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结尾能组哪些词
- 1 . 半夏- 1.药草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有长柄,初夏开黄绿色花。地下有白色小块茎,可入药,生用有毒,内服须限用。 2.稻品种名。详"半夏稻"。 3.仲夏。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有《半夏小集》。 
- 2 . 骜夏- 1.古乐章名。九夏之一。 
- 3 . 边夏- 1.边地少数民族与中原华夏族的并称。 
- 4 . 赤夏- 1.炎夏,盛夏。 
- 5 . 长夏- 1.指阴历六月。 2.指夏日。因其白昼较长﹐故称。 
- 6 . 齼夏- 1.谓夏季食欲减退。 
- 7 . 初夏- 1.夏季的第一个月。又称孟夏。 
- 8 . 楚夏- 1.南楚和诸夏。 
- 9 . 大冠子夏- 1.指汉代杜邺。 
- 10 . 邓中夏-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湖南宜章人。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参加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共产主义小组。1922年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次年领导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925年领导省港大罢工。曾任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江苏省委、广东省委书记。1933年被捕遇害。 
- 11 . 大夏- 1.周代"六舞"之一。相传本为夏禹时代的乐舞。 2.指夏季。 3.古国名。音译巴克特里亚(Bactria)﹐也叫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我国汉代称之为大夏。 4.古城门名。在洛阳﹐魏明帝所造。 5.国号。东晋十六国之一。匈奴族赫连勃勃所建﹐也称夏﹐为吐谷浑所灭。 6.国号。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称王后﹐国号称大夏。 7.国号。宋时党项族李元昊国号亦称大夏﹐史称西夏﹐为蒙古成吉思汗所灭。 8.大厦。 
- 12 . 东夏- 1.古代泛指中国东部。 2.金元之际的国名。金宣宗时,蒲鲜万奴据辽东自立,国号大真,历史上亦称东真。后降元;复叛,称东夏。元太宗时灭于元。参阅《元史·太祖纪》及《太宗纪》。 
- 13 . 度夏- 1. 过炎热的夏天。如:在度假胜地度夏。 
- 14 . 方夏- 1.指中国﹐华夏。与"四夷"相对。 
- 15 . 陔夏- 1.古乐章名。《九夏》之一。古代宴饮终了时奏。 
- 16 . 祴夏- 1.古代乐章《九夏》之一。 
- 17 . 构夏- 1.见"构厦"。 
- 18 . 膏夏- 1.木名。 
- 19 . 害夏- 1.苦夏。人体对夏季气候不适应,表现为精神倦怠,食欲不振,以至于身体消瘦。 
- 20 . 公夏- 1.复姓。孔子弟子有公夏首。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 21 . 广夏- 1.亦作"广厦"。 2.高大的房屋。 
- 22 . 函夏- 1.《汉书.扬雄传上》:"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函夏,函诸夏也。"后以"函夏"指全国。 
- 23 . 过夏- 1.度过夏天;避暑。 2.唐时举子下第后在京重新攻读以待再试。 
- 24 . 季夏- 1.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六月。 
- 25 . 华夏- 我国的古称。 
- 26 . 頀夏- 1.夏,《大夏》,禹乐名;頀,《大頀》,汤乐名。后亦指典雅的古乐。 
- 27 . 槐夏- 1.指夏季。槐树开花在夏季,故称。 
- 28 . 畿夏- 1.古指以京畿为中心的我国中原地区。 
- 29 . 黄农虞夏- 1.黄帝﹑神农﹑虞舜﹑夏禹的合称。 
- 30 . 九夏- 1.古乐名。 2.夏季,夏天。 3.九州华夏。 
- 31 . 旌夏- 1.古时乐舞所用的大旗。 
- 32 . 结夏- 1.佛教僧尼自农历四月十五日起静居寺院九十日,不出门行动,谓之"结夏"。又称结制。 
- 33 . 解夏- 1.佛教语。谓僧尼一夏九旬安居期满而散去。 
- 34 . 苦夏- 指夏天食量减少,身体消瘦。有的地区叫疰夏(zhùxià)。 
- 35 . 京夏- 1.犹华夏,谓全国。 
- 36 . 雷夏- 1.古泽名。即雷泽。其地当今山东菏泽东北面黄河南岸。 
- 37 . 拉夏- 1.方言。过夏。 
- 38 . 立夏- 交立夏节气;夏季开始:立了夏,把扇架ㄧ~了,天气一天一天地热起来。 
- 39 . 晾夏- 1.谓旧俗在农历三月上巳日起至立夏前曝晒纱葛之类的衣服。 
- 40 . 两夏- 1.见"两厦"。 
- 41 . 烈夏- 1.犹炎夏。 
- 42 . 每岁孟夏- 1. 每年初夏。兄弟姐妹中居长弟的称孟。引申开来,一个季节的开头也称孟,如孟春,孟夏。 
- 43 . 蛮夏- 1.蛮夷与华夏。泛指边远地区和中原地区。 
- 44 . 梅夏- 1.指初夏。因梅熟于夏初,故称。 
