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在中间的成语(共257个)
- 十全十美- 成语解释:十分完美;毫无欠缺。 - 成语出处:清・陈朗《雪月梅传》:“贤侄出门也得放心,岂不是十全十美。” 
-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成语解释:原本指无力与敌人对抗;最好是避开。后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 成语出处:《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 五十步笑百步- 成语解释:败逃五十步的人讥笑败逃一百步的人。比喻缺点或错误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重或轻的区别。 - 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三百六十行- 成语解释:旧时对各行各业的通称。 -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白兔记・投军》:“左右的,与我扯起招军旗,叫街坊上民庶,三百六十行做买卖的,愿投军者,旗下报名。” 
- 不管三七二十一- 成语解释: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左手交银,右手交人,若三日没有来时,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公子不公子,一顿孤拐打那光棍出去。” 
- 人生七十古来稀- 成语解释:稀:稀少。 
 七十岁高龄的人从古以来就不多见。指得享高寿不易。- 成语出处:唐・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成语解释:指躲避一时,但终究不能根本逃避。 - 成语出处:马烽《吕梁英雄传》第51回:“以后找机会再抓吧!躲过初一,也躲不过十五,将来总有抓住他的机会哩!” 
-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成语解释:三十年前风水在河的东面,而三十年后却在河的西面。比喻世事变化,盛衰无常。 - 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大先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优势,我是亲眼看见的。” 
-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成语解释: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 -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一卷:“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说到货物,我就没有胆气了。” 
- 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 成语解释:二十四史:清乾隆时刻《史记》等24部史书。 
 比喻情况复杂,头绪繁多,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序:“觉世间变幻之态,无有过于中国官场者……尝苦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处说起。” 
-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成语解释:指个人的言论行动总是在群众的监督之下,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不可能隐瞒。 -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 十目十手- 成语解释:十个人看着你,十只手指着你。形容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离不开众人的监督。 - 成语出处:《礼记・大学》: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 一暴十寒- 成语解释: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 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拔十得五- 成语解释:想选拔十个,结果只选得五个。指选拔人才不容易。 - 成语出处:北宋《新唐书・张九龄传》:“夫吏部尚书、侍郎,以贤而授者也,岂不能知人?如知之难,拔十得五,斯可矣。” 
- 十战十胜- 成语解释:谓每战必胜。 - 成语出处:《管子・七法》:“以能击不能,以教卒、教士击驱众、白徒,故十战十胜,百战百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