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练组词
  4. 【练】开头能组哪些词

【练】开头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训练技能;练习功夫,有时特指练气功或武功:~房ㄧ演员坚持~ㄧ练过几年功,有两下子。

  • 2 . 功十八法

    民间流行的医疗保健体操。由防治颈肩痛、腰背痛和臀腿痛三套练功法,共十八节动作组成。简单易行,具有通经活血、调节神经和肌肉系统功能的功效。

  • 3 .

    1.厚缯或粗布之冠。古礼亲丧一周年祭礼时着练冠。

  • 4 .

    1.亦作"练核"。 2.精细务实;精心考查。

  • 5 .

    1.古礼亲丧小祥后所着之练衣。用黄里红饰,故名。见《礼记.檀弓上》。

  • 6 .

    1.即楝花。

  • 7 .

    ①练习写作。 ②练习写字。

  • 8 . 兵秣马

    训练士兵,喂饱战马。指作好战斗准备。

  • 9 .

    1.白绢似的水波。

  • 10 .

    1.熟帛。谓煮练过的帛。 2.大帛。谓粗疏之缯帛。

  • 11 .

    1.指文才练达。

  • 12 .

    1.精选的优质材料。练,通"拣"。 2.拳勇有力之材。

  • 13 .

    1. 训练队列,操练队列,包括立正、稍息、转体及行进间步法等科目。如:上午练操。

  • 14 . 川三老

    1.明代继归有光之后以文着称的三位老人。

  • 15 .

    〈书〉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老成。

  • 16 . 达老成

    老练稳重。

  • 17 .

    1.白色熟绢制的带子。

  • 18 .

    1.炼丹。

  • 19 .

    1.练与禫,均古祭礼名。练为小祥之祭,禫为除服之祭。古礼禫祭之月有二说:汉郑玄以二十五月为大祥,二十七月而禫,二十八月而作乐。三国魏王肃以二十五月为大祥,其月为禫,二十六月而作乐。见《仪礼.士虞礼》﹑《礼记.檀弓上》"孟献子禫"孔颖达疏。亦用作丧家祭礼的统称。

  • 20 .

    1.清代于正规军以外,就地征选丁壮训练成地方武装,谓之团练,其兵丁称"练丁"。

  • 21 .

    参加游行或检阅之前练习队形、步伐等。

  • 22 .

    1.南朝梁武帝萧衍的小字。

  • 23 .

    1.古代亲丧一周年的祭礼。又称"小祥"。

  • 24 .

    1.精兵。

  • 25 .

    1.训练挑选。

  • 26 .

    1.佛教语。修练戒行。

  • 27 .

    1.白色的头巾。

  • 28 .

    1.犹精研。

  • 29 .

    1.练成。

  • 30 .

    1.锤炼文句。

  • 31 .

    1.清代军队编制的名称。清代练军之创建,酝酿于咸丰年间。同治元年于天津创练洋枪队。二年,以直隶额兵酌改练军。四年,兵部﹑户部诸臣会议选练直隶六军,始定练军之名。各省练兵乃踵行之。练军虽在额设制兵内选择,而营哨饷章均按湘淮军制,与防军相同。练军驻屯于通都重镇,其作用亦与防军相同。光绪中叶后,防﹑练军均改为巡防队。光绪﹑宣统之间又改为陆军。参阅《清史稿.兵志三》。

  • 32 .

    1.洁白貌。

  • 33 .

    1.洁白明净。

  • 34 .

    1.漂染过的僧衣。借指僧人。

  • 35 .

    1.绢袋。

  • 36 .

    1.纺织物精练和漂白的总称。也就是退浆﹑精练﹑漂白﹑丝光等加工过程的统称。

  • 37 .

    1.指习静呼吸以求长生之术。

  • 38 .

    1.练达博洽。

  • 39 .

    1.鸟名。属鸣禽类,体似鸲鹆而小。雄鸟有羽冠,尾部有两根长羽毛,头部黑色,发蓝色的光,背部深褐色。腹部白色。雌鸟背部和头部均褐色,羽冠不显着,尾部无长羽毛。生活在树林或竹林中,为捕食害虫的益鸟。其肉可以入药,能益气治风疾。以雄鸟尾羽特长,如拖练带,故又有带鸟﹑绶带鸟﹑寿带鸟﹑拖白练等异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三.练鹊》。

  • 40 .

