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结尾能组哪些词
- 1 . 白蒲- 1.白色的蒲苇。 
- 2 . 拔蒲- 1.乐府《西曲歌》名。悉用铃鼓,无弦有吹。 
- 3 . 编蒲- 1.编联蒲叶以供书写。《汉书.路温舒传》:"﹝路温舒﹞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书写。"后因以"编蒲"为苦学的典故。 
- 4 . 鞭蒲- 1.蒲鞭。指蒲草做的鞭子。表示刑罚宽仁。 
- 5 . 匾蒲- 1.即瓠瓜。 
- 6 . 菖蒲- 单子叶植物,天南星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有香气。根状茎粗壮,叶狭长似剑,初夏开黄花,果实红色。遍布中国各地,民间常在端午节将菖蒲叶和艾结扎成束。全草可提取芳香油。根状茎供药用,是健胃剂。 
- 7 . 昌蒲- 1.即菖蒲。昌,通"菖"。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呈剑形,夏天开花,淡黄色,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中医用做健胃剂,外用可以治牙痛﹑齿龈出血等。 
- 8 . 摴蒲- 1.亦作"摴蒱"。 2.古代博戏名。汉代即有之﹐晋时尤盛行。以掷骰决胜负﹐得采有卢﹑雉﹑犊﹑白等称﹐视掷出的骰色而定。其术久废。后为掷骰的泛称。 
- 9 . 樗蒲- 古代的一种游戏,似掷骰子。后也为赌博的通称。 
- 10 . 伏蒲- 1.汉元帝欲废太子,史丹候帝独寝时,直入卧室,伏青蒲上泣谏。事见《汉书.史丹传》。后因以"伏蒲"为犯颜直谏的典故。 
- 11 . 菰蒲- 1.菰和蒲。 2.借指湖泽。 
- 12 . 风蒲- 1.指蒲柳。 
- 13 . 幅蒲- 1.蒲幅,指帆。 
- 14 . 雚蒲- 1.芦苇和蒲草。泛指水草。 
- 15 . 寒蒲- 1.蒲草。因多生长于水滨,故称。 
- 16 . 呼蒲- 1.谓博戏。蒲,樗蒲。 
- 17 . 萑蒲- 1.两种芦类植物。 2.因盗贼常聚集于萑蒲所生之地,故亦用以指盗贼出没之处。 3.指盗贼;草寇。 
- 18 . 桓蒲- 1.祭祀用的大蒲席。 
- 19 . 旌蒲- 1.古时征聘贤士所用的旌帛和蒲车。 
- 20 . 缣蒲- 1.指书册。 
- 21 . 菅蒲- 1.水草。 
- 22 . 截蒲- 1.谓截取蒲叶写字。事本《汉书.路温舒传》:"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 
- 23 . 九节蒲- 1.药草名。菖蒲的一种。茎节密,每寸达九节以上,故名。 
- 24 . 九子蒲- 1.一种蒲草。古代婚礼纳彩时用之,取"多子"之义。 
- 25 . 枯蒲- 1.枯干的蒲草。 
- 26 . 路蒲- 1.路旁的蒲柳,即水杨。喻指低贱之物。 
- 27 . 柳蒲- 1.柳和水杨。二者皆易生而早凋,因以喻体弱。常用为自谦之词。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悦与简文同年而发蚤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 28 . 卢蒲- 1.复姓。春秋时齐国有卢蒲嫳。见《左传.昭公三年》。 
- 29 . 茅蒲- 1.斗笠,一种挡雨遮阳用的笠帽。 
- 30 . 泥菖蒲- 1.草本植物。白菖的别名。 
- 31 . 青蒲- 1.即蒲草。水生植物。嫩者可食﹐茎叶可供编织蒲席等物。 2.指天子内庭。 
- 32 . 箑蒲- 1.编织扇子的蒲草。 
- 33 . 束蒲- 1.成捆的蒲柳。 2."束薄为脯"的省语。谓有意混淆是非。 
- 34 . 石菖蒲- 1.观赏植物的一种。茎可入药。 
- 35 . 石蒲- 1.见"石菖蒲"。 
- 36 . 笋蒲- 1.竹笋与蒲芽。 
- 37 . 唐菖蒲- 1.即菖兰。鸢尾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球茎为圆形,叶子剑形,全年开花,穗状花序,有红﹑黄﹑棕﹑蓝﹑紫﹑白等色。我国各地广泛栽植。球茎繁殖。供观赏。 
- 38 . 擹蒲- 1.旧时博戏﹐赌博。 
- 39 . 铁杆蒲- 1.农具名。一种带有扇形铁片的锄头。 
- 40 . 团蒲- 1.即蒲团。用蒲草编织成的圆垫,多为僧人坐禅及跪拜时所用。后也作坐具。 
- 41 . 望杏瞻蒲- 指按时令劝勉耕种。 
- 42 . 香蒲- 俗称“蒲草”。单子叶植物,香蒲科。多年生草本。地下有横生根状茎。叶狭长。花小,像蜡烛。多长在河滩和池沼内。产于中国东北和华北等地。嫩芽叫“蒲菜”,可食用。根状茎能酿酒。叶子可以编蒲包、蒲席、扇子等。花粉入药,能消炎止血。 
- 43 . 伊蒲- 1.见"伊蒲馔"。 
- 44 . 烟蒲- 1.亦作"烟蒲"。烟雾笼罩的蒲草。 2.即石菖蒲。 
- 45 . 苎蒲- 1.指用苎麻和蒲草编成的斗笠。 
- 46 . 折蒲- 1.《晋书.忠义传.王育》:"﹝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每过小学,必歔欷流涕。时有暇,即折蒲学书,忘而失羊,为羊主所责。育将鬻己以偿之。同郡许子章……代育偿羊,给其衣食,使与子同学,遂博通经史。"后以"折蒲"为家贫苦学的典故。 
- 47 . 织蒲- 1.编蒲为席。《左传.文公二年》:"﹝臧文仲﹞下展禽,废六关,妾织蒲,三不仁也。"杜预注:"家人贩席,言其与民争利。"后即用作为政不仁与民争利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