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两组词
  4. 【两】开头能组哪些词

【两】开头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1.周文王弟虢仲虢叔的合称。

  • 2 . 害从轻

    把两项祸事进行比较,选取其中较轻的一项。

  • 3 . 害相较取其轻

    把两项祸事进行比较,选取其中较轻的一项。

  • 4 .

    西汉和东汉的合称。

  • 5 . 好并一好

    1.犹言两好合一好。

  • 6 . 好合一好

    1.谓双方都有友好的态度和行动而构成两者间的良好关系。

  • 7 . 合公司

    由无限责任股东和有限责任股东共同组成的公司。特点是:无限责任股东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代表公司管理业务,对公司债务负连带无限清偿责任;有限责任股东不管理公司业务,对公司债务负有限责任,即以其出资额为限。

  • 8 . 合股份公司

    1.即两合公司。

  • 9 . 合土

    1.由半砂半泥的河流淤积物形成的具有中上等肥力的土壤。宜种植冬小麦﹑棉花﹑玉米﹑高粱﹑大豆等作物。

  • 10 .

    1.兵营左右门。 2.借指守卫营门的军士。 3.友好的两方。

  • 11 .

    1.战国秦汉时,黄河自今河南武陟县以下东北流,经山东省西北隅北折至河北沧县东北入海,略呈南北流向,与上游今晋陕间的北南流向一段东西相对,当时合称"两河"。 2.唐安史之乱后,称河南河北二道为两河。 3.宋称河北河东地区为两河。

  • 12 . 河流域

    即“美索不达米亚”(1172页)。

  • 13 . 极管

    1.电子元件名。具有一个阴极和一个阳极的电子管或晶体管。

  • 14 . 极世界

    与“多极世界”相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成为支撑世界上两大对峙集团的两极。

  • 15 .

    1.两个"己"字的图形。

  • 16 .

    1.诉讼双方所立的契券。

  • 17 .

    1.《易》"既济"﹑"未济"两卦的合称。

  • 18 .

    1.谓天地之间。指人间。

  • 19 . 肩担一口

    身上只有一张需要吃东西的嘴。形容极端贫穷,一无所有。

  • 20 . 肩荷口

    犹言两个肩膀扛张嘴,比喻只会吃饭不会干事。

  • 21 .

    1.兼具两方面;两方面兼而有之。

  • 22 .

    1.长安国子监和洛阳国子监的合称。

  • 23 .

    清初江南省和江西省合称‘两江’,康熙后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两省,三省地区仍沿称两江。

  • 24 . 角丱

    1.犹两丱。古代儿童的发式。

  • 25 . 脚规

    绘图仪器,有两个可以开合的脚,上端固定在一个轴上,有分线规和圆规两种。

  • 26 . 脚狐

    1.喻狐媚无耻的人。

  • 27 . 脚货

    1.对人的蔑称。

  • 28 . 脚居间

    方言。犹言中间人。多指婚姻介绍人。

  • 29 . 脚兽

    1.象野兽一样的人。

  • 30 . 脚书橱

    指读书很多但不善于应用的人。

  • 31 . 脚羊

    1.指被当作食物吃的人。

  • 32 . 脚野狐

    比喻奸诈的人。

  • 33 .

    1.宫廷的东﹑西阶梯。主人走东阶,客人走西阶。 2.犹言君臣。

  • 34 .

    1.犹两截。指古代劳动人民穿的短衫和裤子。

  • 35 .

    1.指张伯喈张仲喈兄弟。详"两楷"。

  • 36 .

    1.唐代首都长安的横街和朱雀大街的合称。横街北侧是宫城,为皇室所居﹑宫廷所在,南侧是皇城,为百官署衙所在。朱雀大街纵贯全城,在皇城的一段称承天门街(又称"天街")。(1)指朝廷和官署所在。《新唐书.李德裕传》:"又罢京兆筑沙堤﹑两街上朝卫兵。"(2)泛指权贵和士大夫所居之繁华处所。唐李洞《赠三惠大师》诗:"诏落五天开夏讲,两街人竞礼长眉。"唐孙棨《<北里志>序》:"然率多膏粱子弟,平进岁不及三数人,由是仆马豪华,宴游崇侈,以同年俊少者为两街探花使,鼓扇轻浮,仍岁滋甚。"宋杨万里《迓使客夜归》诗:"水与天争

  • 37 . 节棍

    1. 用生牛皮或尼龙绳连接的两节硬木棍。

  • 38 . 截门

    1. 横分上下两截的门,下截可以关闭而上截开着。

  • 39 . 截人

    1.言行不一之人。 2.前后不一之人。

  • 40 .

