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的成语(共45个)
辨若悬河
成语解释:辨,通“辩”。犹言口若悬河。
成语出处:明・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吾见一人焉,辨若悬河,藻若春工;含吐邹枚,方驾陆谢。”
辨日炎凉
成语解释:古代传说中辩论太阳离地远近的故事。后以之形容儿童的聪明早慧。
成语出处:《列子・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口才辨给
成语解释:形容一个人反应快、表达能力强,话锋可随机而变。
龙蛇不辨
成语解释:比喻分不清好人和坏人。
成语出处:元・王伯成《李太白贬夜郎》第四折:大唐家,朝冶里龙蛇不辨,禁帏中共猪狗同眠。河洛间图书皆现,日月下清浑不辨。
乱真不辨
成语解释:乱真:善于摹仿,和真的一样。
摹仿能力很强,和真的放在一起,分不出真假。成语出处:元《宋史・米芾传》: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
析辨诡辞
成语解释:亦作“析辨诡词”。谓巧言邪说。
成语出处:《汉书・杨雄传下》:“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氐诋訾圣人,即为怪迂,析辨诡辞,以挠世事,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
薰莸无辨
成语解释: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类;辨:明察。
分不清香草和臭草。比喻善恶好坏不分,是非混淆。成语出处:唐・陆贽《又论进瓜果人拟官状》:“薰莸无辨,泾渭不分,二纪于兹,莫之能整。”
言约理辨
成语解释:约:简约。
言辞简练,但含意深远。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透彻。成语出处: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一百九十五:夜深,语及养生,言约理辨。黎转敬惧。
真伪难辨
成语解释:辨:辨别。
真假分辨不清。成语出处:巴金《“文革”博物馆》:“是非颠倒、黑白混淆、忠奸不分、真伪难辨的大混乱,还有那些搞不完的冤案,算不清的恩仇!”
质疑辨惑
成语解释:谓提出疑问,请人解答并加以研究、辨析。
成语出处:明・朱衡《道南源委》卷三:“[张彦清]初从朱子游,得其大旨,后与李公吕质疑辨惑,造谐益深。”
不辨是非
成语解释:不能分辨事理的对或错。辨,分辨。形容分不清是非黑白。
成语出处: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莫如给他个不说长短,不辨是非。”
极口分辨
成语解释:辨,通“辩”。全句是说竭力申明辩白。
成语出处:古今小说金钗钿:“廉宪也素闻其名,替他极口分辨,得免其祸。”
以聋辨声
成语解释:用聋的耳朵辨别声音。比喻没有正确的方法是达不到目的的。
成语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修身》:“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