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城组词
  4. 【城】结尾能组哪些词

【城】结尾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柏

    1.指皇陵。古代帝﹑后陵寝周围筑墙,列植柏树,故称。

  • 2 . 宝

    1.坚固的城郭。 2.珍宝丰富之城。 3.皇帝陵墓四周的墙垣。

  • 3 . 百

    1.指各个城邑。 2.借指各地的地方官。 3.见"百城书"。

  • 4 . 百代

    1.谓极坚固之城﹐虽经百世而不毁。

  • 5 . 贝宁

    尼日利亚古城。人口162万(1982年)。曾为贝宁古国都城。有橡胶、榨油、锯木等工业。黄铜人像、象牙雕刻等手工艺品著名。多名胜古迹。

  • 6 . 拔

    1.攻取城池。 2.弃城。

  • 7 . 巴拿马

    巴拿马首都和最大城市。在巴拿马运河太平洋入口处。人口连郊区831万(1990年)。重要国际金融中心,有八十余家外国银行在此营业。城西外港巴尔博亚,建有跨越运河的亚美利加桥,泛美公路经此连接南、北美洲。

  • 8 . 霸

    1.见"霸城门"。

  • 9 . 碧

    1.《太平御览》卷六七四引《上清经》:"元始(元始天尊)居紫云之阙,碧霞为城。"后因以"碧城"为仙人所居之处。

  • 10 . 保

    1.小城。

  • 11 . 贝

    1.喻指天子宫阙。

  • 12 . 崩

    1.城墙倒塌。语出汉刘向《列女传.齐杞梁妻》:"荘公袭莒,殖(杞梁殖)战而死……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

  • 13 . 背

    1.背靠自己的城墙。多指作最后决战。

  • 14 . 边

    靠近国界的城市。

  • 15 . 不夜

    1.形容城市灯火通明,照耀如同白昼。 2.地名。相传古有日夜出,见于东莱,东莱子因在其地立城,名为不夜城。见《齐地记》。汉置不夜县,故址在今山东省文登县东北。

  • 16 . 陈奂生上

    短篇小说。高晓声作。1980年发表。农民陈奂生在城里做生意时,突然生病。县委书记发现后用自己的轿车送他去看病、住宿。当陈奂生在县招待所醒来时,为花费五元钱住宿而痛心,继而又感到十分荣耀。小说语言幽默,富有喜剧色彩。

  • 17 . 层

    1.古代神话中昆仑山上的高城。《文选·张衡<思玄赋>》:"登阆风之层城兮,构不死而为床。"李善注:"《淮南子》曰:'昆仑虚有三山,阆风﹑桐版﹑玄圃,层城九重。'禹云:'昆仑有此城,高一万一千里。'"一说,昆仑山最高峰之名。 2.泛指仙乡。 3.指京师;王宫。 4.重城;高城。 5.指高山之巅。

  • 18 . 柴

    1.指柴桑。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

  • 19 . 长

    ①中国古代伟大工程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过去的秦、赵、燕三国的北方长城作为基础,修缮增筑,成为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此后又经多次修缮增筑,直至明末,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全长约7350千米。由城堡、关隘、烽火台、城墙等构成。现存长城,大部分是明代长城遗址,其中山海关、八达岭和嘉峪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②比喻坚强雄厚的防御力量: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 20 . 赤

    1.指帝王宫城,因城墙红色,故称。 2.山名。多以称土石色赤而状如城堞的山。在浙江省天台县北,为天台山南门。《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赤城霞举而建标。"李善注:"支遁《天台山铭序》曰:'往天台,当由赤城山为道径。'孔灵符《会稽记》曰:'赤城,山名,色皆赤,状似云霞。'"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拨五岳掩赤城。"王琦注:"《太平广记》:'章安县西有赤城山,周三十里。一峰特高,可三百余丈。'《海録碎事》:'顾野王《舆地志》云:赤城山有赤石罗列,长里余,遥望似赤城。'"清朱彝尊《罗浮

