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夏组词
  4. 【夏】开头能组哪些词

【夏】开头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安居

    1.佛教语。谓僧徒在夏天,从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禁止外出,而专心坐禅修学。又称坐夏。

  • 2 .

    1.夏季过半,指夏历五月半后。

  • 3 .

    1.夏季播种。

  • 4 . 伯阳

    见“恰巴耶夫”(603页)。

  • 5 .

    1.用苎麻纤维织成的布,宜于制夏装,故名。为我国特产,多产于江西﹑湖南﹑广东﹑四川等地。

  • 6 .

    1.《周礼》官名。主管大丧事务。

  • 7 .

    1.夏季养的蚕。

  • 8 .

    1.犹夏熟。

  • 9 .

    1.夏天的虫。 2.比喻识见短浅的人。用《庄子.秋水》典。

  • 10 . 虫不可以语冰

    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 11 . 虫不可语冰

    语:谈论。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 12 . 虫朝菌

    意为夏虫活不到冬天,菌类朝生暮死。比喻极短的生命。

  • 13 . 虫疑

    1.见"夏虫语冰"。

  • 14 . 虫疑冰

    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

  • 15 . 虫语冰

    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

  • 16 .

    1.指夏季的锄地工作。

  • 17 .

    1.古代学校两种体罚越礼犯规者的用具。后亦泛指体罚学童的工具。 2.泛指用棍棒等进行体罚。多用于对未成年者。

  • 18 .

    1.见"夏翟"。

  • 19 .

    1.夏代典籍。

  • 20 .

    1.夏天用的竹席。

  • 21 .

    1.即禹鼎。相传夏禹铸九鼎以象九州。其上镂山精水怪之形,使人以知神奸。参阅《左传.宣公三年》。

  • 22 . 鼎商彝

    夏代的鼎,商代的彝器。泛指古董。

  • 23 . 二子

    1.指蚊与蝇。

  • 24 .

    1.良箭名。《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左乌号之雕弓,右夏服之劲箭。"郭璞注引服虔曰:"服,盛箭器也。夏后氏之良弓,名繁弱;其矢亦良,即繁弱箭服,故曰夏服也。"一说指古之善射者夏羿的箭囊。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亦泛指箭或箭囊。

  • 25 .

    1.供夏天食用的干鱼。 2.草木夏天枯死。

  • 26 .

    1.夏天穿葛衣。 2.指夏天穿的葛衣。

  • 27 .

    1.传说中之人名。

  • 28 .

    1.即夏台。

  • 29 .

    1.官名。《周礼》载周时设置六官,以司马为夏官,掌军政和军赋。唐武则天时,曾改兵部尚书为夏官,不久仍复旧名。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六》。后用为兵部的别称。

  • 30 . 官正

    1.官名。唐宋以来均为司天官属中管四时的官。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二》﹑《宋史.职官志五》。

  • 31 .

    1. 夏季的田间管理。

  • 32 .

    南宋画家。字禹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宁宗时为画院待诏。擅画山水,用秃笔趁湿作大斧劈皴,名“拖泥带水皴”,又喜用一角半边的构图,有“夏半边”之称。亦工人物。与李唐、刘松年、马远并称“南宋四家”。有《溪山清远图》等存世。

  • 33 .

    1.即夏桀。

  • 34 .

    1.即鲧。传说为尧舜时代的部落首领。禹之父。由四岳推举,奉尧命治水,九年未成,被殛于羽山。

  • 35 .

    1.大海。

  • 36 . 荷生

    苏州弹词演员。浙江嘉善人。少年时曾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排字工人。因爱好弹词,从钱幼卿学弹词《描金凤》、《三笑》、《双金锭》。说表以“火功”见长,唱调高亢清脆、一波三折,世称“夏调”。因说唱《描金凤》著名,有“描王”之称。

  • 37 .

    1.复姓。《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有夏侯婴。

  • 38 . 侯妓衣

    1.帘的异称。

  • 39 .

    1.见"夏后氏"。

  • 40 . 后开

    1.见"夏启"。

  • 41 . 后启

    1.见"夏启"。

  • 42 . 后氏

    1.指禹受舜禅而建立的夏王朝。称夏后氏。亦称"夏氏"﹑"夏后"。

  • 43 . 候鸟

    1.指夏季在某地区繁殖,秋季到较暖的地区去过冬,第二年春天再飞回原地区的鸟。如家燕﹑杜鹃等。

  • 44 . 黄公

    1.商山四皓之一。汉初隐士。姓崔名广,字少通。齐人。因隐居夏里修道,故号夏黄公。见《史记.留侯世家》司马贞索隐。

  • 45 .

    1.美玉名。相传为夏后氏的珍宝,故名。璜,半璧形的玉。

  • 46 .

    1.鸟名。鹎鵊的别称。也叫催明鸟。

  • 47 .

    1.见“夏天”。2.埃及古历一年三季之一,每季四个月,其他两季为冬季和洪水季。

  • 48 .

    1.指夏朝。

  • 49 .

