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结尾能组哪些词
1 . 杯蛇
1.见"杯弓蛇影"。
2 . 白蛇
1.亦作"白虵"。 2.白色的蛇。 3.剑名。
3 . 巴蛇
1.古代传说中的大蛇。
4 . 笔走龙蛇
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5 . 笔底龙蛇
犹言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6 . 奔蛇
1.传说中一种能飞的蛇。 2.形容曲折。
7 . 长虺成蛇
虺:小蛇,毒蛇。指养奸遗患。比喻纵容敌人,听任其强大起来。而留下后患。
8 . 常山蛇
1.古代传说中一种能首尾互相救应的蛇。后因以喻首尾相顾的阵势。
9 . 拨草寻蛇
比喻招惹恶人,自找麻烦。
10 . 不辨龙蛇
辨:辨别,明察。是龙是蛇不加分辨。形容不分优劣,不识好坏。
11 . 蝉蛇
1.鳝鱼。蝉﹐通"鳝"。
12 . 长蛇
1.见"长蛇"。
13 . 赤縺蛇
1.见"赤练蛇"。
14 . 打草惊蛇
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15 . 赤练蛇
1.亦作"赤縺蛇"。亦作"赤楝蛇"。 2.蛇的一种。背部黑绿色,有赤色条纹和斑点,无毒,但性凶猛,好捕食蛙类。 3.比喻恶毒的人。
16 . 赤楝蛇
1.见"赤练蛇"。
17 . 赤蛇
1.赤色的蛇。古代以为祥瑞之物。
18 . 虫蛇
1.泛指蛇和其他虫类。 2.喻指异族异类的人。 3.谓虫蛇纠曲之状。比喻曲折钩连的书法。
19 . 楚相断蛇
1.汉贾谊《新书.春秋》载,春秋楚相孙叔敖,幼时遇两头蛇,恐他人又见,埋之,惧,谓其母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母曰:'无忧,汝不死。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以福。'人闻之,皆谕其能仁也。及为令尹,未治而国人信之。"汉刘向《新序·杂事一》亦记此事。后因以"楚相断蛇"喻人做好事必将得好报。
20 . 春蚓秋蛇
比喻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迹。
21 . 丹蛇
1.赤色的长蛇。古代诗文中多用于描述炎旱苦热。
22 . 地头蛇
1.指当地的强横无赖﹑欺压人民的坏人。
23 . 地土蛇
1.指给强盗作眼线的人。
24 . 斗蛇
1.典出《左传.庄公十四年》:"初,内蛇与外蛇斗于郑南门中,内蛇死。六年而厉公入。"后遂以"斗蛇"喻国家内乱。
25 . 飞蛇
1.传说中会飞的蛇。
26 . 恶龙不斗地头蛇
地头蛇:比喻称霸一方的人。比喻外来者尽管很厉害,也斗不过本地的恶势力。
27 . 毒蛇
有毒的蛇,头部多为三角形,有毒腺,能分泌毒液。毒蛇咬人或动物时,毒液从毒牙流出使被咬的人或动物中毒。蝮蛇、白花蛇等就是毒蛇。毒液可供医药用。
28 . 断蛇
1.见"断蛇"。
29 . 飞鸟惊蛇
像飞鸟入林,受惊的蛇窜入草丛一样。形容草书自然流畅。
30 . 燔鱼剸蛇
1.周武王伐纣至孟津,白鱼入舟,武王欲煮鱼以祭,被群臣劝止。见《尚书大传.大誓》。又汉高祖聚众起义时,曾夜行泽中,见有大蛇挡道,高祖毅然挥剑斩之。见《史记.高祖本纪》。后因以"燔鱼剸蛇"指代周武王﹑汉高祖起事。
31 . 蝠蛇
1.即蝮蛇。
32 . 封豕长蛇
封:大;封豕:大猪;长蛇:大蛇。贪婪如大猪,残暴如大蛇。比喻贪暴者、侵略者。
33 . 封豨修蛇
比喻贪暴者、侵略者。同“封豕长蛇”。
34 . 蝮蛇
1.亦作"蝮虵"。 2.蝮蛇科。头呈三角形﹐体色灰褐而有斑纹﹐口有毒牙。生活在平原及山野﹐以鼠﹑鸟﹑蛙等为食﹐也能伤人畜。毒腺的毒液可治麻风病。
35 . 弓蛇
1.汉应劭的祖父应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诣见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酒后便胸腹痛切,多方医治不愈。郴知其事,于故处设酒,杯中复有蛇。谓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即愈。事见汉应劭《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后因以"弓蛇"指人对事物的错觉。
36 . 弓影杯蛇
