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在中间的成语(共738个)
- 跋山涉水- 成语解释:跋:翻山越岭;涉:徒步过水。 
 翻山越岭;蹚水过河。形容走远路的艰苦。也作“跋山涉川”。- 成语出处: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实二》:“过家上冢,恳章尽得于哀荣;跋山涉川,之任敢辞于艰险。” 
-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成语解释:比喻只要还有生命,就有将来和希望。 -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虽是遭此大祸,儿子官职还在,只要到得任所,便好了。” 
- 挟泰山以超北海- 成语解释:挟:夹持;超:跨过。 
 夹着泰山跨过北海。比喻绝对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 翻山越岭- 成语解释:越:过;岭:顶上有路可通行的山。 
 翻过很多山头;形容野外工作或行进途中辛苦。也比喻历尽千辛万苦。- 成语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六章:“他的腿脚好,只要肚子里填饱了瓤子,翻山越岭,跟年轻人一样。” 
- 庐山真面目- 成语解释: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 
 指庐山的真实面目。用以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 成语出处: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不识庐山真面目- 成语解释:庐山:山名,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 
 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成语出处: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成语解释:政体容易更改,本性难于变移,比喻生性风格或既成的事实难以改变。 -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5卷:“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成语解释:他山:别的山。 
 别的山上的石头。比喻能帮助自己提高见识改正缺点的外力。- 成语出处:元・许名奎《忍经》:“尧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成语解释: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变化。 - 成语出处: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成语解释:比喻只要基础或根本还存在,暂时遭受损失或挫折无伤大体。 -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2回:“姑娘身上不大好,还得自己开解着些。身子是根本,俗语说的:‘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 
-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成语解释:(谚语)明知有危险,却还是冒险而行。比喻不畏艰险,敢于冒险。 - 成语出处:1. 明·聿云氏《量江记》一三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汉子往那里去?”2. 王少堂《武松》一回:“英雄想到这里,就认定这条路走,一定要去跟老虎斗一斗了。趁着酒兴,大步向前。正是: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成语解释:让:推辞,拒绝。 
 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成语出处:秦・李斯《上书秦始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 成语解释:让:推辞,拒绝。 
 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成语出处:清・张岱《岱志》:“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未到泰山者,泰山壁立千丈,不藉寸土,栉沐甚净。” 
- 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 成语解释: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 成语出处:太平天国・洪秀全《原道醒世训》:“是以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