    1.夏朝君主孔甲。

  • 50 .

    1.指良箭。

  • 51 . 江城

    1.南唐夏宝松之别号。夏曾隐居庐山,作有《宿江城》诗,因号夏江城。

  • 52 .

    1.夏季。

  • 53 .

    1.夏朝末代君王。名履癸。暴虐荒淫。汤起兵伐桀,败之于鸣条,流死于南巢。参阅《史记.夏本纪》。

  • 54 .

    1.夏日;夏昼。 2.夏天的景色。 3.夏天的日光。

  • 55 .

    1.果名。金橘的别称。

  • 56 .

    1.夏代君王太康的省称。太康为启之子,以游乐放纵而失国。《楚辞.离骚》:"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王逸注:"夏康,启子太康也。"一说"康娱"连文。康娱自纵,以致丧乱。见戴震《屈原赋注》。

  • 57 .

    1.唐代举子,落第后寄居京师过夏,课读为文,谓之"夏课"。其间所作诗文亦称"夏课"。 2.泛指举业。

  • 58 .

    1. 古地名,位于汉水下游入长江处,由于汉水自沔阳以下古称夏水,故名。夏口在江北,三国吴置夏口督屯于江南,北筑城于武汉市黄鹄山上,与夏口隔江相对。

  • 59 .

    1.僧人出家的年数。僧人以七月十六日为岁首,七月十五日为除夕;出家后,以夏腊计算年岁,犹常人称年龄为春秋。

  • 60 .

    1.夏季因久雨而形成的大水。

  • 61 .

    1.夏季雨水过多。

  • 62 .

    1.夏代的礼法。

  • 63 .

    1.大李。

  • 64 .

    俗称“农历”。阴阳历的一种。以朔望月为基础,以置闰来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接近。平年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天或355天;闰年13个月,全年384天或385天。每月合朔之日,称为初一。月的天数基本能反映月相。中国在采用公历纪年的同时,仍沿用这一传统历法。

  • 65 .

    1.夏季收获的粮食。如:小麦﹑早稻等。

  • 66 .

    1.相传为夏代的月令之书。

  • 67 . 令时

    又称“经济时”或“日光节约时”。法定时的一种。在夏季,由于昼长夜短,为充分利用日光,把时钟适当拨快;到秋季,再拨回。1908年由英国人威利特提出。1916年后,德国、奥地利、荷兰及丹麦等国相继采用。中国也曾采用过。

  • 68 . 令营

    1.夏季开设的供青少年或集体的成员短期休息﹑娱乐等的营地,多设在林中或海边。

  • 69 . 炉冬扇

    夏天生火炉,冬天扇扇子。比喻做事不符合当时的需要,费了力气而得不到好处。

  • 70 . 绿林

    又称“落叶阔叶林”。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下的植被类型。由夏季长叶、冬季落叶的乔木树种组成。主要分布在西欧、中国东北和华北、日本北部、朝鲜、北美洲东部等地。

  • 71 .

    1.古代卿所乘坐的五采车。

  • 72 .

    1.古代华夏诸侯国间的结盟。 2.泛指中国境内的结盟。

  • 73 .

    电影演员。原名杨fd67,江苏苏州人。女。1947年移居香港。1950年从影,任长城电影制片公司演员。1980年后筹组青鸟电影公司。主演影片有《娘惹》、《门》、《绝代佳人》、《新寡》等。

  • 74 .

    又称“夏蛰”。动物对炎热和干旱季节的一种适应。主要表现为不活动、体温下降和进入昏睡状态。如肺鱼、沙蜥、草原龟、黄鼠等。

  • 75 .

    1.谓夏季田猎。 2.夏季的禾苗。

  • 76 . 明翰

    革命烈士。湖南衡阳人。五四运动时任湖南学生联合会总干事。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全国农民协会秘书长,协助毛泽东指导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后,领导平江农民起义。后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杀害。临刑前写下诗篇:“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 77 . 目漱石

    日本小说家。自幼学习汉文。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曾留学英国。回国后在大学任教。1907年起任《朝日新闻》专业作家。作品有长篇小说《我是猫》,中篇小说《三四郎》、《后来的事》、《门》等。

  • 78 .

    1.春秋时陈大夫夏征舒的别名。

  • 79 .

    1.树木夏天新生的枝条。

  • 80 .

    1.夏天的水滨。

  • 81 .

    1.指夏天在田地里劳动的人。 2.指卑躬屈膝,对人谄媚。

  • 82 .

    1.亦称"夏后启"。亦称"夏后开"。 2.姒姓,禹之子.相传禹命伯益继位为王,禹死后,伯益推让,退隐箕山,启遂继王位,在位九年。 3.后人神化夏启为仙。

  • 83 .

    1.夏令的节气,夏天的气候。

  • 84 .

