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结尾能组哪些词
- 1 . 保教- 1.遵守教化。 
- 2 . 白莲教- 1.假借"弥勒下生"的民间秘密宗教团体。盛行于元﹑明﹑清。教派名目繁多﹐教内等级森严。常被用为农民起义的组织工具﹐如元末红巾起义﹐清嘉靖白莲教大起义等。 
- 3 . 八卦教- 1.白莲教的支派。始称收元教﹐为清初山东单县刘佐臣创立。其后传布于河北﹑河南﹑山西等地。教徒依八卦分为八股﹐故又称八卦教。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宣称"平胡不出周刘户﹐歳在戊辰﹑己巳年。"乾隆年间不断遭到清统治者镇压﹐教主刘省过(佐臣孙)等被杀害。嘉庆年间又一度盛行﹐教徒林清李文成等曾领导起义﹐改名天理教﹐亦遭镇压。其后分支馀派散在各处﹐义和拳即其中一支。 
- 4 . 邦教- 1.国家的教化。 
- 5 . 帮教- 帮助和教育:对失足青少年要做好~工作。 
- 6 . 罢教- 1.教师为争取实现某种要求或表示抗议而联合停止教课。 
- 7 . 弼教- 1.辅助教化。多指以刑辅教。语出《书·大禹谟》:"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孔传:"弼﹑辅,期﹑当也。叹其能以刑辅教,当于治体。" 
- 8 . 白教- 1.喇嘛教噶举派的俗称。 
- 9 . 拜教- 1.拜受教诲。 
- 10 . 拜物教- ①原始宗教的一种形式,把某些东西(如石头、树木、弓箭等)当做神灵崇拜,无一定的组织形式。 ②比喻对某种事物的迷信:商品~。 
- 11 . 本教- 1.谓农事。 2.根本性的教育。 3.藏族地区固有的宗教,崇奉鬼神和自然物,尚巫术。佛教传入前,在吐蕃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八世纪后势力逐渐衰微。在与佛教的长期相互斗争中,吸收佛教的部分教义,逐渐形成类似喇嘛教的一个教派。藏语称"本波"。也叫"钵教"﹑"笨教",俗称"黑教"。 
- 12 . 畅教- 1.犹言明达教化。 
- 13 . 变俗易教- 改变原有的习俗和教化。 
- 14 . 不教之教- 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薰陶。 
- 15 . 布教- 1.颁布教令;施行教化。 2.佛教语。传布教义。 
- 16 . 不吝赐教- 吝:吝惜;赐:赏予;教:教导,教诲。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 
- 17 . 不吝指教- 不要舍不得指点教导。 
- 18 . 昌教- 1.善美的教化。 
- 19 . 藏传佛教- 俗称“喇嘛教”。中国佛教的一支。由7世纪印度传入的大乘密教与西藏地区原始宗教“本教”相结合而成。13世纪传入蒙古族地区。主要教派有格鲁派(黄教)、宁玛派(红教)、噶举派(白教)、萨迦派(花教)等。传播于中国藏、蒙古、土、裕固族地区,不丹、锡金、尼泊尔、蒙古国等地也有传播。 
- 20 . 阐教- 1.见"阐校"。 2.小说《封神演义》中的宗教名。兼包佛道二教。以助周灭殷为己任。 
- 21 . 呈教- 1.敬辞。呈上请教。 
- 22 . 出教- 1.发布教令。 2.宗教徒被逐出教外或自行退出教门。 
- 23 . 承教- 1.接受教令。 2.用作谦词,言接受教诲。 
- 24 . 骋教- 1.犹驰教。 
- 25 . 垂教- 1.犹垂训。 2.犹赐教。 
- 26 . 吃教- 1.旧时对天主教或基督教信徒以信教为名而谋生或图利的讽刺说法。 
- 27 . 传教- 1.掌传教令的郡吏。 2.传布教义。 
- 28 . 达教- 1.明哲的教诲。 
- 29 . 答教- 1.准备用来解答问题的答案。 
- 30 . 慈教- 1.慈母的教诲。 
- 31 . 敕教- 1.帝王的命令。 
- 32 . 从教- 1.听从教导。 2.指信教的人;教徒。 3.指胁从﹑受教唆的人。 4.从此使得;从而使。 5.听任;任凭。 
- 33 . 驰教- 1.施教。 
- 34 . 二教- 1.两种宗教。指佛教﹑道教。 
- 35 . 待教- 1.需要教育。 2.要使,且让。 
- 36 . 德教- 1.道德教化。 2.指德育。 
- 37 . 奉教- 1.接受教导。 
- 38 . 奉令承教- 奉:遵从;承:接受。遵从命令,接受指教。指完全按照别人的命令、意图去办事。 
- 39 . 道教- 1.道德教化。 2.我国主要宗教之一,东汉张道陵根据传统的民间信仰而创立,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奉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为教祖。初时,入道者须交五斗米,故又称"五斗米道"。金元以后分正一﹑全真二派。 3.指佛教。 