见“弓影浮杯”。犹言杯弓蛇影。形容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37 . 钩蛇
1.传说中的一种钩食人畜的怪蛇。
38 . 虺蛇
1.毒蛇。亦喻恶人。
39 . 黑蛇
1.黑色的蛇。 2.比喻铁杖。
40 . 恒山蛇
1.即常山蛇。古代传说指首尾相应之蛇,常用以喻首尾相应的阵法。
41 . 海蛇
1.爬行动物。是生活在海洋里的毒蛇。体细长,后端及尾侧扁。体黄色或橄榄色,全身具黑色环带55-80个。主要以鱼为食。肉可食并可入药,皮可制革或做琴膜。
42 . 骇龙走蛇
龙蛇被掠走。形容声势浩大。
43 . 黑花蛇
1.乌蛇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二.乌蛇》。
44 . 涸泽之蛇
老实人受欺负,奸诈的人玩弄手段得到好处。
45 . 黄颔蛇
1.亦称"黄喉蛇"。亦省称"黄颔"。 2.蛇名。
46 . 黄蛇
1.黄色的蛇。 2.传说故事中铜剑所变的蛇。
47 . 化蛇
1.古神话中的怪嘼。
48 . 画箧蛇
1.语本《大涅盘经.德五品》:"观身如箧,地水火风,四大毒蛇。"谓人身由"四大"假合而成,如四大毒蛇共居一箧。后因以"画箧蛇"喻虚幻易坏的人身。
49 . 画蛇
1.绘画蛇的形象。 2.指墙上的雕弓映照在酒杯中而形成的弯曲的影子。因形似蛇,故称。多用作武臣卧疾或赋闲之典。
50 . 黄喉蛇
1.见"黄颔蛇"。
51 . 活褥蛇
1.亦作"活褥虵"。 2.一种能捕鼠的蛇。
52 . 酒中蛇
1.汉应劭《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载:杜宣赴饮,见酒杯中似有蛇,酒后胸腹痛切,多方医治不愈。后知杯中之蛇为壁上赤弩照于杯中之影,病遂愈。《晋书.乐广传》亦有类似记述。后用"酒中蛇"为因疑虑而引起疾病之典实。
53 . 蛟蛇
1.蛟与蛇。 2.喻字迹。
54 . 金环蛇
1.毒蛇的一种。头颈部的背面黑色﹐全身有黑色和黄色相间环带﹐毒性大﹐吃小动物。
55 . 金蛇
1.亦作"金虵"。 2.金制的蛇。 3.蛇类之一种。体色金黄﹐故称。 4.比喻雷电之光。
56 . 举笏击蛇
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用手板将蛇打死。比喻有胆识。
57 . 惊蛇
1.喻笔墨飞舞。
58 . 烂死蛇
1.比喻纠缠在身的累赘。
59 . 礼度委蛇
礼度:礼数;委蛇:庄重而从容自得的样子。比喻彬彬有礼,不卑不亢。
60 . 窟里拔蛇
1.形容行动迟缓。
61 . 蝰蛇
1.一种毒蛇。有黑斑蝰﹑白蝰﹑青蝰等种类。
62 . 緑蛇
1.亦作"緑虵"。 2.绿色的蛇。传说中有一种灵蛇为绿色。汉末甄后入魏宫,宫庭有一绿蛇,口中恒有赤珠若梧子,不伤人。后每梳妆,蛇则盘结为髻形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见《说郛》卷三一引《采兰杂志》。 3.古代传说中的骏马名。
63 . 两头蛇
1.蛇之一种。无毒,尾圆钝,骤看颇象头,且有与头相同的行动习性,故名。古人传说见之者死。汉贾谊《新书·春秋》:"孙叔敖之为婴儿也﹐出游而还﹐忧而不食。其母问其故﹐泣而对曰:'今日吾见两头蛇﹐恐去死无日矣。'其母曰:'今蛇安在?'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见﹐吾已埋之也。'其母曰:'无忧﹐汝不死。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上》:"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下:"两头蛇﹐岭外多此类。时有如小指大者﹐长尺余﹐腹下鳞红皆锦文
64 . 鳞蛇
1.巨蟒名。
65 . 蟒蛇
1.一种无毒的大蛇。体长可达一丈以上﹐头部长﹐口大﹐舌的尖端有分叉﹐背部黄褐色﹐有暗色斑点﹐腹部白色﹐多产于热带近水的森林里﹐捕食小禽兽。肉可食﹐皮可制物。又称蚺蛇。
66 . 灵蛇
1.见"灵蛇"。
67 . 龙蛇
1.见"龙蛇"。
68 . 鸣蛇
1.见"鸣蛇"。
69 . 埋蛇
1.汉刘向《新序.杂事一》:"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后以"埋蛇"为善行仁爱之典。
70 . 蟠蛇
1.见"蟠虵"。
71 . 殴蛇
1.春秋鲁国地名。在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
72 . 髯蛇