  • 21 . 楚

    1.古楚国都城。 2.泛指楚地城邑。

  • 22 . 蚩尤

    1.古城名。在今陕西省。

  • 23 . 成

    1.犹兴邦。 2.谓团结得如城堡一样坚固。

  • 24 . 穿

    1.穿越城镇。

  • 25 . 乘

    1.登城。 2.守城。 3.指所守的城。

  • 26 . 赤口烧

    赤舌:指谗言。比喻谗言为害极其严重。

  • 27 . 愁

    1.喻愁苦难消的心境。

  • 28 . 赤舌烧

    赤:火红色。赤舌如火,足以烧城。比喻毁谤或挑拔离间的话非常伤害人。

  • 29 . 崇

    1.指天子所居之城。

  • 30 . 楚王

    1.古城名。又名楚城。故址在今河南信阳西北。战国时楚襄王曾迁都于此,故名。宋以后古城堙废。

  • 31 . 祠

    1.祀神的地方。

  • 32 . 大

    1.大都﹐大的城池。 2.外城。

  • 33 . 邸

    1.古代在京师为郡国诸侯或外藩君主朝觐起居所建的小城。

  • 34 . 堕

    1.毁城。

  • 35 . 丹

    1.宫禁。

  • 36 . 丹凤

    1.京城。

  • 37 . 单兵孤

    单兵:寡弱无援的军队;孤城:孤立无依的城池。形容军队及其驻军的城池孤立无依,势力单薄,没有外援。

  • 38 . 斗

    1.汉长安故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北。本秦宫,汉惠帝时重修。《三辅黄图.汉长安故城》:"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后因以"斗城"借指京城。 2.小城。

  • 39 . 帝

    1.京都;皇城。

  • 40 . 都

    首都。

  • 41 . 等价连

    同样价值连城。比喻同样贵重。

  • 42 . 典

    1.主掌一城之事。 2.见"典成"。

  • 43 . 二卵弃干

    卵:鸡蛋;干城:捍卫者。比喻因人有小的过失而忽略他的大节。

  • 44 . 独坐愁

    愁:忧愁。独自坐在忧愁的城中。比喻独自为忧愁所包围。

  • 45 . 雕

    1.指边塞。雕﹐通"碉"。

  • 46 . 芙蓉

    1.今四川省成都市的别名。后蜀孟昶于宫苑城上遍植木芙蓉,因以得名。简称蓉城。见宋张唐英《蜀梼杌》卷下。 2.古代传说中的仙境。

  • 47 . 方

    1.春秋时楚北的长城。由今之河南省方城县﹐循伏牛山﹐北至今邓县。为古九塞之一。 2.借指山川险要。 3.指地方长官。 4.指陵墓。 5.指麻将博戏。

  • 48 . 鹅

    1.地名。广东惠州的别称。

  • 49 . 肥

    1.指苏联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中部城市撒马尔罕。公元前四世纪始见于记载。我国《史记》﹑《汉书》等称康居地﹐《新唐书》称康国﹐《辽史》作挦思干﹐《元史》作寻思干﹑薛迷思干﹐《明史》作撒马儿罕。

  • 50 . 顿兵坚

    顿:停留;坚城:坚固的城池。把军队停驻在敌人的坚固城池下。

  • 51 . 贰师

    1.汉时西域大宛国地名。出良马。

  • 52 . 凤凰

    1.京城。 2.广东潮州的别称。

  • 53 . 梵

    1.佛寺。

  • 54 . 富面百

    形容藏书非常丰富。

  • 55 . 法

    1.佛教语。喻佛法。谓佛法能守护正法﹑遮防非法,如同城防。 2.指寺塔。

  • 56 . 烦

    1.烦恼的境地。

  • 57 . 防意如

    意:心思,指私欲。指严格遏止私心杂念,象守城防敌一样。

  • 58 . 反

    1.献城投敌。

  • 59 . 宫

    1.围绕帝王或侯国宫室院落的城垣。

  • 60 . 伏俟

    1.古城名。故址在今青海省青海湖西岸布哈河河口附近。隋大业五年于此置西海郡。

  • 61 . 费

    美国东北部城市。大市区人口4716万(1980年)。铁路枢纽,重要海港。东海岸主要炼油中心和钢铁、造船基地,纺织、服装也很重要。曾为美国首都。有独立厅、自由钟等古迹。

  • 62 . 府

    旧时指府一级的行政机构所在的城市。

  • 63 . 公侯干

    公、侯:古时爵位;干:盾;城:城池;干城:比喻捍卫。指为公侯抵御外侮的武将。

  • 64 . 干

    〈书〉盾牌和城墙。比喻捍卫国家的将士。

  • 65 . 酆都

    迷信传说指阴间 。

  • 66 . 凤

    1.京都的美称。

  • 67 . 夫人

    1.故址在湖北襄阳西北。东晋太元初﹐前秦苻丕围攻襄阳城﹐守将朱序之母韩氏闻秦兵将至﹐自登城巡行﹐至西北角﹐以为不固﹐遂率百馀婢及城中女丁筑斜城于其内。及秦兵来攻﹐西北角果溃。晋兵移守新城﹐苻丕乃还。襄阳人民为纪念她的功劳﹐遂称此新城为夫人城。见《晋书.朱序传》。 2.指范夫人城。

