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鼎组词
  4. 【鼎】结尾能组哪些词

【鼎】结尾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宝

    1.古代的鼎。原为炊器,后以为政权的象征﹐故称宝鼎。 2.香炉。因作鼎形,故称。 3.指鼎炉,道士炼丹煮药的炉子。

  • 2 . 拔山举

    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 3 . 拔山扛

    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 4 . 卜

    1.九鼎是古代传国重器,政权的象征。择定置放九鼎之所在,即意味定都于其地。后即沿用为定都之称。

  • 5 . 谗

    1.春秋鲁鼎名。

  • 6 . 馋

    1.谓茶叶不易出汁。

  • 7 . 毚

    1.鼎名。即春秋时鲁国所铸谗鼎。

  • 8 . 铛

    1.古代一种有足的大锅。有时用作烧杀人的刑器。

  • 9 . 崇

    1.鼎名。古代宝器。一说为周时崇国之鼎;一说为春秋时鲁国之鼎,即谗鼎。

  • 10 . 爨

    1.犹沸鼎。

  • 11 . 大烹五

    烹:烧煮。古代祭礼,后用以指吃特别美味的饭食。形容生活奢华。

  • 12 . 大名

    鼎鼎:盛大的样子。形容名气很大。

  • 13 . 丹

    1.炼丹用的鼎。

  • 14 . 调

    1.烹调食物。 2.喻任宰相治理国家。语本《韩诗外传》卷七﹕"伊尹﹐故有莘氏僮也﹐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其遇汤也。" 3.指治理国家的才能。

  • 15 . 调羹

    1.喻治理政事。

  • 16 . 奠

    1.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历商至周﹐都作为传国重器﹐置于国都。后因以称定都或建立王朝为"奠鼎"。

  • 17 . 调九

    1.喻执掌大政。

  • 18 .

    盛大:~大名。

  • 19 . 定

    〈书〉相传禹铸九鼎,为古代传国之宝,保存在王朝建都的地方。后来称定都或建立王朝为定鼎。

  • 20 . 汾阴

    1.即汾鼎。

  • 21 . 分

    1.谓三分天下而雄据一方。

  • 22 . 郜大

    1.见"郜鼎"。

  • 23 . 郜

    1.春秋郜国造的宗庙祭器,以为国宝。后被宋国取去。宋又将此鼎贿赂鲁桓公,桓公献于太庙。亦称"郜大鼎"。

  • 24 . 方

    1.两耳四足的方形饪食器。商周时代流行并多用作祭器﹐如考古出土的兽面乳钉纹方鼎﹑司母戊方鼎﹑禾大方鼎等。

  • 25 . 负

    1.指伊尹背负鼎俎见汤,喻以烹调致汤王道之事。《史记.殷本纪》:"伊尹名阿衡。阿衡欲于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唐李白《送梁四归东平》诗:"殷王期负鼎,汶水起垂竿。"宋叶适《魏华甫鹤山书院》诗:"垂竿桐江笑短弱,负鼎莘野嫌豪粗。"后用以指辅佐帝王,担当治国之任。