- 40 . 怠教- 1.忽视教化。 
- 41 . 大主教- 1.希腊文ArchEpiscopos的意译。基督教神职人员的一种头衔。在天主教会中﹐指驻节大城市而管辖教省的主教﹐总管和监督教省范围内的各个教区。在东正教会内﹐一般指牧首所管辖的主教﹐多主管一个大教区。新教有些教会如圣公会等也设有此职衔﹐如坎特伯雷大主教。 
- 42 . 赐教- 1.对他人指教或来信的敬称。 
- 43 . 大教- 1.重要的教导和训戒。 2.尊称别人的教言。与人接谈或书信中所用的套语。 3.指佛教。 
- 44 . 典教- 1.典章教化。 2.主管教育。 
- 45 . 叨教- 受到对方指教表示谢意时用的客套语。 
- 46 . 电教- 电化教育的简称:~馆ㄧ~中心。 
- 47 . 梵教- 1.梵社的教义和实践。 
- 48 . 顿教- 1.佛教各宗派对其教主释迦牟尼一生所说的教法,有不同的"判教"。在我国如华严宗判为"五教","顿教"居第四位,指不设位次﹑不依言辞而顿悟教理的《维摩经》等。天台宗列为"化仪四教"之首。 2.指禅宗六祖慧能创立的南宗法门。 
- 49 . 犯教- 1.违反教令;违背礼教。 
- 50 . 多神教- 不止信奉一个神的宗教,如佛教、道教等(区别于‘一神教’)。 
- 51 . 东巴教- 1.我国纳西族中信奉的一种宗教。信仰多神,保留有原始巫教的残余。巫师称"东巴",经书称《东巴经》。 
- 52 . 东正教- 见〖正教〗。 
- 53 . 笃教- 1.竭诚于教化。 
- 54 . 敦教- 1.勉励教诲。 2.注重礼教。 
- 55 . 调教- 教养训练:孩子越小越容易调教。 
- 56 . 逗教- 1.投教,阐扬教义。 
- 57 . 敷教- 1.布施教化。语出《书.舜典》:"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 58 . 风教- 1.《诗大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后以"风教"指风俗教化。 
- 59 . 佛教- 世界上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 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 60 . 高教- 高等教育的简称。 
- 61 . 法教- 1.法制教化。 2.佛法之教化。 
- 62 . 番教- 1.轮番操练。 
- 63 . 方教- 1.佛教语。方广之教。 
- 64 . 纲常名教- 纲常:三纲五常;名教:以正名分为中主心的封建礼教。旧时为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而对人们思想行为而设置的一整套规范。 
- 65 . 符教- 1.书面的教令;批示。 
- 66 . 放教- 1.使;令。 
- 67 . 妇教- 1.谓对妇女进行妇功等的教育。 
- 68 . 告教- 1.告喻教诲。 2.敬辞。指书信。 
- 69 . 诰教- 1.告诫﹑教育。 
- 70 . 服教- 1.遵从教化;接受教诲。 
- 71 . 抚教- 1.抚育教养。 
- 72 . 富教- 1.《论语.子路》:"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后以"富教"指富民和教民。谓使人民富裕,并加以教育。 
- 73 . 改教- 1.改任教官。旧时教官简称教。 
- 74 . 甘教- 1.萨满教的别名。 
- 75 . 公教- 1.官办教育。 
- 76 . 宫教- 1.皇宫中的礼教。 2.宋代宫学的教授。宋陆游《剑南诗稿》卷一有《送陈德邵宫教赴行在二十韵》诗。 
- 77 . 鬼教- 1.鬼神的指示。 2.旧时对佛教的侮称。 
- 78 . 候教- 1.敬候指教。请柬上常用的套语。 
- 79 . 恒教- 1.犹恒训。 
- 80 . 管教- ①约束教导:严加~。 ②管制并劳教:~所丨解除~。 
- 81 . 闺教- 1.家长对女儿进行的关于道德﹑礼节的教育。 
- 82 . 国教- 某些国家明文规定的本国所信仰的正统宗教。 
- 83 . 鸿教- 1.伟大的说教。 
- 84 . 惠教- 1.犹赐教。 
- 85 . 黄庭教- 1.指道教。因《黄庭经》所说为道教的养真修炼之道。 
- 86 . 红教- 藏族地区喇嘛教的一派。8世纪到9世纪盛行。 
- 87 . 红衣主教- 即“枢机主教”(780页)。因穿红色礼服,故名。 
- 88 . 诲教- 1.教诲。 
- 89 . 见教- 客套话,指教(我):有何~? 