  • 68 . 竿

    1.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濮阳县东北。

  • 69 . 戈

    1.兵器排列如城。比喻防卫森严。

  • 70 . 腹

    1.内地的城。

  • 71 . 故

    1. 过去的城市。如:吾逢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史记·春申君列传·赞》。

  • 72 . 海

    1.海边之城。

  • 73 . 关

    1.关塞上的城堡。

  • 74 . 贯

    1.刑部的别称。因贯索星主刑狱,故名。 2.指牢狱。

  • 75 . 贯索

    1.牢狱。

  • 76 . 捍

    1.护卫城池。

  • 77 . 孤

    1.孤立无援的城。 2.边远的孤立城寨或城镇。

  • 78 . 孤竹

    1.古城名。在今河北卢龙县南。

  • 79 . 广

    1.古关名。汉末为镇压黄巾起义军设置的八关之一。

  • 80 . 国之干

    干城:批御敌的武器和工具,这里比喻捍卫者。国家主权的捍卫者。

  • 81 . 麾

    1.指挥攻城。

  • 82 . 鬼脸

    1.即南京石头城。为南京城墙之一段。

  • 83 . 鬼面

    1.即鬼脸城。

  • 84 . 管

    1.即管城子。

  • 85 . 寒

    1.寒天的城池。

  • 86 . 韩凭

    1.古代传说中韩凭夫妻为坚贞爱情殉情之处。

  • 87 . 花

    散文。秦牧作。1961年发表。描写广州一年一度春节花市的繁荣景象。既叙述了花市的特点和历史,又描绘了花卉的品种、形态和色彩。作品借景抒情,赞美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笔触细腻,语言流畅,融知识性与哲理性于一体。

  • 88 . 国

    1.国都。 2.指国都的城郭。

  • 89 . 邗

    1.古地名。

  • 90 . 韩冯

    1.见"韩凭城"。

  • 91 . 合

    1.全城。

  • 92 . 阖庐

    1.见"阖闾城"。

  • 93 . 阖闾

    1.亦作"阖庐城"。 2.苏州的别称。

  • 94 . 汉

    韩国首都和最大城市。人口105959万(1995年)。1394年李氏王朝迁都于此,称汉城府,建有许多宫殿,被称为“皇宫之城”。现为韩国最大工业城市和海陆空交通枢纽。市区分旧城区和新市区。旧城区仿照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有景福宫、昌庆苑等名胜古迹。

  • 95 . 鹤

    1.古地名。约在今河南省睢县西南。 2.指扬州。典出南朝梁殷芸《小说》卷六:"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赀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 96 . 夹

    1.犹夹寨。 2.两边筑有高墙的通道。

  • 97 . 荒

    1.荒凉的古城。 2.指荒坟。

  • 98 . 环

    1.环绕城墙。 2.环绕城市。如环城公路。

  • 99 . 皇

    1.京城的内城。亦泛指京城。

  • 100 . 化

    1.一时幻化的城郭。佛教用以比喻小乘境界。佛欲使一切众生都得到大乘佛果。然恐众生畏难,先说小乘涅盘,犹如化城,众生中途暂以止息,进而求取真正佛果。见《法华经.化城喻品》。 2.指幻境。 3.指佛寺。 4.指海市蜃楼。 5.古寺名。废址在今安徽当涂。

  • 101 . 火

    1.谓于城周举火,形成火的城墙,使敌不能进。 2.古代朝会时的火炬仪仗。

  • 102 . 稽

    1.即会稽城。今浙江绍兴。

  • 103 . 假

    1.借来的城池。

  • 104 . 会

    1.省城。

  • 105 . 价等连

    指价值等于连成一片的许多城池。

  • 106 . 价值连

    连城:连在一起的许多城池。形容物品十分贵重。

  • 107 . 疆

    1.边界的城垣。指边防重地。

  • 108 . 兼

    1.谓价值连城的宝玉﹐特指和氏璧。

  • 109 . 讲武

    1.古城名。在河南临漳漳河上。三国魏曹操所筑。宋范成大有《讲武城》诗。

  • 110 . 佳丽

    1.指风光绮丽﹑文物荟萃的名城。

  • 111 . 佳

    1.喻指墓地。

  • 112 . 坚

    1.坚固的城池。

  • 113 . 江

    1.临江之城市﹑城郭。

  • 114 . 降

    1.征服﹑攻克城邑。 2.投降归附的地方。

  • 115 . 京

    指国都。

  • 116 . 禁

    1.宫城。

  • 117 . 鞠

    1.汉代蹴鞠场地的一种。蹴鞠场四周围以方墙,东西两端各设六个鞠域。

  • 118 . 锦

    1.见"锦官城"。

  • 119 . 锦官

    1.城名。故址在今四川成都南。成都旧有大城﹑少城。少城古为掌织锦官员之官署﹐因称"锦官城"。后用作成都的别称。

  • 120 . 金

    1.指坚固的城。 2.京城。 3.城内牙城﹔城中之城。 4.地名。古郡。在今甘肃兰州之西北。 5.地名。东晋时丹阳郡江乘县地名。参见"金城柳"。 6.地名。五代时应州县名。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