    1.见"练裙"。

  • 41 . 裙子

    1.《南史.任昉传》载昉子西华"冬月着葛帔綀裙"。"綀"误为"练",后因谓贫穷之人为"练裙子"。

  • 42 .

    1.煮练丝麻加以染色。 2.练染过的布帛。

  • 43 .

    1.选择日期。练,通"拣"。

  • 44 .

    1.精锐。

  • 45 .

    1.佛教语。即阿兰若。梵语?ranya的音译。意为寂静处。原指僧侣修行处,后指佛寺。

  • 46 .

    1.美色。 2.指修练得道者的美好容色。 3.指白色。

  • 47 .

    1. 以歌曲或讲演练习嗓音器官。

  • 48 .

    1.炼师。旧称德行高超的道士。

  • 49 .

    1.中医治疗外肿的一种药物。

  • 50 .

    1.熟知。

  • 51 .

    1.竹实。以色白,故名。

  • 52 .

    1.精兵。 2.训练士兵。 3.选拔士兵。

  • 53 .

    1.熟谙世事。

  • 54 .

    1.琢磨修饰。多用于文辞。

  • 55 .

    (~儿)练习做活儿技能:初学裁缝,先做点儿小孩儿衣服练练手。

  • 56 .

    1.熟练。

  • 57 .

    1.白色佩巾。

  • 58 .

    1.未染色的熟丝。

  • 59 .

    1.白绢。

  • 60 .

    1.比喻像白练飘动般的波纹。

  • 61 .

    ①学习或练习武艺:~强身。 ②学习或练习军事技术:民兵利用生产空隙~。 ③泛指学习或练习各项技术:各行各业都在开展技术~。

  • 62 .

    1.熟悉。

  • 63 .

    ①反复学习,以求熟练:~心算 ㄧ~写文章。 ②为巩固学习效果而安排的作业等:~题ㄧ~本ㄧ做~ㄧ交~。

  • 64 . 习曲

    一种专为乐器演奏的技术训练而编写的乐曲,常具有明确、特定的训练意图,如练习演奏八度、颤音、快速弹奏、琶音等。另有供艺术表演的练习曲,兼具炫技性与音乐的深刻表现力,如肖邦的钢琴练习曲。

  • 65 . 习曲线

    也称“学习曲线”。表示练习次数(或时间)同练习成绩间关系的曲线。一般以横坐标轴表示练习次数,纵坐标轴表示练习成绩。练习曲线的形状因练习内容、练习方法、练习者能力等不同而异,但其形成过程中有共同趋势,即出现高原期。

  • 66 . 习生

    1.旧时银行﹑公司﹑商店等单位中雇用的类似学徒的低级职工。

  • 67 .

    1.小祥与大祥。均古代祭礼。

  • 68 .

    1.明末为练兵所需军饷而征收的一种苛税。崇祯十二年下令抽练边兵和加练民兵,于是加征田赋每亩练饷银一分,全国共征收七百三十万两。与辽饷﹑剿饷当时并称为"三饷"。见《明史.食货志二》。 2.清代练兵的军需费用。

  • 69 .

    1.佛教语。谓修练戒行。

  • 70 . 行尼

    1.佛教指修练戒行的比丘尼。

  • 71 .

    1.方士修炼形体,以求超脱成仙。

  • 72 . 形术

    1.道教谓修炼形体,以期脱胎换骨,位登仙品。

  • 73 .

    1.谓精诚专一,操守坚贞。

  • 74 .

    1.用经过煮练加工的布所制之衣。古礼,亲丧小祥可着练布衣冠。 2.白色布衣。

  • 75 .

    1.始建于清同治初年的军队编制。详"练军"。

  • 76 .

    1.指日﹑月﹑水波等的白色光影。

  • 77 .

    1.清代地方武装团练﹑乡勇等的统称。

  • 78 .

    1.谓以白布担架扛抬。

  • 79 .

    1.训练检阅。

  • 80 .

    1.犹精选。

  • 81 .

    1.白色缯帛。

  • 82 .

    1.古代方士谓通过修练而返朴归真。

  • 83 .

    1.经过练制的红色(丝弦)。 2.谓练朱丝以为弦。

  • 84 .

    1.古代练祭时所立的神主。奉祀于祖庙。

  • 85 . 子嘴

    1.方言。顺口溜。民间流行的一种曲艺形式。

  • 86 .

    1.染成紫色的缯帛。

  • 87 .

    1.推敲诗文中的用字遣词。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有《练字》篇。 2.练习写字。

  • 88 .

    1.精兵。 2.操练兵卒。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