- 90 . 画助教- 1.宋宫廷绘画机构中低级的教学官员。 
- 91 . 皇教- 1.皇帝的教化﹑政令。 
- 92 . 黄教- 藏族地区喇嘛教的一派,14世纪末宗喀巴所创,是喇嘛教中最大的教派。 
- 93 . 回教- 我国称伊斯兰教。 
- 94 . 讲教- 1.犹讲授。 
- 95 . 基督教- 世界上主要宗教之一,公元一世纪产生于亚细亚的西部地区,奉耶稣为救世主。公元四世纪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公元十一世纪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公元十六世纪宗教改革以后,又陆续从天主教分裂出许多新的教派,合称新教。我国所称基督教,多指新教。 
- 96 . 基督教新教- 与天主教、正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教派。在中国,常以“基督教”一词单指基督教新教。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产生的路德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等新宗派的统称。不承认罗马主教的教皇地位,主张教会制度多样化,强调信徒直接与上帝相通而无须以神父作中介。主要宗派有信义会、长老会、圣公会、浸会、卫理公会等。主要分布于英、美、德、瑞士、北欧各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1807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到中国传教,为新教进入中国之始。 
- 97 . 家教- 1、受聘到别人家中进行文化、艺术等教育(多指对孩子):~工作。2、受聘到别人家中进行文化、艺术等教育的人:请~|当~。 
- 98 . 亏教- 1.有负于教化。 
- 99 . 咎教- 1.灾祸的垂戒。 
- 100 . 计教- 1.打算﹔考虑。 
- 101 . 渐教- 1.佛教语。佛教各派对其教主释迦牟尼一生所说的教法,有不同的判教说,在我国如天台﹑法相﹑华严诸宗各异。一般以渐教和顿教判摄释迦一代的教法。所谓"渐",指说法的由浅入深阶梯。由渐到顿,即由小乘到大乘。 2.佛教语。指主张须经长期修习,才能把握佛教真理,即倡"渐悟"的教派。与主张"顿悟"的顿教相对。禅宗在诸派中属顿派;禅宗内部,北宗神秀侧重渐修,南宗慧能则提倡顿悟。 
- 102 . 旧教- 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后,称天主教为旧教。 
- 103 . 尽教- 1.听凭,不管。 
- 104 . 截教- 1.章回小说《封神演义》中虚构的一种宗教。与阐教对立。 
- 105 . 酒教- 1.见"酒酵"。 
- 106 . 孔教- 1.指孔子的学说主张。 2.认为儒家的学说主张与佛﹑道一样,具有宗教性质,故称之为"孔教"。 
- 107 . 进教- 1.犹赐教。 
- 108 . 景教- 1.基督教的支派。五世纪初叙利亚人聂斯托利所创。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波斯人阿罗本带其经典入长安,太宗诏准建寺传教。初称波斯经教,后称景教,其寺称波斯寺,天宝时改名大秦寺。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禁。 
- 109 . 浄教- 1.佛教。 
- 110 . 九流三教- 泛指宗教、学术中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 
- 111 . 科教- 科学教育:~片ㄧ~战线。 
- 112 . 就教- 请教;求教:移樽~ㄧ~于专家。 
- 113 . 拘教- 1.拘泥于礼教。 
- 114 . 考教- 1.指考察官吏的教化。 
- 115 . 匡教- 1.纠正指教。 
- 116 . 眷侍教- 1.旧时书信结尾自称谦词,表示亲戚关系并侍候承教。 
- 117 . 空教- 1.佛教语。以阐发般若经部诸法皆空为宗旨的教法。亦泛指佛教。 
- 118 . 礼教- 旧传统中束缚人的思想行动的礼节和道德。 
- 119 . 口教- 1.谓亲口训诲。 
- 120 . 阃教- 1.指后妃或妻妾的训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