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案组词
  4. 【案】结尾能组哪些词

【案】结尾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并

    1. 数案合在一起(办理)。如:这两起劫案系同一伙歹徒所为,可并案侦破。

  • 2 . 阿姆利则惨

    英国殖民者屠杀印度人民的事件。1919年4月13日,旁遮普的阿姆利则市二万多群众举行抗议集会,遭到英国驻军血腥屠杀,数百名群众丧生,另有千余人受伤。这一惨案,使印度人民反英斗争迅速高涨。

  • 3 . 办

    办理案件。

  • 4 . 爱尔兰自治法

    英国政府关于在爱尔兰实行自治的法案。1914年由国会通过并得到国王批准。同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未能实施。1920年,英国国会通过新的《爱尔兰自治法案》规定南、北爱尔兰分设议会,再由两议会各推二十名代表组成全爱尔兰议会。因遭爱尔兰新芬党反对,1921年英国政府与新芬党签订条约,允许爱尔兰南部二十六郡成立自由邦,北方六郡则划归英国,成为大不列颠与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一部分。

  • 5 . 备

    向主管机关报告事由存案以备查考:此事已报上级~ㄧ本店开业一事,已向工商管理部门~。

  • 6 . 八

    1.宋代三司中度支使所分掌的八项政务。

  • 7 . 报

    把违反法律、危害社会治安的事件报告给公安或司法机关。

  • 8 . 抱

    1.抱持案牍。谓办理公文。

  • 9 . 冰

    1.旧时官方公文信函称收函的机关为冰案。

  • 10 . 编者

    同‘编者按’。

  • 11 . 参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为夺取德国在华权益,嗾使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参加对德战争。段企图借参战向日本借款购械,扩充皖系实力,遭到总统黎元洪等反对。1917年4月,段指使组成“督军团”、“公民团”,胁迫黎元洪及国会通过参战案,引起府院之争和张勋复辟。8月段拥立冯国璋为大总统,自任国务总理,对德宣战。

  • 12 . 本

    1.此案,这个案件。

  • 13 . 彼得卢惨

    19世纪初期英国政府镇压人民群众的事件。1819年8月16日,英国政府出动军队,镇压在曼彻斯特城圣彼得广场举行抗议集会的群众,造成十余人死亡、数百人受伤的惨案。当时人们以滑铁卢战役比拟这次军队屠杀手无寸铁平民的事件为“彼得卢惨案”。

  • 14 . 避

    1.指罪犯作案后逃避追究。

  • 15 . 捕

    1.逮捕查验。

  • 16 . 惨

    后果极其严重、影响极大、令人惨痛的恶性事件:酿成惨案|五卅惨案。

  • 17 . 波士顿惨

    英军屠杀北美殖民地波士顿居民的事件。1770年3月5日,驻波士顿的英军侮辱当地学徒,激起该城人民的愤怒,与英军发生冲突,遭到英军开枪屠杀,造成惨案。次日,全城居民集会抗议,迫使英军从城里撤走。

  • 18 . 病

    1.病历。

  • 19 . 簿

    1.谓官府文书。

  • 20 . 部

    1.清代称刑部直接承办的案件。

  • 21 . 草

    1.初步的方案;拟成而未经有关机构审定﹑公布的,或虽公布而尚在试行的法令﹑条例﹑规章等。

  • 22 . 查

    1.查清案情。

  • 23 . 呈

    1.谓呈送归案。

  • 24 . 长

    1.长桌。 2.科举时公布县考等第名次的长榜。

  • 25 . 传

    1.犹传讯。

  • 26 . 彻

    1.见"彻案"。

  • 27 . 撤

    1.撤去餐具。谓用完餐。

  • 28 . 当

    1.主持文案。

  • 29 . 存

    1.在政府或有关机构登记备案或存留备查。

  • 30 . 出法驳

    1.谓出于律例之外进行辩驳议论。

  • 31 . 辞

    1.文牍﹐文书。

  • 32 . 串

    同一系统或单位的人串通一起所作的案。

  • 33 . 典

    1.主持审查。

  • 34 . 逮

    1.逮捕归案。

  • 35 . 词

    1.诉讼的案卷。

  • 36 . 刺宋

    民国初年袁世凯刺杀宋教仁的案件。1913年初,国民党领袖宋教仁连续发表竞选演说,抨击袁世凯政府,主张实行议会政治,引起袁的仇视。不久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袁世凯派人于3月20日在上海车站刺死宋教仁。由此引发了“二次革命”。

  • 37 . 到

    1. 指与案件有关人员到执法机关参与和自己有关的案件的审理活动。

  • 38 . 盗

    1.亦作"盗案"。 2.有关抢劫的案件。

  • 39 . 档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材料。中国最古老的档案是殷商时的甲骨档案。后有金文、石刻、简牍、缣帛、纸张等的档案。现代档案还有胶片、磁带、光盘等。按内容和性质,还有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人事档案、公安档案、诉讼档案等分类。

