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的成语(共1771个)
二三其德
成语解释:二三:不专一。
形容三心二意。成语出处:《诗经・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学而时习之
成语解释: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侧目而视
成语解释:侧目:斜着眼睛;视:看。
斜着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去看。形容拘谨畏惧或愤怒的样子。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充耳不闻
成语解释:充:塞住;闻:听。
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听别人的意见或劝告。成语出处:清・李渔《奈何天・闹封》:“边陲告急,司转运者,充耳不闻。”
执牛耳
成语解释: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国的代表拿着盛牛耳朵的盘子。故称主盟国为执牛耳。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权威的地位。
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
耳边风
成语解释:在耳边吹过的风。比喻听了不放在心上的话。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我说的乃是金玉之言,外交秘诀,你老哥千万不要当做耳边风”
耳旁风
成语解释:同“耳边风”。在耳边吹过的风。比喻听了不放在心上的话。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一回:“又听袭人叹道:‘姊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礼节,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旁风。”
何乐而不为
成语解释:有什么不乐于去做的呢?表示愿意去做。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六回:“此地河道,为患已久,居民被害已深,闻贵人修治河道,虽士商人等,亦必乐于从事;况又发给工钱饭食,那些小民,何乐不为?”
不可同日而语
成语解释: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敢怒而不敢言
成语解释:心里愤怒而嘴上不敢说。指慑于威胁,胸中愤怒不敢吐露。
成语出处:唐・杜牧《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九牛二虎之力
成语解释:九头牛和两只老虎的力气。比喻非常大的力气。
成语出处:元・郑光祖《三战吕布》第三折:“兄弟,你不知他靴尖点地,有九牛二虎之力,休要放他小歇。”
迅雷不及掩耳
成语解释: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
成语出处:《晋书・石勒载记上》:“出其不意,直冲末抷帐,敌必震惶,计不及设,所谓迅雷不及掩耳。”
出淤泥而不染
成语解释:淤泥:水底的污泥;染:沾。
生长在污泥中;而不被污泥所污染。成语出处:宋・朱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连而不妖。”
耳闻不如目见
成语解释: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比喻亲身感受比传闻可靠。
成语出处:汉・刘向《说苑・政理》:“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二者必居其一
成语解释:居:占。
只能在两者中选择其中的一种。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公孙丑下》:“前日之不受是,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居一于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