    1.官名。周以夏官掌管军事,为六卿之一。后遂以夏卿为兵部尚书之别称。 2.官名。南朝梁武帝时,以太府﹑少府﹑太仆三卿为夏卿。

  • 85 . 清侯

    1.竹席的别称。南唐宗室宜春王李从谦仿《下邳侯革华传》作《夏清侯传》,以竹席拟人,因其能祛暑热,故封为夏清侯。见宋陶谷《清异录.陈设》。

  • 86 .

    1.谓侍奉父母,夏天使之凉爽。

  • 87 .

    1. 夏季与秋季;关于或见于夏季和秋季的事物——主要指某种类型的疟疾。

  • 88 .

    1.夏天。 2.夏昼。 3.夏天的太阳。 4.比喻态度严厉。语本《左传.文公七年》:"赵盾,夏日之日也。"

  • 89 . 日可畏

    象夏天酷热的太阳那样使人可怕。比喻为人严厉,令人畏惧。

  • 90 . 山过雨图

    中国画。清代龚贤作。纸本立轴。水墨。画面为夏日山雨初霁,群峦如洗,浓翠欲滴的景色,用墨以层层积染为长,有润泽淋漓之效。山石上留出受光部分,树木枝干留白少皴,亦具特色。

  • 91 .

    1.夏后氏的社宫。

  • 92 .

    1.古代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

  • 93 .

    1.夏代的历法。

  • 94 .

    1.见"夏后氏"。

  • 95 .

    1.夏朝世室之省称。夏称宗庙为世室。

  • 96 .

    1.夏代祭祀时戴的一种帽子。

  • 97 .

    1.夏初。

  • 98 .

    1.指记载夏代史事的书。《尚书》中《禹贡》﹑《甘誓》﹑《五子之歌》﹑《胤征》共四篇,旧亦称《夏书》。近人多以《禹贡》为后人所作,《五子之歌》和《胤征》为伪《古文尚书》,《甘誓》可能本是《商书》的一部分。

  • 99 .

    1.缴纳夏税。

  • 100 .

    1.见"夏熟"。

  • 101 .

    1.亦作"夏孰"。 2.指植物的果实在夏季成熟。亦指夏季成熟的果实。

  • 102 . 熟谷物

    1. 秋季播种和在来年春季或夏季收获的谷物。

  • 103 .

    1.指夏历。

  • 104 .

    1.夏季降霜。

  • 105 .

    1.田赋名称。唐起,历代田赋都分夏﹑秋两季征收,称为夏税和秋税。 2.建中元年行两税法后,规定"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宋代夏税自五月半起征,七月底或八月初纳毕;秋税自九月初起征,十二月半纳毕。元代在江南仿唐代两税法征税。明代规定夏税无过八月,以小麦为主,秋粮无过明年二月,以米为主。行"一条鞭法"后,夏税﹑秋粮大都征银。清代分上忙﹑下忙两期征收。

  • 106 .

    1.夏代狱名。又名均台。在今河南省禹县南。 2.代指牢狱。

  • 107 .

    1.夏季。

  • 108 .

    1.夏天树木茂盛的枝条。

  • 109 .

    1.夏之王庭。 2.引申指夏王朝。

  • 110 .

    《圣经》中的人物。详“亚当”(1115页)。

  • 111 . 完淳

    南明抗清将领、诗人。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十四岁即跟随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夏允彝兵败自杀后,又与陈子龙等联合太湖义兵继续抗清。受鲁王封为中书舍人。被捕后不屈被杀,年仅十六岁。所作诗赋慷慨悲壮,有《南冠草》、《续幸存录》。

  • 112 .

    1.谓夏桀所布的罗网。语本《吕氏春秋.异用》:"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离吾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为此也?'"后以"夏网"比喻密布的法网。

  • 113 . 威夷群岛

    太平洋中北部的岛群,美国的一个州。是太平洋上的交通要冲。面积16705平方千米。由一百三十二个火山岛和珊瑚岛组成,仅十个大岛有居民。首府火奴鲁鲁。多火山。气候湿热,遍布热带雨林。多种植园,盛产甘蔗、菠萝等。终年葱绿,海滨风光绮丽,为旅游胜地。

  • 114 .

    1.大俎,大的食器。《诗.秦风.权舆》:"于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毛传:"夏,大也。"郑玄笺:"屋,具也。"一说指大屋。参阅孔颖达疏。 2.大屋。

  • 115 .

    1.喻文字有残缺。

  • 116 . 五郭公

    《春秋》一书中,“夏五”后缺“月”字,“郭公”下未记事。比喻文字脱漏。

  • 117 .

    1.夏季降雪。 2.夏季未消的雪。

  • 118 .

    1.夏季汛期。

  • 119 .

    剧作家,散文家。原名沈乃熙,字端轩,浙江杭县(今余杭)人。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后去日本留学。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左联,并从事进步电影的开拓与领导工作。抗战期间主办《救亡日报》等。建国后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文化局局长、中国影协主席、文化部副部长。著有报告文学《包身工》,电影剧本《狂流》、《春蚕》、《风云儿女》,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秋瑾传》等。有《夏衍选集》。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

  • 120 .

    1.相传流行于夏代的谚语。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