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在中间的成语(共235个)
不闻不问
成语解释:闻:听。
不听也不问。形容对有关的事情不关心;不过问。也作“不问不闻”。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首回:“(唐明皇)除了选色征歌之外,一概付之不闻不问。”
不求闻达
成语解释:闻:有名望;达:显达。
不追求名誉和地位。成语出处:三国・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百闻不如一见
成语解释:闻:听。
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指多听不如亲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耳闻不如目见
成语解释: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比喻亲身感受比传闻可靠。
成语出处:汉・刘向《说苑・政理》:“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成语解释:言者:说话的人;闻者:听话的人;足:足以,值得;戒:警惕。
指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成语出处:《诗经・大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成语解释:现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
成语出处:《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成语解释:芝:通“芷”,香草;兰:香草。
好像进入满是香草的房间,闻久了就不能闻出香味。比喻在某种环境里呆久了,习以为常。成语出处: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成语解释:鲍鱼:咸鱼;肆:店铺。
如同进入咸鱼店,时间一长就闻不到它的腥臭味。比喻环境对人的熏染和影响。成语出处: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六本》:“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如入鲍鱼之肆,久闻不知其臭
成语解释:鲍鱼:咸鱼;肆:店铺。
好像进了卖咸鱼的店,时间长了就闻不到腥味了。比喻环境熏染对人的影响极大。成语出处:汉・刘向《说苑・杂言》: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博闻强识
成语解释:闻:见闻;识:记。
见闻学识广博;记忆力强。也作“博闻强记”、“博闻强志”。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千闻不如一见
成语解释:指听得再多还不如亲见更为可靠。
成语出处:《陈书・萧摩诃传》:“安都谓摩诃曰:‘卿骁勇有名,千闻不如一见。’”
名闻遐迩
成语解释:遐:远;迩:近。
名声传扬到各地;形容名声很大。成语出处:《魏书・崔浩传》:“奚斤辨捷智谋,名闻遐迩。”
耳闻不如眼见
成语解释: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亲身感受比传闻可靠。
成语出处:《旧唐书・辛替否传》:“臣尝以为古之用度不时,爵赏不当,破家亡国者,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眼见。”
传闻异辞
成语解释:传闻:原指久远的事,后指听来的传说;异辞:原指措词有所不同,后指说法不一致。
指传说不一致。成语出处:战国・公羊高《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