  • 26 . 负公

    1.谓担任宰相职务。用殷相伊尹故事。

  • 27 . 沸

    1.盛着滚水的鼎。 2.比喻动乱的时局。 3.形容喧闹。

  • 28 . 覆

    1.犹覆餗。 2.指误事失职的权臣。

  • 29 . 焚香列

    焚:燃烧,点燃;列:排列。点起名贵的香,摆满很多的美味佳肴。形容生活阔气和讲究排场。

  • 30 . 干

    1.指商代伊尹以烹调事汤的故事。相传伊尹本系汤妃的陪嫁之臣,无由见汤,乃制作佳肴以献,乘机说汤,终佐汤取天下。事见《史记.殷本纪》。后因以"干鼎"指开国元勋。

  • 31 . 负衡据

    指身居高位,肩负重任。

  • 32 . 赴

    1.谓跳入汤镬而死。

  • 33 . 甘

    1.鼋的别名。

  • 34 . 雊雉升

    1.殷高宗祭成汤﹐野雉飞登祭鼎而鸣的故事。古代认为是变异之兆。

  • 35 . 鹄

    1.《楚辞.天问》"缘鹄饰玉,后帝是飨"汉王逸注:"后帝,谓殷汤也。言伊尹始仕,因缘烹鹄鸟之羹,修玉鼎以事汤。汤贤之﹐遂以为相也。"后因以"鹄鼎"指佳肴。

  • 36 . 观

    1.谓觊觎王位。

  • 37 . 槐

    1.比喻三公或三公之位。亦泛指执政大臣。槐,指三槐;鼎,国之重器,又有三足。

  • 38 . 函牛

    1.见"函牛之鼎"。

  • 39 . 函牛之

    1.大鼎。

  • 40 . 汉

    1.汉代的鼎。为国之重器。亦用以指汉代社稷。

  • 41 . 汉甘露

    1.汉宣帝所铸之鼎。

  • 42 . 鸿

    1.大鼎。

  • 43 . 曶

    1.西周中期青铜器。高二尺,围四尺,深九寸,款足作牛首形。原器已亡,今仅存铭文四百零三字。记周王对曶的策命,曶与其他贵族进行奴隶交易和诉讼事。见清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

  • 44 . 和

    1.谓调味。古以盐﹑梅调味,因以"和鼎"指盐﹑梅。 2.比喻辅佐君主的宰臣。

  • 45 . 鹤

    1.犹鹄鼎。比喻皇家佳肴。

  • 46 . 黄芽

    1.指炼丹的鼎。

  • 47 . 璜

    1.古鼎名。

  • 48 . 击钟陈

    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 49 . 晋

    1.鲁昭公二十九年,晋国大夫赵鞅和荀寅把前执政范宣子所制的刑法刻铸在鼎上,公之于众。后遂以"晋鼎"指代国法。

  • 50 . 金

    1.黄金炊具。 2.为鼎类炊具的美称。 3.特指道士炼丹之鼎炉。 4.借指炼丹或炼丹之术。 5.指九鼎。古代传说夏铸九鼎﹐奉为传国之宝。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铭箴》﹕"夏铸九牧之金鼎﹐周勒肃慎之楛矢。"《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旄头玩其金鼎﹐典午失其珠囊。"后亦用以喻指国家宰辅大臣。 6.鼎形的金香炉。

  • 51 . 九

    ①古代传说夏禹铸了九个鼎,象征九州,成为夏、商、周三代传国的宝物。 ②比喻分量极重:一言~。

  • 52 . 九三

    1.炼丹的鼎。

  • 53 . 九转

    1.炼丹的鼎。

  • 54 . 扛

    举起大鼎:力能扛鼎。也形容孔武有力:扛鼎揭旗之士。

  • 55 . 列

    1.谓陈列置有盛馔的鼎器。古代贵族按爵品配置鼎数。

  • 56 . 匡

    1.《汉书.匡衡传》:"诸儒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服虔曰:'鼎犹言当也,若言匡且来也。'应劭曰:'鼎,方也。'张晏曰:'匡衡少时字鼎,长乃易字稚圭。世所传衡与贡禹书,上言'衡敬报',下言'匡鼎白',知是字也。'服﹑应二说是也。贾谊曰'天子春秋鼎盛',其义亦同,而张氏之说盖穿凿矣。假有其书,乃是后人见此传云'匡鼎来',不晓其意,妄作衡书云'鼎白'耳。字以表德,岂人之所自称乎?今有《西京杂记》者,其书浅俗,出于里巷,多有妄说,乃云匡衡小名鼎,盖絶知者之听。"后世多

  • 57 . 孔

    1.正考父庙之鼎。正考父系孔子先祖。《左传·昭公七年》:"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共,故其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其共也如是。"杜预注:"考父庙之鼎。"

  • 58 . 力能扛

    扛: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鼎:三足两耳的青铜器。形容气力特别大。亦比喻笔力雄健。

  • 59 . 窥

    1.犹问鼎。谓阴谋篡国。

  • 60 . 梁

    1.谓南朝梁江山。鼎,三代以九鼎为传国之宝,因以象征国家。

  • 61 . 牢

    1.指盛牲肴的食鼎。

  • 62 . 炉

    1.炉灶与鼎。炼丹用具。多借指内丹家所说的丹田。 2.借指炼丹。 3.指庐山香炉峰。

  • 63 . 龙

    1.以龙为饰之鼎。 2.《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下迎黄帝。"后因以"龙鼎"为帝王崩殂之典。

