彻底暴露。 - 成语出处:民间故事:有人把银子埋藏地下,上面留字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邻人阿二偷走了银子,也留字写道:“隔壁阿二不曾偷”。 
-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成语解释:原本指无力与敌人对抗;最好是避开。后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 成语出处:《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 树倒猢狲散- 成语解释:树倒了,树上的猴子就散去。比喻靠山一旦垮台,依附的人也就一哄而散。 - 成语出处:宋・庞元英《谈薮・曹咏妻》:“宋曹咏依附秦桧,官至侍郎,显赫一时。……咏百端威胁,德斯卒不屈。及秦桧死,德斯遣人致书于曹咏,启封,乃《树倒猢狲散赋》一篇。” 
- 无事不登三宝殿- 成语解释:比喻没事不上门。 -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锋塔》:“白娘子道:‘无事不登三宝殿,去做什么?’” 
- 狡兔三窟- 成语解释:窟:洞穴。 
 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原比喻藏身的地方特别多;用来躲避灾难祸患。现多比喻掩盖的方法多;隐身的计划周密。-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 不欢而散- 成语解释:欢:高兴;愉快;散:分开;分手。 
 很不愉快地分手。-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众客咸不欢而散。” 
- 垂涎三尺- 成语解释:垂:东西的一头向下;涎:口水。 
 流出的口水有三尺长。原形容嘴馋到极点。现多形容见了别人的好东西就眼红;并极想弄到手的贪婪样子。- 成语出处:唐・柳宗元《三戒》:“临江之人,略得麋麂,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 入木三分- 成语解释:本指书法笔力苍劲有力。后比喻见解透彻;议论深刻。 - 成语出处: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 退避三舍- 成语解释:后退九十里。比喻为避免冲突;向对方作出回避或让步。舍:古时行军;一舍为三十里。 - 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 差三错四- 成语解释:颠倒错乱。 -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这小厮本说的丁一确二,这婆子生扭做差三错四。” 
- 二三其德- 成语解释:二三:不专一。 
 形容三心二意。- 成语出处:《诗经・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成语解释:三军之勇,可以劫取首领,而普通的人,却不可夺其志气。形容一个人志气的重要。 - 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