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在中间的成语(共166个)
摇唇鼓喙
成语解释:犹言摇唇鼓舌。
成语出处:明・宋濂《送徐大年还淳安序》:“世之好议论者,见其辞禄而归,摇唇鼓喙,诩诩相夸奖。”
敝鼓丧豚
成语解释:敝:破,坏;丧:失去;豚:猪。
指击破鼓、烹掉猪以求神治病,病仍未治好。形容费而无益。成语出处:先秦・荀况《荀子・解蔽》:“故伤于湿而击鼓鼓痹,则必有敝鼓丧豚之费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
悬鼓待椎
成语解释:《渊鉴类函·乐·鼓二》引明陈耀文《天中记》:“宋范仲淹一日携子纯仁访民家。
民舍有鼓为妖。坐未几,鼓自风滚至庭不已,民舍皆股栗。仲淹徐谓纯仁曰:‘此鼓久不击,见好客至,故自来庭以寻槌耳。
’令纯仁削槌以副之,其鼓立碎。”因以“悬鼓待椎”喻急不可待。成语出处:《渊鉴类函・乐・鼓二》引明陈耀文《天中记》:“宋范仲淹一日携子纯仁访民家。民舍有鼓为妖。坐未几,鼓自风滚至庭不已,民舍皆股栗。仲淹徐谓纯仁曰:‘此鼓久不击,见好客至,故自来庭以寻槌耳。’令纯仁削槌以副之,其鼓立碎。”
钟鼓之色
成语解释:见“钟鼓之色”。
成语出处:《管子・小问》:“夫欣然喜乐者,钟鼓之色也。”
掀风鼓浪
成语解释: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
成语出处:毛泽东《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借着诺蒙坎停战协定的订立和日苏互不侵犯条约的传闻,掀风鼓浪,挑拨中苏两大民族间的感情。”
锣齐鼓不齐
成语解释:比喻人到不齐或条件不具备。
明鼓而攻之
成语解释: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破鼓众人敲
成语解释:形容倒霉时被众人欺辱的情况。
重打鼓,另开张
成语解释:重:重新。
比喻重新开始,另起炉灶。成语出处:老舍《二马》第四段:“搬家,跟父亲痛痛快快的说一回,或者甚至闹一回,闹完了,重打鼓,另开张,干!”
闻鼓而进,闻金而退
成语解释:作战时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鸣金就后退。指军队服从命令,行动一致。
悬羊击鼓,饿马蹄铃
成语解释:把羊吊起来,使羊蹄乱动击鼓;将铃绑在饿马蹄子上,蹄动发出声响。古时作战,在军营中作这样的布置以诱惑敌人。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千里独行》楔子:俺今夜倒下了空营,着悬羊击鼓,饿马提铃。
金鼓齐鸣
成语解释:金鼓:古时军队演习、作战时用以助军威、壮声势的金钟和战鼓。
金钟战鼓一齐鸣响。形容战斗激烈;士气高昂。成语出处: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金鼓以声气也。”
三鼓气竭
成语解释:竭:尽。
指力量一再消耗,已经衰减耗尽。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息鼓偃旗
成语解释:偃:仰卧,引申为倒下。
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成语出处: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旗鼓相望
成语解释:望:向远看。
队伍很长,旗帜和战鼓前后相接,威武雄壮。成语出处:《魏书・苻坚传》:“坚南伐司马昌明,戎卒六七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