  • 64 . 鸣钟列

    钟,打击乐器,泛指一般乐器;鼎,盛物食器。谓用食时身边响着乐器,眼前列着鼎器。后形容古代贵族高官生活的豪奢。

  • 65 . 鸣钟食

    钟,打击乐器,泛指一般乐器;鼎,盛物食器。谓用食时身边响着乐器,眼前列着鼎器。形容古代贵族高官生活的豪奢。

  • 66 . 毛公

    西周晚期青铜器。清道光末年在陕西岐山出土。鼎上有铭文四百七十九个字,记述了周宣王告诫和褒赏臣下毛公fe43的事情。是中国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现藏台湾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 67 . 南公

    1.西周初期青铜器。清道光年间在陕西省岐山礼村出土,为南公之孙盂所造,故称。或称"盂鼎"。详"盂鼎"。

  • 68 . 铭

    1.在钟鼎等器物上刻铸文辞。引申为建功立业﹐以传后世。

  • 69 . 梅文

    清代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字定九,号勿庵,安徽宣城人。著书八十余种,后人编成《梅氏丛书辑要》六十卷。天文著作主要介绍《崇祯历书》和《大统历》;数学著作主要介绍当时流传的中、西方算法,在正多面体和球面三角学方面有创见。

  • 70 . 盘

    1.盘和鼎的并称。古代建功立业,常刻辞于盘鼎以记之。因以指功勋的记载。

  • 71 . 拿

    1.见"拿大顶"。

  • 72 . 庖

    1.《韩非子.难言》:"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因以"庖鼎"喻贤臣。

  • 73 . 牛

    1.可容一牛的鼎。语本《淮南子.诠言训》:"夫函牛之鼎沸,而蝇蚋弗敢入。"高诱注:"函牛,受一牛之鼎也。" 2.谓饭牛负鼎。指伊尹负鼎勉汤称王和百里奚饭牛车下之事。后以"牛鼎"借指远大的抱负。 3.鼎名。其足饰形似牛首。

  • 74 . 铅

    1.炼丹炉。铅为道家炼丹的主要原料﹐故名。亦借指道家修炼之事。

  • 75 . 陪

    1.加鼎。即宴会时正菜之外的加菜。

  • 76 . 破

    1.传说夏禹铸九鼎以象九州,后因奉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因以"破鼎"借指亡国。

  • 77 . 窃

    1.谓窃位。古代以鼎为立国重器﹐因喻王位﹑帝业。

  • 78 . 染指于

    鼎:古代用青铜制成的炊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把手指伸到鼎里蘸点汤。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

  • 79 . 迁

    1.犹迁都。 2.易代;亡国。

  • 80 . 潜图问

    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向王孙满问鼎,有觊觎周室之意。比喻暗地里企图篡夺。

  • 81 . 燃

    1.谓烧锅做饭。

  • 82 . 饪

    1.亦作"餁鼎"。 2.烹饪的鼎。比喻朝廷大政。

  • 83 . 三

    1.古代祭礼,因等级而异制,士用三鼎,大夫用五鼎。 2.相传黄帝作三宝鼎。象天﹑地﹑人。见《汉书.郊祀志上》。

  • 84 . 山林钟

    山林:指隐居;钟鼎:古代的乐器钟和盛食物的鼎,这里比喻贵族生活。到朝廷做官和隐居山林。

  • 85 . 染

    1.染指于鼎。指尝味。

  • 86 . 三牲五

    原形容祭品丰盛。现形容食物丰富美好。

  • 87 . 三足

    1.三足之鼎。古为国家之重器。 2.如鼎之三足。

  • 88 . 桑杯石

    1.指木碗瓦锅。形容生活俭朴。

  • 89 . 沙

    1.用陶土和沙烧制的一种三脚锅。

  • 90 . 商衡周

    1.谓伊尹和周公。

  • 91 . 商彝夏

    夏商的青铜礼器。泛称极其珍贵的古董。

  • 92 . 商彝周

    彝、鼎: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等礼器。商周的青铜礼器。泛称极其珍贵的古董。

  • 93 . 神

    1.鼎的美称。上古帝王建立王朝时必铸新鼎作为立国的重器。《史记.封禅书》:"闻昔泰帝兴神鼎一,一者壹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汉焦赣《易林.渐之临》:"禹作神鼎,伯益衔指。斧斤既折,撞立独倚。"宋罗泌《路史.后纪一.太昊》:"﹝太昊﹞爰兴神鼎,制郊禅。"后世因以"神鼎"喻指皇位。 2.指道教炼丹药的鼎器。

