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的成语(共45个)
不辨菽麦
成语解释:辨:分清;菽:豆类。
分不清豆子和麦子。形容愚昧无知;或指缺乏实际生产知识。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杜预注:“菽,大豆也。豆麦殊形易别,故以为痴者之候。”
明辨是非
成语解释:分清楚是和非、正确和错误。
成语出处:宋・欧阳修《与王懿敏公》:“某窃位于此,不能明辨是非,默默苟且,负抱愧耻,何可胜言。”
审思明辨
成语解释:仔细地思考,明确地分辨。
成语出处:《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真伪莫辨
成语解释:莫:不。
真假分辨不清。成语出处:唐・魏征《隋书・经籍志》:“战国纵横,真伪莫辨,诸子之言,纷然淆乱。”
析辨诡词
成语解释:见“析辩诡辞”。
成语出处:宋・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仲尼既没,析辨诡词,骊驾塞路。”
鉴毛辨色
成语解释:根据对方的脸色、表情行事。同“鉴貌辨色”。
成语出处:明・汤显祖《还魂记・道觋》:“把俺做新人嘴脸儿一寸寸鉴毛辨色,将俺那宝妆奁一件件都寓目囊箱。”
晰毛辨发
成语解释:连毛发也能清楚地分辨。形容析理入微。
成语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格局》:“圣叹之评《西厢》,可谓晰毛辩发,穷幽极微,无复有遗议于其间矣。”
鉴貌辨色
成语解释:观察和辨识人的容颜神色,指善于观察别人脸色,以求取悦于人。
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守清禅师》:“僧曰:‘争知某甲不肯?’师曰:‘鉴貌辨色。’”
见貌辨色
成语解释:根据对方的脸色、表情行事。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那鸨儿是老积年,见貌辨色,见秦重恁般装束。”
历历可辨
成语解释:历历:分明,清楚。
可以清晰地辨别清楚。成语出处:唐・张读《宣室志・韩生》:“圉人因寻马踪,以天雨新霁,历历可辨。”
食辨劳薪
成语解释:形容见识卓越。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荀勖尝在晋武帝坐上食笋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所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问之,实用故车脚。”
辨物居方
成语解释:居:在,安置;方:方位,地方。
辨别众物的性质、条件等因素,使之各得其所。成语出处:《周易・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不辨菽粟
成语解释: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小米。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成语出处:清・龚自珍《农宗》:“婢妾之养不备,则不世;祠祭弗如式,不世;不辨菽粟,亦不世。”
不辨真伪
成语解释:辨:分辨。
伪:虚假。
无法辨别真的和假的。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九回:“晋文公先年过曹,曹人多有识得的,其夜仓卒不辨真伪。”
不辨龙蛇
成语解释:辨:辨别,明察。
是龙是蛇不加分辨。形容不分优劣,不识好坏。成语出处: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二折:“如今那宪台疏乱滚滚当路豺狼,选法弊絮叨叨请俸日月,禹门深眼睁睁不辨龙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