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的成语(共809个)
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绳
成语解释: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一卷:“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说到货物,我就没有胆气了。”
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
成语解释:一次被蛇咬了,看见井边断了的绳子也害怕。比喻在某事上吃了苦头,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也会害怕。
成语出处:老舍《小坡的生日》:“南星摸着头上的大包,颇有点‘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的神气。”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成语解释:诸葛亮:三国时蜀国刘备的军师。
比喻人多智广。成语出处:毛泽东《组织起来》:“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成语解释:逢:遇见。
指人与人互相欺瞒,不把实际情况或心里话说出来。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2卷:“孙富叫家童算还了酒钱,与公子携手下船,正是: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骨肉离散
成语解释: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
比喻亲人分散,不能团聚。成语出处:《诗经・唐风・杕杜序》:“《杕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
颠三倒四
成语解释:指错乱没有次序。形容思路、言语、做事等条理不清、颠倒混乱;毫无次序。
成语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44回:“连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颠三倒四,坐卧不安。”
魂飞魄散
成语解释:魂:灵魂;魄:是指所谓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
指魂飞了;魄也散了。形容极度惊恐。成语出处: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悲欢聚散
成语解释:悲:悲哀;欢:欢乐;聚:团聚;散:离散。
泛指人世间悲与欢、聚与散的遭遇和心情。成语出处:明・胡文焕《群音类选・四德记・友饯冯商>》:“且痛饮琼浆百盏,何苦惜分离,这悲欢聚散,元无定期。”
低三下四
成语解释:指地位、工作等很卑下;低人一等。也指神态恭顺卑屈。
成语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听稗》:“你嫌这里乱鬼当家别处寻主,只怕到那里低三下四还干旧营生。”
举一反三
成语解释:反:类推。
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相似的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三思而行
成语解释:三:再三;表示多次;思:考虑;行:行动。
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指做事慎重。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妻离子散
成语解释:妻子离异;子女流散。表示一家人被迫离散。
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三朝元老
成语解释:元老:资格最老,声望最高的老臣。
原指受三世皇帝重用的臣子。现在用来指在一个机构里长期工作过的资格老的人。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章帝纪》:“行太尉事节乡侯熹三世在位,为国元老。”
红日三竿
成语解释:指日高三竿;天已大亮;时候不早了;也作“日上三竿”。
成语出处:《南齐书・天文志上》:“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黄,日晕。”
日出三竿
成语解释:太阳升起来离地面已有三根竹竿那样高。约为午前八、九点钟。形容天已大亮,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成语出处:《南齐书・天文志上》:“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黄,日晕,虹抱珥直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