  • 40 . 断

    审判诉讼案件:秉公~。

  • 41 . 错

    1.错误处理的案件。

  • 42 . 访

    1.指下令查办的案件。

  • 43 . 得

    1.见"得按"。

  • 44 . 答

    1.对有关问题所作的解答。

  • 45 . 大

    1.清代各省行政长官向中央政府同时列名保举一大批下属晋级﹐称为大案。 2.指重大案件。

  • 46 . 诋

    1.指责﹑举劾。

  • 47 . 洞

    1.唐宋朝会时安设香炉的一种几案。唐郑谷《寄左省韦起居序》诗:"端简炉香里﹐濡毫洞案边。"宋宋祁《宋景文公笔记.释俗》:"予昔领门下省﹐会天子排正仗﹐吏供洞案者﹐设于前殿两螭首间。案上设燎香炉﹐修注官夹案立。予诘吏何名洞﹐吏辞不知。予思之﹐通朱漆为案﹐故名曰洞耳。"一说﹐洞﹐训"敬"﹐案列于中以起人敬﹐故名。参阅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诂笺二》。

  • 48 . 饤

    1.堆积于案桌。

  • 49 . 定

    对案件、方案等做最后的决定:拍板~。

  • 50 . 毒

    涉及毒品犯罪的案件。

  • 51 . 堆

    1.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 52 . 对

    1.犹对狱。受审。

  • 53 . 犯

    指作案后被发觉。

  • 54 . 发

    1.案件判定后予以宣布。 2.发生案件。

  • 55 . 法

    提交国家立法机关审查讨论的关于法律、法令问题的议案。

  • 56 . 番

    1.翻案。

  • 57 . 翻

    ①推翻原定的判决:为蒙冤者~。 ②泛指推翻原来的处分、结论、评价等:~文章。

  • 58 . 负

    作案后被公安机关立案(多指尚未被抓获的):凶手~在逃。

  • 59 . 伏

    上身靠在桌子上(读书、写字):~写作。

  • 60 . 覆

    1.亦作"覆按"。 2.审察;查究。

  • 61 . 抚

    1.谓用手指按着节拍。 2.拍案。

  • 62 . 腹

    ①内心考虑的方案:他初步有了个~。 ②指已经拟定而尚未公开的方案:这是他们经过半年研究得出的~。

  • 63 . 搁

    1.几案。

  • 64 . 公

    ①指官吏审理案件时用的桌子。 ②指疑难案件,泛指有纠纷的或离奇的事情:一桩~ㄧ~小说。

  • 65 . 稿

    1.公文案牍。 2.清代地方官署中管理收发公文的小吏。

  • 66 . 个

    个别的、特殊的案件或事例:作~处理。

  • 67 . 供

    供桌:雕花~。

  • 68 . 滚

    1.犹翻案。

  • 69 . 归

    隐藏或逃走的罪犯被逮捕、押解或引渡到有关司法机关,以便审讯结案:捉拿~。

  • 70 . 过

    1.犹过堂。旧时诉讼当事人到公堂上受审问。

  • 71 . 国会纵火

    1933年2月德国纳粹党为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而策划的阴谋事件。2月27日晚,希特勒党徒放火焚烧国会大厦,却嫁祸于共产党,掀起迫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狂潮。希特勒以此为借口操纵国会,取消宪法保障,后又通过《授权法》,取得独裁权力。

  • 72 . 画

    1.彩绘的几桌。

  • 73 . 汉语拼音方

    给汉字注音和拼写普通话语音的方案,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这方案采用拉丁字母,并用附加符号表示声调,是帮助学习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工具。

  • 74 . 机

    1.泛指案桌。机,通"几"。

  • 75 . 劾

    1.见"劾按"。

  • 76 . 黄

    1.尚书省的案卷﹑文书。 2.黄色盘案。

  • 77 . 红丸

    1.晩明宫廷三案之一。明光宗于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即位后数日即病。司礼监秉笔兼掌御药房太监崔文升下泻药,病益剧。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红丸,自称仙方。光宗服一丸,稍觉舒畅。又命进一丸,明日天未明即死去。当时有人疑系已故明神宗的郑贵妃指使下毒,朝野议论不一。后崔文升发遣南京,李可灼遣戍。魏忠贤专政时翻案,免李可灼戍,擢崔文升总督漕运。红丸案与"梃击案"﹑"移宫案"合称为晩明三案。三案之争,明亡始止。参阅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三案》。

