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在中间的成语(共235个)
传闻失实
成语解释:传闻:听别人所讲。
传言已经不符合真实情况。成语出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水经注>》:“故于滦河之正源,三藏水之次序,白檀要阳之建置,俱不免附会乖错,甚至以浙江妄合姚江,尤为传闻失实。”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成语解释:象听到他的声音,象见到他本人一样。形容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非常生动逼真。
成语出处:唐・韩愈《独孤申叔哀辞》:“濯濯其英,晔晔其光,如闻其声,如见其容。”
耳闻是虚,眼观为实
成语解释:亲自听到的还不足为信,只有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可靠的。
成语出处: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九回:“‘耳闻是虚,眼观为实’,叔叔此时,且不要过于取笑侄女,请再去一访,……那时再来取笑侄女,却也未迟。”
欲人勿闻,莫若勿言
成语解释:闻:听见。
想要别人不听见,不如自己不说。成语出处: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朝闻道,夕死可矣
成语解释: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言之无罪,闻之足戒
成语解释:言:说话;闻:听话;足:足以,值得;戒:警惕。
指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成语出处:清・汪琬《诗说序》:“诗独主志,所为主文谲谏,与言之无罪,闻之足戒者,其词则隐,其旨则微。”
愿闻显据,以核理实
成语解释:愿意听到明显的证据,以核实事理与客观实际。
成语出处:南朝・宋・祖冲之《辩戴法兴难新历》:“夫为合必有不合,愿闻显据,以核理实。”
有闻必录
成语解释:闻:听到的;录:记录。
凡是听到的;全部记录下来。成语出处:清・张春海《宦海》第11回:“在下做书的更不便无端妄语,信口雌黄,不过照着有闻必录的例儿,姑且的留资谈助。”
多闻阙疑
成语解释:阙疑:把疑难问题保留下来,不下判断。
多听一听别人的言论,把疑难问题保留下来,暂不下判断。也指知识渊博而治学严谨。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为政》:“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遐迩闻名
成语解释:迩:近;遐:远。
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成语出处:唐・玄奘《大唐西域记》:“重学敬德,遐尔著闻。”
不相闻问
成语解释:闻问:通消息,通音讯。
指没有联系或断绝往来。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严助传》:“于是拜为会稽太守。数年,不闻问。
久闻大名
成语解释:闻:听到。
早就听到对方的盛名。多用作初见面时的客套话。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1回:“朱仝道:‘久闻大名。’连忙下拜。”
耳闻则诵
成语解释:听过就能背出来。形容记忆力强。
成语出处:《晋书・苻融载记》:“融聪辩明慧,下笔成章,至于谈玄论道,虽道安无以出之。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时人拟之王粲。”
骇人闻见
成语解释:见“骇人视听”。
成语出处: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骇人闻听
成语解释:见“骇人听闻”。
成语出处:《豆棚闲话・小乞儿真心孝义》:“[吴贤]忽一日仰天而叹,说出一句骇人闻听之言,道人生天地间,上不做玉皇大帝,下情愿做卑田乞儿,若做个世上不沉不浮,可有可无之人,有何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