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网
  2. 成语词典
  3. 辨的成语

辨的成语(共45个)

  • 楮叶

    mò biàn chǔ yè

    成语解释:莫:不;辨:分辨。
    不能分辨楮叶的真假。比喻模仿逼真或以假乱真。

    成语出处:《韩非子・喻老》:“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

  • 淄渑

    xiān biàn zī miǎn

    成语解释:淄渑:山东水名,二水味道不同,合流后不易分辨。
    事先辨别二水的味道。比喻物极必反其源。

    成语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仲尼》:“口将爽者,先辨淄渑。”

  • 监貌

    jiàn mào biàn sè

    成语解释:监:通“鉴”,照,察;貌:容色,外表;辨:辨别,明察;色:脸色。
    通过观察脸色来辨别对方的心思。形容为人机灵。

    成语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33回:“那知乌龟鸨子,是世上第一等精明不过的东西,监貌辨色,早已猜透了九分。”

  • 屯毛不

    tún máo bù biàn

    成语解释:《汉书·沟洫志》“河复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唐颜师古注:“而隋室分析州县,误以为毛氏河,乃置毛州,失之甚矣。
    ”后因以“屯毛不辨”喻不能分辨相近或相似的事物。

    成语出处:《汉书・沟洫志》“河复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唐颜师古注:“而隋室分析州县,误以为毛氏河,乃置毛州,失之甚矣。”

  • 口如悬河

    biàn kǒu rú xuán hé
  • 真假难

    zhēn jiǎ nán biàn

    成语解释:辨:辨别。
    真假分辨不清。

    成语出处:《星火燎原・围困沁源》:“埋的时候也给它来个真假难辨。”

  • 离经

    lí jīng biàn zhì

    成语解释:读断经书文句,明察圣贤志向。

    成语出处:《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 学问思

    xué wèn sī biàn

    成语解释:学习,追究,思考,分辨。指做学问要学习、探究、思考、分辨。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 菽麦

    wèi biàn shū mài

    成语解释:菽:豆子。
    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孙权小子,未辨菽麦,要领不足以膏齐斧,名字不足以洿简墨。

  • 以盲

    yǐ máng biàn sè

    成语解释:用盲眼去辨别色彩。比喻没有正确的方法是达不到目的的。

    成语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修身》:“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

  • 曲学多

    qū xué duō biàn

    成语解释:曲学:知识不广泛且头脑顽固的人;辨:通“辩”,争论。
    比喻学识浅薄的人喜欢毫无意义的争辩。

    成语出处:《战国策・赵策二》: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穷乡多异,曲学多辨。

  • 饮水

    yǐn shuǐ biàn yuán

    成语解释:见“饮水知源”。

    成语出处:清・包世臣《再与杨季子书》:“而得体势于《韩非子》、《吕览》者尤深,徒以薄其为人,不欲形诸论说,然后世有识,饮水辨源,其可掩耶?”

  • 烈火

    liè huǒ biàn yù

    成语解释:在烈火中能辨别玉的好坏。比喻在关键时刻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

    成语出处:宋・叶廷琯《海录碎事・人事・志节》:烈火辨玉,疾风知草。

  • 烈火

    liè huǒ biàn rì

    成语解释:在烈火中能辨别玉的好坏。比喻在关键时刻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

    成语出处:守朝叶廷圭《海录碎事・人事》:“烈火辨玉,疾风知草。”

  • 如悬河

    biàn rú xuán hé

    成语解释:辨,通“辩”。犹言口若悬河。

    成语出处:金 王若虚《后序》:“故士有读书万卷,辨如悬河,而不免为陋儒……唯其不合于大公至正之道故也。”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