    1.指双方的心思﹑责任心。 2.指双方的感情﹑情意。

  • 41 .

    指双方都愿意。

  • 42 . 情缱绻

    缱绻:形容情意深厚。比喻男女相爱,情意缠绵,不忍离散。

  • 43 .

    顾全两个方面:~其美ㄧ想个~的办法。

  • 44 . 全其美

    美:美好。指做一件事顾全到双方,使两方面都得到好处。

  • 45 . 权分离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简称。在所有权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资料所有者将经营权委托给他人使用。如地主将土地租给农民耕种;资本家委托总经理经营企业。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由两权统一走向两权分离,即国家仍拥有企业中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企业则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和独立法人。实行两权分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

  • 46 . 权分立

    1.政治学名词。指行政权与立法权各自独立。

  • 47 .

    1.双方各自责让。

  • 48 . 人合穿一条裤子

    1.比喻两人看法相同﹑行动一致。多用于贬义。

  • 49 .

    1.两条刀锋。

  • 50 . 刃矛

    1.古代兵器之一种。

  • 51 . 刃相割,利钝乃知

    利:锋利;乃:才。两把刀子交锋之后,才能知道哪把快哪把钝。比喻只有把两种学说、观点放在一起比较,才能判定是非曲直。

  • 52 . 如直

    1.谓不论国家治乱,个人均象箭一样,直道而行。典出《论语.卫灵公》:"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 53 .

    1.几个。表示少量。

  • 54 .

    1.两者都好。

  • 55 .

    1.双方都受到损伤。

  • 56 . 上领

    1.内有衬领的衣领,便于拆洗。

  • 57 .

    1.言语反复,前后不一。 2.毁誉,两种评价不一。 3.搬弄是非;挑拨离间。

  • 58 .

    1.春秋鲁之周社和亳社的合称,两社之间是朝廷处理政务的地方。

  • 59 . 审终审制

    诉讼案件最多经过两级法院审判即告终结的制度。中国从1954年起实行这个制度。对于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判决或裁定,当事人如果不服,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人民检察院如认为有错误,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抗诉。上一级人民法院作出的第二审判决或裁定,就是终审的判决或裁定。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第一审判决或裁定,也是终审的判决或裁定。

  • 60 .

    1.汉初,叔孙通为刘邦定朝仪,使征鲁地诸生三十余人,有两生不肯行,谓叔孙通所为不合于古。叔孙通笑其为真鄙儒,不知时变。后以"两生"喻指熟谙礼乐典籍而不知权变的人。

  • 61 .

    1.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合称。为唐代最高国务机构。

  • 62 . 石弓

    1.用两石的力量才能拉开的弓。石,古代重量单位。亦泛指弓。

  • 63 . 世为人

    好象重新来到人间。形容在非常危险的情况中幸存下来。

  • 64 .

    1.唐长安城中东市﹑西市的合称。隋名东市曰都会,西市曰利人。

  • 65 . 事家

    1.犹言对头,敌人。

  • 66 . 势下

    1.两旁;两边。

  • 67 .

    1.同时看两件事物。

  • 68 .

    ①(~儿)指本领或技能:有~儿ㄧ留~儿ㄧ给大家露~。 ②指相对的两个方面的手段、办法等:领导工作得~抓ㄧ为防不测做~准备。

  • 69 . 手加额

    1.双手放在前额上。古人表示庆幸的一种手势。

  • 70 . 手空空

    形容人手头很紧,一个钱也没有。

  • 71 . 手抓

    对于具有对立统一关系的两方面工作同时抓紧去做,使之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工作方针。如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硬一手软”不符合两手抓的要求。

  • 72 . 手攥空拳

    1.形容一无所有。

  • 73 .

    1.汉疏广与其侄疏受的合称。广为太傅,受为少傅,因年老同时主动辞官,受到人们尊重。

  • 74 . 输户

    1.即两税户。

  • 75 .

    1.巷门两侧的房屋,古时庶民学舍所在。

  • 76 . 鼠斗穴

    比喻敌对双方在地势险狭的地方相遇,只有勇往直前的才能获胜。

  • 77 .

    1.即两川。

  • 78 .

    1.夏税和秋税的合称。唐德宗时杨炎作两税法,并租庸调为一,令以钱输税。夏输不超过六月,秋输不超过十一月,故称两税。 2.见"两税法"。

  • 79 . 税法

    1.唐德宗建中年间开始实行的新赋税法。因税分夏秋两季缴纳,故称。两税法是唐代后期直至明代中叶田赋制度的基础。

  • 80 . 税户

    1.依两税法纳税的人家。

  • 81 . 税使

    1.唐代掌管夏﹑秋两税事务的长官,系临时派遣,多以盐铁转运使兼任。

  • 82 .

