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的成语(共1771个)
侃侃而谈
成语解释: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
指理直气壮、不慌不忙地讲话。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我既这等苦苦相问,你自然就该侃侃而谈。”
数一数二
成语解释:不数第一;也数第二。形容突出。
成语出处: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三折:“学士,此乃金陵数一数二的歌者,与学士递一杯。”
出尔反尔
成语解释:尔:你;反:同“返”;回。
原指你怎样对付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现多指自己说了或做了后;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自然而然
成语解释:自由发展;必然这样。指非经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自然:事物本身固有的样子。
成语出处:《牟子理惑篇》:“夫吉凶之与善恶,犹善恶之乘形声,自然而然,不得相免也。”
不过尔尔
成语解释:尔尔:如此如此。
不过如此而已。成语出处:清・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其红门局之梅花,姑姑庙之铁树,不过尔尔。”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成语解释:百足:虫名,又名马陆或马蚿,有十二环节,切断后仍能蠕动。
比喻势家豪族,虽已衰败,但因势力大,基础厚,还不致完全破产。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
放之四海而皆准
成语解释:放:放置;之:代词;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准:准确。
原指孝道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人们奉行的准则。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适用的。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树欲静而风不止
成语解释:树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着。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成语出处: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九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心有余而力不足
成语解释:心里非常想做;可是能力或力量不够,而无法做到。
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里仁》:“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一不做,二不休
成语解释:原意是要么不做,做了就索兴做到底。指事情既然做了开头,就索兴做到底。
成语出处:唐・赵元一《奉天录》第四卷:“光晟临死而言曰:‘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耳熟能详
成语解释:听得多了;就可以说得详尽细致。耳熟:听熟了;详:细说。
成语出处:宋・欧阳修《泷冈阡表》:“吾耳熟焉,故能详也。”
隔墙有耳
成语解释:隔着一道墙,也有人偷听。比喻即使秘密商量,别人也可能知道。也用于劝人说话小心,免得泄露。
成语出处:管仲《管子・君臣下》:“墙有耳,伏寇在侧。墙有耳者,微谋外泄之谓也。”
半途而废
成语解释:半途:半途上;废:中止。
路走到一半停了下来。比喻事业没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终。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背道而驰
成语解释:背:背向;道:道路;方向;驰:奔跑。
朝着相反的方向奔跑。比喻彼此方向不同;目的完全相反。成语出处:唐・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其余各探一隅,相与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
不一而足
成语解释:足:充足;足够。
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后指同类的事物或现象很多;反复出现;不能一一列举。成语出处:战国・公羊高《公羊传・文公九年》:“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