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在中间的成语(共166个)
旗鼓相当
成语解释:旗鼓:古时作战以摇旗击鼓指挥进退。
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隐嚣传》:“如令子阳到汉中、三辅,愿因将军兵马,旗鼓相当。”
两部鼓吹
成语解释:鼓吹:古时仪仗乐队的器乐合奏。
两部器乐合奏。特指蛙鸣。成语出处:《南齐书・孔稚珪传》:“门庭之内,草莱不剪,中有蛙鸣,或问之曰:‘欲为陈蕃乎?’稚珪笑曰:‘我以此当两部鼓吹,何必期效仲举。’”
吹鼓手
成语解释:旧时婚丧礼仪中吹打乐器的人,比喻专为别人捧场的人。
成语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2回:“叫班吹鼓手,壮观壮观。”
欢欣鼓舞
成语解释:欢欣:快乐而兴奋;鼓舞:振奋。
指快乐得欢舞跳跃。形容非常高兴;非常振奋。成语出处:宋・苏轼《上知府王龙图书》:“自公始至,释其重荷……是故莫不欢欣鼓舞之至。”
欢呼鼓舞
成语解释:形容欢乐兴奋之极。
成语出处:宋・苏轼《缴进免五谷力胜税钱议札子》:“去岁扈从南郊,亲见百姓父老,瞻望圣颜,欢呼鼓舞。”
布鼓雷门
成语解释:布鼓:用布蒙的鼓;雷门:古代会稽的城门名。
在雷门前击布鼓。比喻在能手面前卖弄本领。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王尊传》:“毋持布鼓过雷门。”颜师古注:“雷门,会稽城门也,有大鼓,越击此鼓,声闻洛阳,故尊引之也。布鼓,谓以布为鼓,故无声。”
摇唇鼓舌
成语解释:鼓舌:嚼舌头;指诡辨。
摇动嘴唇;鼓动舌头。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成语出处:战国・庄子《庄子・盗跖》:“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
掉舌鼓唇
成语解释:炫耀口才,夸夸其谈。
成语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79回:“妆女的呈娇献媚,令人消魂;耍丑的掉舌鼓唇,令人捧腹。”
锣鼓喧天
成语解释:喧:声音大。
锣鼓的声音震天响。用敲锣打鼓来表示喜庆的意思。成语出处: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四折:“早来到北邙前面,猛听的锣鼓喧天,那军不到三千,拥出个将一员,雄纠纠威风武艺显。”
暮鼓晨钟
成语解释:寺庙中早晚报时的钟鼓之声。比喻令人警觉醒悟的学说或言论。形容僧尼那样寂寞单调的生活。
成语出处:南朝・粱・庚信《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月史》:“戍楼鸣夕鼓,山寺响晨钟。”
擂鼓鸣金
成语解释:金:指锣。
指战场上击鼓打锣,以壮声势。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午时牌》第二折:“我今日传了将令,则要您记的叮咛:也不许摇旗呐喊,也不许擂鼓鸣金。”
一鼓作气
成语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
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鸣鼓而攻
成语解释:大张旗鼓地加以讨伐。
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鸣鼓而攻之
成语解释: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鼓鼓囊囊
成语解释:软外皮中塞得圆鼓鼓的;藏物凸起的样子。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十九回:“看见皮瓠藤篮之类,鼓鼓囊囊的装着许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