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在中间的成语(共166个)
- 一鼓一板- 成语解释:鼓、板都是演唱时用以调和节奏的,两者不可分离,因以喻互相帮衬。 -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公子身边最讲得话、像心称意的,有两个门客……大小事多要串通得这两个,方才弄得成。这两个一鼓一板,只要公子出脱得些,大家有味。” 
- 桴鼓相应- 成语解释:用鼓槌击鼓,鼓就发声。比喻相互应和,配合紧密。 -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李寻传》:“顺之以善政,则和气可立致,犹桴鼓之相应也。” 
- 破鼓乱人捶- 成语解释:比喻人失势受到大家的欺侮。 - 成语出处:冯骥才《神鞭》:“好啊!破鼓乱人捶呀!等三爷把傻巴儿的辫子揪下来,就砸你的铺子!” 
- 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成语解释:含哺:口含食物;鼓腹:手拍肚皮。 
 口含食物,饱食挺腹。形容人过着安乐的生活。-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 
- 悬羊击鼓,饿马提铃- 成语解释:悬:吊挂。 
 把羊吊起来,使羊脚乱动击鼓;把铃吊在饿马的蹄子上发出声音。古代作战时使用空营诱惑敌人。-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千里独行》楔子:“俺今夜倒下个空营,着悬羊击鼓,饿马提铃。” 
- 诗肠鼓吹- 成语解释:鼓吹:乐器合奏。 
 特指听到黄鹂鸣声,可以引起诗兴。- 成语出处: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戴颙春携双柑斗酒,人问何之,曰:‘往听黄鹂声,此俗耳针砭,诗肠鼓吹,汝知之乎!’” 
- 羯鼓催花- 成语解释:羯鼓:两面蒙皮,腰部较细的一种鼓。 
 敲击羯鼓,使杏花早开。- 成语出处:唐・南卓《羯鼓录》载:唐玄宗喜好羯鼓,曾经在内庭击鼓,并且自己做了一曲《春光好》。当时正赶上庭中杏花开放,唐玄宗笑着说:“此一事,不唤我作天公可乎?” 
- 胶柱鼓瑟- 成语解释:胶:用胶粘住;柱:瑟上调音用的短木;鼓:弹奏;瑟:一种古乐器。 
 用胶把柱粘住;再去弹瑟;比喻拘泥固执而不知变通。-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 蒙在鼓里- 成语解释:比喻受人蒙蔽,对有关的事情一点儿也不知道。 - 成语出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12回:“只可怜同秀如蒙在鼓里。” 
- 闷在鼓里- 成语解释:被包在鼓里面。比喻受人蒙蔽,对有关的事情一点儿也不知道。 - 成语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8章:“坐井观天,闷在鼓里,怎么行?” 
- 含哺鼓腹- 成语解释:哺:口中所含的食物;鼓腹:鼓起肚子,即饱食。 
 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太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 成语出处:庄周《庄子・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 
- 欢忻鼓舞- 成语解释:形容欢乐振奋,感情激动。 - 成语出处:清・王夫之《读通鉴论・三国》:“故因名以劝实,因文以全质,而天下欢忻鼓舞于敦实崇质之中。” 
- 金鼓连天- 成语解释:金鼓:古时作战,用金钲和战鼓指挥士兵,击鼓表示前进,鸣金表示后退;连天:响彻云霄。 
 形容军威盛大或战斗激烈。- 成语出处:明・陈汝元《金莲记・焚券》:“金鼓连天,喊声震地,不是赤眉啸聚,定为碧眼横行,待我出门一看,便知端的。” 
- 卧鼓偃旗- 成语解释:卧鼓:停止敲鼓;偃旗:放倒旗子。 
 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指隐蔽行军,不暴露目标。- 成语出处:《周书・王思政传》:“东魏太尉高岳、行台慕容绍宗、同刘丰生等,率步骑十万来攻颍川,城内卧鼓偃旗,若无人者。” 
- 一鼓而下- 成语解释:一次击鼓发动进攻就把敌人打跨了。指趁有利形势一举打垮敌人。 - 成语出处:明・沈采《千金记・定谋》:“昨日令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迳截赵魏,掩其不备,一鼓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