  • 78 . 花

    1.旧指评定妓女名次的名单。

  • 79 . 积

    长期积压而未了结的案件:清理~ㄧ~如山。

  • 80 . 画眉举

    画眉:指汉张敞为妻画眉毛的故事;举案:指汉朝孟光为夫送饭的故事。比喻夫妻互敬互爱。

  • 81 . 假

    1. 为诬陷人而虚构的案件。

  • 82 . 急

    1. 需要赶紧处理的案件。

  • 83 . 讲

    1.古代经筵进讲时讲官放书用的几案。

  • 84 . 济南惨

    又称“五三惨案”。1928年蒋介石在英、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北上攻打奉系军阀张作霖。日本帝国主义为阻止英美势力向北方扩张,借口保护侨民,出兵侵占济南。5月1日,中国军队进驻济南,日军即开枪寻衅,打死中国军民多人。3日,日军又大举进攻,蒋介石下令不准抵抗,并撤出济南。日军在济南屠杀中国军民万余人。由于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以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压力,日军于次年2月撤出济南。

  • 85 . 教

    教案1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时间、方法、步骤、检查以及教材的组织等等。 教案2 [jiào’àn]清末指因外国教会欺压人民而引起的诉讼案件,也指人民反抗教会欺压而引起的外交事件。

  • 86 . 结

    1. 案件审理完毕作出最终判决或进行最后处理。

  • 87 . 鞫

    1.见"鞫按"。

  • 88 . 举

    1.见"举案"。

  • 89 . 金龙

    1.帝王所用的几案。上面雕刻或绘画龙形﹐饰以金。

  • 90 . 谨

    1.慎查考。引用论据﹑史实开端的常用语。 2.详细案问。

  • 91 . 竟

    1.彻底勘查。

  • 92 . 纠

    1.亦作"纠按"。 2.弹劾审察。

  • 93 . 口

    1.口头判决书。

  • 94 . 具

    1.备办公文。

  • 95 . 考

    1.亦作"考按"。 2.考查按验。 3.拷问查究。 4.犹稽考。 5.案卷﹐名单。

  • 96 . 款

    1.案卷。

  • 97 . 科

    1.谓审理查究案件。

  • 98 . 礼

    1.旧时官府处理公事作出裁决时所设置的桌子。

  • 99 . 李闻血

    1946年6月,国民党政府发动全面内战,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闻一多在昆明发起《呼吁和平宣言》的万人签名运动。7月11日,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杀害。15日,闻一多在昆明主持李公朴死难报告会和记者招待会后,于归途中又遭特务杀害。这两起血案激起全国各界人士的极大愤怒。

  • 100 . 立

    ①在主管机关注册登记;备案:办厂须向主管机关~。 ②设立专案:~侦查。

  • 101 . 马嘉理

    又称“云南事件”或“滇案”。1875年2月英国驻华使馆翻译马嘉理,擅自带领一支英军由缅甸闯入云南,开枪打死中国居民。当地人民奋起抵抗,打死马嘉理,把侵略军赶出云南。英国借此事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烟台条约》。

  • 102 . 梁鸿

    1.东汉梁鸿家贫好学,不仕,与妻孟光隐居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后避祸去吴。居人庑下,为人舂米,归家,孟光为之备食,举案齐眉。世传为嘉话。见《后汉书.逸民传.梁鸿》。后以"梁鸿案"概叙其事,寓夫妻恩爱之义。

  • 103 . 连

    1.谓食案相接。形容关系亲密。

  • 104 . 例

    1.成例,旧例。 2.典型案件。

  • 105 . 领

    1.谓考试成绩第一。

  • 106 . 另

    1.清代指河堤不在常例而是临时的修理工程。 2.另外立案。

  • 107 . 龙书

    1.即龙案。

  • 108 . 龙

    1.御案。

  • 109 . 脉

    1.亦作"脉案"。 2.中医处方前所写明的病状﹐脉象与用药方法。犹病卡。

  • 110 . 内文

    1.旧社会在官署内签押房办公﹑与长官关系较密切﹑预闻机要的幕僚。

  • 111 . 眉

    1.案,盛食物的短足木盘。据《东观汉记.梁鸿传》:载:"鸿字伯鸾,与妻孟光(字德曜)隐居避患,适吴,依大家庑下,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常齐眉。"亦见《后汉书》本传。后以"眉案"为夫妇相敬的典故。

  • 112 . 命

    1.牵涉人命的案件。

  • 113 . 命盗

    1.命案与盗案。

  • 114 . 判

    1.谓政府官员批阅公文,处理政务。 2.犹结论。

  • 115 . 南山铁

    指已经判定、不可改变的案件。

  • 116 . 穷

    1.彻底查究。

  • 117 . 抢劫

    1. 关于抢劫的案件。

  • 118 . 逆

    1.指叛逆的案件。 2.特指明末魏忠贤阉党案。明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政治极端腐败,屡兴大狱,杀戮东林党人。天启七年(1627年)思宗即位,责令魏忠贤自杀。崇祯二年(1629年)又发布诏书,定逆案,将党附魏忠贤诸人,分为六等;重者处死,轻者终身不用。南明弘光时,马士英﹑阮大铖当国,重翻此案,并打击东林党人以事报复。

  • 119 . 破

    1.破旧的几案。 2.侦破案件。

  • 120 . 拍板定

    比喻作出决定。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