- 45 . 孟夏- 1.夏季的第一个月,农历四月。 
- 46 . 纳夏- 1.古乐章名。九夏之一。 
- 47 . 南夏- 1.泛指我国的南部。 
- 48 . 区夏- 1.诸夏之地,指华夏﹑中国。 2.指中原地区。 
- 49 . 破夏- 1.佛教语。僧人在夏季三月须安居静修,谓坐夏;坐夏期内出外谓"破夏"。 2.入夏。 
- 50 . 染夏- 1.染五色。 
- 51 . 齐夏- 1.古乐章名。九夏之一。 
- 52 . 清夏- 1.清和的初夏。 
- 53 . 三冬二夏- 犹言三两年。 
- 54 . 僧夏- 1.指僧尼受戒后的年数。夏,夏腊。 2.本谓僧尼于夏日就禅刹挂单,引申指寺庙。 
- 55 . 溽夏- 1.湿热的夏天。 
- 56 . 三夏- 1.旧称阴历四月为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合称三夏。亦指夏季的第三个月。 2.三个夏季,即三年。 3.古代乐曲《肆夏》﹑《韶夏》﹑《纳夏》的总称。 4.农业劳动中夏收﹑夏种﹑夏管的总称。 
- 57 . 叔夏- 1.周代"八士"之一。相传为掌管山泽的官员。 
- 58 . 慎夏- 1.谓夏天须自珍重。 
- 59 . 韶夏- 1.舜乐和禹乐。亦泛指优雅的古乐。 2.谓德行如舜禹那样光明伟大。 
- 60 . 时夏- 1.夏季。 
- 61 . 暑夏- 1.炎热的夏季。 
- 62 . 盛夏- 1.夏季最炎热的时候。 
- 63 . 首夏- 1.始夏,初夏。指农历四月。 
- 64 . 肆夏- 1.古乐章名。 2.泛指宴饮﹑迎送宾客之乐。 
- 65 . 送夏- 1.谓送别夏天。 2.旧俗嫁女之后,逢夏季赠送夏令用物给女与婿,谓之"送夏"。 3.指农家于夏忙结束后走访亲友。 
- 66 . 晩夏- 1.夏末。指农历六月。 
- 67 . 无冬历夏- 指一年到头。 
- 68 . 无冬无夏- 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 69 . 王夏- 1.周乐名。九夏之一,王出入时所奏。 
- 70 . 五夏- 1.古代郊庙乐曲《昭夏》《皇夏》《诚夏》《需夏》《肆夏》的合称。 
- 71 . 五冬六夏- 犹言不论寒暑。不管什么时候。 
- 72 . 咸夏- 1.函夏。指中原,全国。 
- 73 . 无间冬夏- 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同“无冬无夏”。 
- 74 . 舞夏- 1.即舞羽。 
- 75 . 消夏- 1.谓避暑。 
- 76 . 西夏- 朝代名。1038年,党项族领袖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建都兴庆(今宁夏银川东南)。因在宋的西北,历史上称为西夏。与宋、辽、金多次发生战争。1227年为蒙古所灭。 
- 77 . 小冠子夏- 指汉代杜钦。比喻眼睛不好的人。 
- 78 . 玄夏- 1.谓大殿。 
- 79 . 一夏- 1.一个夏季。 2.僧徒以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静修之期,谓之一夏。佛经中称为安居。见《翻译名义集.众善行法安居》。 
- 80 . 销夏- 1.消夏。解暑﹐避暑。 
- 81 . 歇夏- 1.犹歇伏。 
- 82 . 休夏- 1.谓夏日休闲。 2.指暑假。 
- 83 . 炎夏- 1.酷热的夏天。 
- 84 . 须夏- 1.见"须暇"。 
- 85 . 纁夏- 1.夏之别名。 
- 86 . 亚夏- 1.柯尔克孜语。万岁。 
- 87 . 阳夏- 1.指夏季。夏季阳气旺盛﹐故称。 
- 88 . 穾夏- 1.见"穾厦"。 
- 89 . 迎夏- 1.古代祭礼之一。古人以夏和五方之南﹑五色之赤相配应,故于立夏日,天子率百官出南郊祭赤帝,迎接夏季到来。 2.指每逢夏日。 
- 90 . 夷夏- 1.夷狄与华夏的并称。古代常以指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 2.指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 
- 91 . 阴夏- 1.向北背阳的宫殿。 
- 92 . 有夏- 1.指中国。有﹐词头。 2.夏代。有﹐助词。 
- 93 . 虞夏- 1.指有虞氏之世和夏代。 
- 94 . 游夏- 1.子游(言偃)与子夏(卜商)的并称。两人均为孔子学生,长与文学。见《论语.先进》。 
- 95 . 章夏- 1.古乐曲名。 2.尧乐《大章》和禹乐《大夏》的并称。 
- 96 . 早夏- 1.初夏。 
- 97 . 昭夏- 1.古乐章名。九夏之一。 2.比喻德行光明伟大。 
- 98 . 中夏- 1.指华夏;中国。 2.指中原地区。 3.夏季之中,指农历五月。后亦指盛夏。 
- 99 . 仲夏- 1.夏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五月。因处夏季之中,故称。 
- 100 . 朱夏- 1.夏季。 
- 101 . 诸夏- 1.周代分封的中原各个诸侯国。泛指中原地区。 2.指中国。 
- 102 . 蛀夏- 1.人至夏季﹐精神倦怠﹐胃纳不佳﹐称蛀夏。蛀﹐用同"疰"。 
- 103 . 族夏- 1.周代乐章名。为钟鼓乐九夏之一。 
- 104 . 坐夏- 1.佛教语。僧人于夏季三个月中安居不出,坐禅静修,称坐夏。其时正当雨季,亦称"坐雨安居"。具体日期因地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