  • 94 . 石

    1.陶制的烹茶用具。

  • 95 . 司

    1.官名。光禄勋的别称。光禄勋,秦为郎中令,汉武帝时改此名。职权较广。唐以后专管皇室祭品﹑膳食及朝廷宴会。

  • 96 . 舐

    1.《太平广记》卷八引晋葛洪《神仙传.刘安》:"八公使安登山大祭﹐埋金地中﹐即白日升天……时人传八公﹑安临去时﹐余药器置在中庭。鸡犬舐啄之﹐尽得升天。"后因以"舐鼎"喻攀龙附凤。鼎﹐指炼丹药之器。

  • 97 . 瓦棺篆

    瓦棺:古代用陶土制的葬具;篆鼎:铸有篆文的钟鼎。泛指古董、文物。

  • 98 . 台

    1.古称三公为台鼎,如星之有三台,鼎之有三足。语本汉蔡邕《太尉汝南李公碑》:"天垂三台,地建五岳,降生我哲,应鼎之足。"

  • 99 . 瓦

    1.陶制有耳有足的炊器。

  • 100 . 司母戊方

    1.商代晩期王室的祭器。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方形,四足,立耳,饰饕餮纹。通耳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达875公斤,为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也是古代世界青铜文化中仅见的。方鼎结构复杂,鼎身和四足是整体铸造,耳则是在鼎身铸成后再在其上安模﹑翻范﹑浇铸而成的。它集中反映了商晩期青铜器冶铸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鼎腹内壁铸铭文"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 101 . 吞九

    1.谓灭国。

  • 102 . 汤

    1.《史记.殷本纪》:"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后因以"汤鼎"称颂辅政的大臣。 2.商汤时所铸之鼎。 3.煮水烹食之器。

  • 103 . 下

    1.同"下碇"。

  • 104 . 问

    ①《左传·宣公三年》载:春秋时,楚国在周天子的疆土上阅兵,周天子派人慰劳楚军。楚王问鼎的大小轻重。鼎为传国之宝。楚王问鼎,有觊觎周王室之意。后因以“问鼎”称图谋王位: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 ②指夺取冠军:巴西足球队问鼎世界杯。

  • 105 . 五

    1.古代行祭礼时,大夫用五个鼎,分别盛羊﹑豕﹑肤(切肉)﹑鱼﹑腊五种供品。见《仪礼.少牢馈食礼》。 2.见"五鼎食"。

  • 106 . 王

    1.相传禹收九牧之金,铸为九鼎。三代时以为传国之宝器。后以"王鼎"谓帝业。

  • 107 . 文

    1.刻镂花纹的鼎。

  • 108 . 帷

    1.谓参与帷幄之谋﹑居于台鼎之位。

  • 109 . 卫

    1.春秋时卫国记载孔悝祖先功德的鼎。铭文见《礼记.祭统》。

  • 110 . 刑

    1.铸有刑法条文的鼎。

  • 111 . 羞

    1.盛有食物的鼎。

  • 112 . 夏

    1.即禹鼎。相传夏禹铸九鼎以象九州。其上镂山精水怪之形,使人以知神奸。参阅《左传.宣公三年》。

  • 113 . 璇

    1.亦作"琁鼎"。 2.指帝业。

  • 114 . 享

    1.犹鼎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奢排场。

  • 115 . 言重九

    形容说话有分量,比较比来九鼎也不算重。

  • 116 . 延

    1.倒覆的鼎。

  • 117 . 轩

    1.即轩辕鼎。喻王业﹑国运。

  • 118 . 轩辕

    1.古代传说中黄帝制造的鼎。事见《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宋王禹偁《筵上狂歌送侍棋衣袄天使》:"移典维扬日望还,轩辕鼎成飞上天。"后因称道教炼丹炉。

  • 119 . 茵

    1.茵和鼎是寝食之具。亦借指起居饮食。

  • 120 . 讯

    1.犹问鼎。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