1.亦作"髥蛇"。亦作"髯虵"。 2.岭南所产大蛇。可入药。
73 . 烹蛇
1.晋陶潜《搜神后记》卷十载:元嘉中,广州有三人共入山中伐木。忽见石窠中有二卵大如升,取煮之。汤始热,便闻林中如风雨声。须臾,有一蛇大十围,长四五丈,径来汤中衔卵去,三人无几皆死。后因以"烹蛇"为典,谓其事会招来祸殃。
74 . 盘蛇
1.见"盘蛇"。
75 . 褰鼻蛇
1.白花蛇的别名。
76 . 蕲蛇
1.蛇的一种,以产于湖北蕲春(旧蕲州)而得名。又名白花蛇。可制药。
77 . 强龙不压地头蛇
比喻实力强大者也难对付当地的势力。
78 . 蛐蛇
1.方言。即蛐蟮。
79 . 青蛇
1.亦作"青虵"。 2.青色的蛇。 3.古宝剑名。亦泛指剑。
80 . 石蛇
1.修堰时用若干竹笼置石,投水中以遏流,其形蜿蜒如蛇,因称。 2.一种化石。
81 . 蚺蛇
1.亦作"蚦蛇"。亦作"蚺虵"。
82 . 人蛇
<⒁>指偷渡的人。
83 . 蠕蛇
1.亦作"蝡蛇"。 2.传说中的蛇名。
84 . 三尺青蛇
1.喻剑。
85 . 桑根蛇
1.赤练蛇的别称。
86 . 神蛇
1.亦作"神虵"。 2.具有灵性的蛇。古代神话﹑传说认为蛇有灵性,能自身断而复续,且能兴云致雨,故以神称之。
87 . 射蛇
1.指南朝宋武帝刘裕称帝前射伤蛇王的传说。
88 . 蛇蛇
1.浅薄而自大貌。蛇﹐通"訑"。
89 . 水蛇
1.生活于水中的蛇。
90 . 双蛇
1.《后汉书.方术传下.许曼》﹕"曼少传峻学。桓帝时﹐陇西太守冯绲始拜郡﹐开绶笥﹐有两赤蛇分南北走。绲令曼筮之。卦成﹐曼曰﹕'三岁之后﹐君当为边将﹐官有东名﹐当东北行三千里。复五年﹐更为大将军﹐南征。'"后以"双蛇"指结印钮的两根绶带。
91 . 退食委蛇
1.谓退朝休息而从容自得。语本《诗·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朱熹集传;"退食,退朝而食于家也。自公,从公门而出也。委蛇,自得之貌。"
92 . 睡蛇
1.喻烦恼困扰﹑心绪不宁的精神状态。
93 . 铁钱蛇
1.一种状如蚯蚓的小蛇﹐无毒﹐又名盲蛇。分布于浙江﹑福建等地。
94 . 铁蛇
1.比喻铁鞭。
95 . 螣蛇
1.腾蛇。传说中一种能飞的蛇。
96 . 四脚蛇
1.蜥蜴的俗称。
97 . 素蛇
1.白蛇。特指汉高祖斩白蛇起义的白帝子。
98 . 岁在龙蛇
岁,岁星;龙,指辰;蛇,指巳。后指命数当终。
99 . 腾蛇
1.见"腾蛇"。
100 . 螳螂捕蛇
形容只要方法得当,敢于斗争,以弱制强。
101 . 文蛇
1.文彩斑烂的大蛇。
102 . 天蛇
1.星名﹐即腾蛇星。 2.毒虫名。
103 . 土骨蛇
1.见"土虺蛇"。
104 . 土虺蛇
1.亦称"土骨蛇"。亦称"土脚蛇"。 2.蝮蛇的俗称。常省称为"土虺"。
105 . 土脚蛇
1.见"土虺蛇"。
106 . 王蛇
1.蟒蛇。一种无毒的大蛇。
107 . 逶蛇
1.见"逶迤"。
108 . 乌梢蛇
1.一种无毒蛇,长可达二米余,背面前半部黄色,后半部黑色,腹面灰黑色。可入药,治麻痹﹑等多种疾病。
109 . 握蛇
1.见"握灵蛇之珠"。
110 . 委蛇
1.亦作"委虵"。亦作"委"。 2.绵延屈曲貌。 3.曲折行进貌。 4.迂远貌。 5.雍容自得貌。 6.随顺﹑顺应貌。 7.神话传说中的蛇。 8.草名。
111 . 委蛇
①同“逶迤”。斜行;曲折前进: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 ②随便应付;随顺:虚与委蛇|与物委蛇,而同其波。 ③雍容自得的样子: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112 . 委委蛇蛇
1.见"委委佗佗"。
113 . 锡蛇
1.银蛇的别名。中医用为解毒药。
114 . 嘻里牙蛇
1.方言。谓闹着玩的。
115 . 象蛇
1.古代传说中的鸟名。一体而具雌雄。
116 . 五蛇
1.喻指春秋时辅佐晋文公的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介子推五臣。
117 . 呷蛇
1.龟的一种,能吃蛇。又名摄龟。
118 . 虾蛇
1.水母的别名。
119 . 熊蛇
1.谓生男或生女。
120 . 响尾蛇
爬行纲,蝰科。生活在美洲大陆的一种毒蛇。体长可达2米。身体黄绿色,有黑褐色菱形斑纹。尾端有角质环,摆动时会发出响声,故名。眼和鼻孔间有颊窝,能测知周围温血动物的位置。以野兔和鼠类为食,也吃小鸟、蜥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