    1.战国时鲁仲连说新垣衍而使秦退军五十里,又致书守聊城的燕将而克聊城。后以"两说"指鲁仲连。说,劝说别人听从自己的意见。

  • 83 .

    1.明清两代对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的合称。两司是一省的最高官署,布政使司管民政,按察使司管刑名。两司最高长官是布政使和按察使。

  • 84 . 司马

    指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和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司马迁的《史记》,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作,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代称之为“文章西汉两司马”。

  • 85 .

    1.北宋和南宋的合称。

  • 86 . 同心

    1.词牌名。此调有三体,仄韵创自柳永,平韵创自晏几道,三声叶韵创自杜安世。 2.曲牌名。北曲入高大石角只曲,套曲入高大石角。

  • 87 .

    (~儿)①这一头和那一头;事物相对的两端:梭的形状是中间粗,~儿尖ㄧ抓~儿,带中间。 ②双方;两方面:这件事~都满意。 ③两个地方:家里地里~儿照顾不过来。

  • 88 . 头白面

    白面:面粉,比喻糊涂或被人蒙骗。对两头都掩饰、隐瞒。形容作事情表里不一,两面糊弄,两头讨好。

  • 89 . 截事

    1.两回事;不一样的事。

  • 90 .

    1.国家疆域的南北界限。 2.借指两戒之内的全境。 3.谓分成不相统属的两部分。

  • 91 . 界会子

    1.即会子。南宋通行于南方部分地区的纸币。因其易污损﹑伪造,故以三年为一界,限量发行,到期以新币换旧币。后因通货膨胀,一界之中通行两界之币,遂有此称。

  • 92 .

    1.即比目鱼。

  • 93 .

    1.两者都完结。 2.引申为双方有矛盾。 3.两者都完成。

  • 94 .

    西晋和东晋的合称。

  • 95 .

    1.北宋时,翰林学士直舍在皇宫北门两侧,因以"两禁"借指翰林院。禁,宫禁。

  • 96 .

    1.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周代的镐京和雒邑。 2.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汉﹑唐的长安和洛阳。 3.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宋代的开卦府和河南府。 4.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元代的大都和上都开平。 5.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北京和南京。 6.借指两汉。

  • 97 .

    1.北魏时荆州和东荆州的合称。

  • 98 .

    1.两次参加科举考试。

  • 99 .

    1.《太平御览》卷三九六引汉应劭《风俗通》:"陈国张伯喈弟仲喈妇炊于灶下,至井上,谓喈曰:'我今日妆好不?'伯喈曰:'我伯喈也。'妇大惭愧。其夕时,伯喈到更衣,妇复遂牵其背曰:'今旦大误,谓伯喈为卿。'答曰:'我故伯喈也。'"后遂以"两喈"比喻孪生兄弟状貌极其相似,难以辨认。

  • 100 .

    ①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两者都可以:模棱~ㄧ这种会议参加不参加~。 ②可能这样,也可能那样;两者都可能:行不行还在~哪!

  • 101 . 可之言

    两可:可彼可此,态度暧昧。不肯明确表示自己态度的言论和意见。

  • 102 .

    1.指夫妇二人。

  • 103 . 口儿

    两口子:小~ㄧ老~。

  • 104 . 口子

    指夫妻俩:~和和美美地过日子。

  • 105 .

    1.双方。

  • 106 . 来子

    1.有两个父亲的人。比喻受两种意见左右﹑拿不定主意的人。

  • 107 . 赖子

    1.无赖。

  • 108 . 肋插刀

    两边肋骨插上刀,表示不怕死。比喻承担极大的牺牲。

  • 109 . 泪汪汪

    汪汪:眼睛里充满泪水的样子。两只眼睛里都是泪水。形容心里极为哀苦。

  • 110 .

    1.犹言双方免礼。

  • 111 .

    两个方面同时并存:势不~。

  • 112 .

    两方面都得到便利或利益:劳资~。

  • 113 . 利俱存

    对双方有利,就可以都存在。

  • 114 .

    1.脸上两颧附近的部位。

  • 115 .

    1.见"两梁冠"。

  • 116 . 梁冠

    1.古代博士和某些高级文官所戴的一种帽子。用缁布做,有两道横脊。

  • 117 . 头大

    1.原谓不分妻妾,引申为和妻子处于同等地位的妾。

  • 118 . 头担心

    指人心挂两头,不能平静。

  • 119 . 头和番

    指两面拨弄、搅和。

  • 120 . 头虺

    1.即两头蛇。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